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街的特色
作為壹種漢族民間藝術。泉州“踩街”的主要傳統藝術形色,有人們熟悉的“貢球舞”(彩球舞)、“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大鼓吹、籠吹、龍虎鬥、南音清唱、弦管、十音、五音、舞獅、弄龍、閣車、高腳戲、歌仔戲、裝人、紙塑巨像、“旗鑼鼓槍”等多種多樣。
“裝人”(妝人),即化裝成古戲出中人物或滑稽形象,俗稱“裝人”。前導持壹面卷書牌,上書表演單位(境、村)名稱,繼以五音鑼鼓開路,表演節目有人們喜聞樂見的“陳三五娘”、“鄭元和”、“親姆打”、“西遊記”、“白蛇傳”、“打鐵記”、“騎驢探親”、“公背婆”、歌仔戲等等。
錢鼓舞,是壹種傳統古典舞蹈。表演者各執皮制錢鼓按音樂節奏起舞,形式多樣,有彩女錢鼓舞,有配合“昭君出塞”的遼人錢鼓舞等。
馬隊閣,以兒童著嶄新古裝,各飾戲中角色,騎在盛裝的馬背上參加遊行。
閣,采用古代的閣棚,如床狀故又稱“閣床”,上面架起長方型的棚子,分“粗閣”和“細閣”兩種,上有彩綢或布景,兒童1至3人,妝成戲中人形象,坐在棚中,前後由4人扛閣遊行,這是“粗閣”。“細閣”則是閣中有壹個古裝少女,坐在瓷鼓上,手抱琵琶,“自彈自唱”,形象古樸優雅。
還有壹種較為罕見的“龍閣”,又稱“蜈蚣閣”。全長可達三四十米,寬1米余,中分十余節由巨木制平板連接成壹串,每節均可轉動。閣首雕塑壹個大龍頭,閣尾裝大龍尾,全閣披著彩繪鱗狀的龍身長布,看上去猶如壹條龐大的活龍。閣上裝著二、三十個孩童,各穿“封神榜”等神話中的人物服飾,各騎稀禽異獸排列其上,中間還穿插兩名女童彈琵琶歌唱。閣的左右兩邊橫杠上,由60個壯漢扛擡,緩步徐徐而行。起歇即由司鑼者鳴鼓統壹指揮,樂隊則在閣兩旁步行隨之演奏。
獵戶陣和舞獅陣。獵戶陣全陣成員數十人,各披“獵裝”,分別手執各種兵器(十八般武藝齊全),為首者披掛戎裝騎馬開路,陣中還有若幹人扛著禽獸及虎皮隨行,頗有架勢。不時還打出各種套路,十分壯觀。□獅陣除執各種器械外,尚有藤盾牌,雨傘,舞獅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