富春的古代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縣,屬會稽
郡。縣治所在為今杭州市富陽區富春街道,原轄境含今杭州市富陽區、桐廬、建德等地。新莽始建國元年(9),改名誅歲。
漢建武元年(25)復名富春。永建四年(129年),分原會稽郡的浙江(錢塘江)以西部分設吳郡,富春屬吳郡。三國吳黃武四年(公元225年),析富春縣地置建德、新昌(後改壽昌)、桐廬3縣。次年(226),又置新城(後改新登)縣。
富陽、新登兩縣建置以此而始東晉太元十九年(394),為避簡文帝生母太後鄭阿春諱,更名為富陽,富陽之名始於此。
新登初名新城,後梁開平元年(907)始有今名。 孫氏父子
孫堅:三國東吳太祖武烈皇帝。西晉陳壽《三國誌·孫破虜討逆傳》:“孫堅字文臺,吳郡富春人,蓋孫武之後也。”
孫策:三國東吳長沙桓王。
孫權:三國東吳大皇帝。 許敬宗、施肩吾、羅隱、杜建徽、李宗勉、周凱、董邦達、董誥等。
許敬宗(592-672年9月20日),杭州新城人,隋禮部侍郎善心子也。其先自高陽南渡,世仕江左。敬宗幼善屬文,舉秀才,授淮陽郡司法書佐,俄直謁者臺,奏通事舍人事。江都之難,善心為宇文化及所害。敬宗流轉,投於李密,密以為元帥府記室,與魏徵同為管記。
施肩吾 (780-861),唐憲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進士,唐杭州新城縣招賢、招德鄉人(因民國18年(1929) 劃區,建立鄉鎮制。新登縣招賢、招德兩鄉劃歸分水縣,1961年8月10日,恢復富陽縣建制。原富陽、新登兩縣行政區域和分水賢德公社原合並重置富陽縣,故有分水縣賢德鄉人壹說 ),字希聖,號東齋,入道後稱棲真子。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出生於杭州新城縣招賢、招德鄉施家村,今為杭州市富陽區洞橋鎮賢德村。為唐代著名詩人、道學家、民間開發澎湖第壹人。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於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鹹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壹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杜建徽(864—950年),字延光,五代新城(今杭州市富陽區新登)人。杜稜幼子。少強勇,有大誌。及長,從父於軍中。唐中和年間,杜稜任常州制置使,乃以東安兵屬建徽。楊行密來攻,杜建徽率部馳救,未及境而城已下。杜稜見其部伍整飭,甚器重之。每從征戰,杜建徽單衣入陣,所向披靡,因有“虎子”之稱。天復二年(902年),淮南降將徐綰叛亂,進逼杭州。杜建徽自新城入援。徐綰據城焚木拒之,杜建徽命士卒持火鉤鉤木,越城而入,敵軍大潰。次年,睦州刺史陳詢起兵叛錢镠。杜建徽系陳姻親,錢镠頗具戒心,使馬綽窺其意向。杜建徽以為“陳氏自屬背義,而向結姻婭,見疑固當。但已致書勸諭,日後方明我心耳。”及陳詢兵敗,其屬吏持杜建徽致詢之書來降。錢镠閱書不勝嘉嘆。錢镠為吳越王後,拜杜建徽為左丞相,封鄖國公。建徽年逾八十,尚能騎射。嘗於廣場中擊球,興酣,前中箭鏃竟從臂中飛出,人皆壯之。卒後,贈太師,謚威烈。
李宗勉(?—1241年),字強父,富陽古城(今常安鄉)人。南宋開禧元年(1205年)進士。任黃州(今屬湖北)教授。嘉定十四年(1221年)主管吏部架閣,改任太學正。十六年遷國子博士。寶慶初,通判嘉興府。紹定元年(1228年)遷著作郎;二年,兼權兵部郎官。嘉熙二年(1238年),進參知政事;次年,拜左丞相兼樞密使。居官嚴守法度,樂聞讜言。雖身居臺輔,而家類貧士,時人譽之為“公清之相”。以光祿大夫、觀文殿大學士致仕。卒贈少師,謚文清。墓葬富陽城北小隱山。
周凱(1779—1837),字仲禮,號蕓臯,清浙江富陽縣城宜家弄人。少年時代曾向陽湖派領袖、散文家惲敬、張惠言學習古文。嘉慶十年(1805)成進士,殿試二甲,授翰林院庶吉士,繼任編修、國史館纂修、提調等職。在京期間,與林則徐、魏源、龔自珍等結“宣南詩社”,為京都二十四詩人之壹。
董邦達(1699-1769或1774),字孚聞、非聞,號東山,浙江杭州富陽人,雍正十壹年進士,乾隆二年授編修,官禮部尚書。好書、畫,篆、隸得古法,山水取法元人,善用枯筆。其風格在婁東、虔山派之間。與董源、董其昌並列。
董誥(1740~1818),字雅倫,西京,號蔗林,壹號柘林,董邦達長子,浙江富陽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順天鄉試舉人,明年成進士,殿試各列壹甲第三,乾隆帝以其系大臣子,改置二甲第壹,為傳臚,授翰林院庶吉士,充國史三通館協修,武英殿篡修。散館後,改任編修。 王鑾、法學家郁華、文學家郁達夫、地理學家周廷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