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公祭日?
公祭日即指國家公祭日,是國家為了紀念曾經發生的民族災難設立的國家級紀念日。
國家公祭日,是指壹個國家為紀念曾經發生過的重大民族災難而設立的國家紀念活動,由國家權力機關決定設立。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以立法形式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2023年12月13日是第十個國家公祭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各類藏品總量已達19.3萬件(套)。
國家公祭日的設立,是緬懷過去,更是撫慰民心。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主要參戰國推出國家級哀悼日來祭奠在慘案中死難的國民。波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大屠殺紀念館、美國的珍珠港事件紀念館、俄羅斯的衛國戰爭紀念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原爆紀念館等,每年都舉行國家公祭活動。
公祭日的設立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主要參戰國政府大多設立國家級哀悼日。用國家公祭的形式來祭奠死難的國民,增強戰爭災難歷史的記憶,成為國際慣例。
2005年,第60屆聯大全體會議壹致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月27日定為“國際大屠殺紀念日”。這是為紀念1945年1月27日,蘇聯軍隊解放了最大的納粹死亡集中營波蘭奧斯維辛,二戰期間,110多萬人在這裏遭納粹屠殺。也以此反對任何否定納粹大屠殺歷史事實的做法,並要求所有國家教育並幫助下壹代了解有關種族屠殺的罪行。
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大屠殺紀念館、美國的珍珠港事件紀念館、俄羅斯衛國戰爭紀念館等每年都舉行國家公祭,警示世人。公祭之日,國家元首、議會議長、各大黨派領袖等都會到場獻花圈,並公開發表講話,意義深遠。公眾的參與度也相當高,參加公祭的人數少則萬人以上,多則10多萬人,影響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