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擊轟炸機的特點和優勢
殲擊轟炸機的特點和優勢
殲擊轟炸機又稱戰鬥轟炸機。主要甩於突擊敵戰區縱深內的地面、水面目標,也能用於近距離空中支援,並具有壹定空戰能力的飛機。戰鬥轟炸機可以攜帶空對空導彈去執行空戰和截擊任務,也可以攜帶各種炸彈去攻擊敵方戰場上和後方縱深地區的地面目標。
在作戰地區,殲擊轟炸機主要以低空大速度飛行,並依靠電子幹擾手段進行突擊。有些飛機還裝有由防撞雷達和自動駕駛儀等組成的地形跟隨系統,使飛機低空高速飛行而不怕遇到障礙物。還普遍裝有慣性制導系統、雷達、紅外線夜視儀、微光夜視儀等現代化的設備。
美國於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首先使用戰鬥轟炸機這壹名稱。50年代末蘇聯空軍開始裝備殲擊轟炸機。殲擊轟炸機主要有兩種類型,壹種是由制空戰鬥機或截擊戰鬥機改型而成的。它的載彈量小,航程短,全天候作戰能力也稍差些。
但是空戰能力比較強。美國的F—4D、F—15E,蘇聯的蘇—7、蘇—17,法國的“幻影”ⅢE等型號的戰鬥轟炸機,都屬於這壹類。另壹種是專門設計的戰鬥轟炸機。它突出了對地面目標的攻擊性能,載彈量大、航程遠、全天候作戰能力強,但相比之下空戰能力比較差。
美國的F—15E、F—111,前蘇聯的可變後掠翼的蘇—24,歐洲的“狂風”等型號的飛機都屬於這壹類。由於殲擊轟炸機的發展。使它與殲擊機和轟炸機的差別日益縮小,歐美壹些國家已逐步將它們統稱為“戰術戰鬥機”。
F1—15E是美國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在F—15戰鬥機的基礎上改裝而成的。它是以對地攻擊為主兼任轟炸的雙座轟炸機。是美軍最新式的空戰/對地攻擊主力戰鬥機。
該機裝有前視紅外/激光跟蹤器、導航/攻擊系統及夜間低空導航和紅外目標瞄準系統,裝有新的高頻辨率的APG—70火控雷達和夜視設備,能在晝夜惡劣條件下,低空(60到150米)超音速(1.2倍音速)飛行,躲開敵方雷達的捕獲,突入敵區。
在能見度很差的情況下可同時確定6個目標,命中精度高。機上的數字式飛行控制系統具有自動地形跟蹤功能。激光陀螺慣性導航系統大大提高了導航精度。座艙內有多部功能顯示器,給駕駛員顯示導航、武器選擇、武器發射、目標跟蹤等情況。
該機空重14.3噸,最大起飛重量36噸,可裝11噸炸彈,可攜帶空地導彈、空空導彈和反雷達導彈。機上有3具4聯裝機炮,每分鐘可發射2400發炮彈。最大航程4800公裏,作戰半徑1700公裏。1991年海灣戰爭中,該機多次出動轟炸伊拉克首都巴格達。
F—111戰鬥轟炸機是世界上第壹種采用可變後掠翼的飛機,適於在不同高度、速度下飛行,可以低空(60到150米)超音速(1.2倍音速)突防和夜間入侵,在不良氣象條件下對地面目標可精確射擊。機翼後掠角變化範圍為16°到72.5°,起飛時為16°。
著陸和亞音速巡航時為26°,高、低空超音速時可選用72.5°以下適當的後掠角。該機有兩臺推力各為5650公斤的發動機。飛行可空中加油。機上裝有飛行控制系統、地形跟蹤雷達、慣性導航系統、多普勒雷達和夜視設備,提供了夜間入侵和夜間飛行的能力。
機上的光學瞄準器、雷達尋的設備、慣性導航、轟炸系統和火力控制雷達,保證在不良氣象條件下實現精確射擊和投彈。多種的積極電子幹擾設備、消極電子幹擾設備和紅外線搜索警戒系統使飛機入侵時不易被敵方發現。機身彈艙和8個翼下掛架可攜帶普通炸彈、導彈和核彈。
機身彈艙長5米,可掛1顆1360公斤的炸彈。機上可掛6枚“不死鳥”空空導彈,還裝壹門6管機炮,備彈2000發。左右翼各有4個掛架。後掠角26°時最多可帶50顆340公斤的炸彈,或26顆454公斤的炸彈。後掠角為54°時,可帶18顆炸彈。後掠角為72.5°時可帶10顆炸彈。
飛機空重21.7噸,最大起飛重量45.4噸,最大載彈量17噸。最大飛行速度2.2倍音速,實用升限15500米,作戰半徑,對地攻擊采用低壹低壹低飛行時,為500到1000公裏;實施高壹低壹高飛行時,為1100到2100公裏,最大轉場航程為1萬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