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叮咚買菜IPO:“小販”的破釜沈舟

叮咚買菜IPO:“小販”的破釜沈舟

作者 | 維多厲害呀

來源 | 格隆匯新股

從巨頭高調入局生鮮起,市場紛紛預測2年之內500平以上的超市將消失。可待到先前官媒批評“沒格局”,並出臺系列規範,市場紛紛調侃生鮮巨頭,重蹈“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樓塌了”的 歷史 。

但事實上,互聯網“菜販”雖然有所收斂,不再“宴賓客”,可這生鮮生意的“高樓”還在起。

截至去年年底,美團優選已經先後進入了14個省份,重點布局的廣東省實現了全省14個城市的全覆蓋;滴滴的橙心優選從四川成都開始向外發散,已擴展到了16個省份,去年11月打破了社區電商老玩家、騰訊參投的興盛優選創造的500萬日單紀錄。

另壹方面,紅杉資本領投的叮咚買菜傳出了謀求最早於今年在美國IPO的消息。不過,知情人士也表示,目前對有關事項的審議仍處在早期階段,所涉細節都存在變動的可能。

生鮮電商業務基本就和“燒錢”劃上了等號。當前生鮮電商賽道上幾乎只有兩種公司——互聯網巨頭押註的公司,和互聯網巨頭本身。

但當中,出現了兩者皆非的叮咚買菜。它是異軍突起,還是在負隅頑抗呢?

“幸存者”叮咚

叮咚買菜的前身是成立於2014年的上海壹佰米網絡 科技 推出的“叮咚小區APP”,類似於迷妳版的“58同城”,主要功能是發布壹些二手交易信息、家政推薦、代繳物業費、代收快遞等等。

17年5月,叮咚小區APP完成了從同城社交到生鮮電商的業務轉型,叮咚買菜APP正式上線,並在壹年後獲得了高榕資本的天使輪融資。

在隨後兩年的新零售大戰中,生鮮電商主要分為兩種模式,壹種是以盒馬鮮生為代表的跨界超市,既開設線下對客的超市,又能線上點單配送到家;另壹種就是叮咚買菜所代表的前置倉模式,僅支持線上點單配送。

前置倉模式最大的問題,就是為了擴大銷售、配送的覆蓋範圍,前置倉必須要多。因此,不可避免的重資產運營模式,資金和折舊泰山壓頂,是大部分參與者最終敗北的主要原因。或許正是因為缺乏資金支持,也可能是保守的戰略選擇,叮咚買菜直到19年也僅在長三角地區的3個城市 —— 上海、杭州、蘇州進行了布局。

但出發時步子沒有邁的太大,或許也正是叮咚“幸存”的主要原因之壹。

雖然僅覆蓋了3城,為了實現“29分鐘送達”的口號,叮咚買菜卻開出了435個前置倉,覆蓋面積小但是密度遠遠高過競爭對手。據叮咚買菜CEO梁昌霖說,叮咚的追求從來不是覆蓋面積大,而是訂單量與復購率大。基本上是餐廳小,但翻臺率高的概念。

但是,時移世易,這樣的策略並不適合當前的競爭環境。“小而美”在“賣菜”這樣壹個完全同質化的賽道裏,是個偽命題。要麽擴張,要麽等死,是白手起家的競爭者唯二的選項。

很顯然,叮咚買菜不可能選擇前者,只能開始擴張。去年間,叮咚買菜走出長三角,先後進入了北京、廣州、四川等地區。光是11月份,叮咚買菜就在近10個新城市開啟了業務。目前,叮咚買菜覆蓋的城市在25個左右,前置倉總數超過了800個。而從3城400個前置倉到25城800個前置倉,看來叮咚買菜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已經放棄了對“翻臺率”的追求。

破釜沈舟IPO

叮咚買菜2017年上線之後,在隨後新零售大戰硝煙四起的兩年間,***完成了Pre A輪到B+輪的7輪融資。資方有今日資本、紅杉資本、高榕資本、星界資本、CMC資本、BAI等。

而19年7月至今,叮咚買菜未再公布新的融資消息。19年下半年甚至有叮咚買菜業務增長受阻、大規模裁員等情況的傳言。不過梁昌霖親自下場回應:假的,叮咚賬上還有20多億現金。

去年5月,路透社報道稱叮咚買菜獲得了美國大西洋投資集團3億美元的新壹輪融資,融資完成後估值為20億美元。但很快,梁昌霖再次親自回應:假的。

另壹邊,前置倉模式的另壹“幸存者”——每日優鮮,在20年7月獲得了近5億美元的F輪融資,是生鮮電商行業最大規模的壹次融資。

不過,從2020年叮咚買菜的大舉擴張來看,“沒錢了”的謠言不攻自破,只不過“錢從哪來的”,仍然令人好奇。生鮮電商爆雷潮,媒體也曾對叮咚供應商進行過采訪中,受訪供應商表示從回款情況來看,叮咚買菜的資金鏈應該沒有什麽問題。可以業界對叮咚買菜的客單價測算,在65元左右,比每日優鮮、盒馬鮮生等公布的平均客單價80元,低了不少。

雖然生鮮電商這個賽道短期必然是不以盈利論英雄的,每日優鮮時至今日也沒有實現整體的盈利,但長期來看盈利的可能性並不高,壹直是外界對叮咚買菜最主要的質疑。更不要說叮咚買菜在去年大舉進軍了10多個新城市,這10多個新城市前置倉的總量,大概和北京、上海兩個城市的前置倉總量相當。

即便在叮咚深耕3年的大本營上海,雖然復購率已經超過了50%,但每單平均要虧5元。那麽零散的分布在10多個城市的幾百個倉,想要盈利恐怕還需要更長的時間。

如果大家都還壹起虧,倒是也沒什麽。可是生鮮電商裏出了“叛徒”——去年9月,盒馬鮮生CEO侯毅宣布,盒馬鮮生在上海、北京兩地的門店,已經實現了全面盈利,而且這兩地門店的線上訂單比例高達90%。更有甚者,盒馬鮮生采用的跨界超市模式,是比前置倉更“重資產”的、是生鮮零售行業中最“重資產”的模式。但它在進軍北京、上海3年以後,開始盈利了。

當前,生鮮電商又出新玩法——社區團購“線上下單+隔日自提”的。但說到底也不過是用犧牲時效性來降低履約成本的方式罷了。盈利與否,對目前還在打社區團購戰的其他幾個互聯網巨頭應該是不著急,畢竟背後有的是金主爸爸。但對叮咚買菜來說,現在進行IPO募資迫在眉睫。

賣菜是門好生意?

據統計,我國人均生鮮購買頻率是每周3次,高於全球人均的2.5次。作為國民基礎消費品,生鮮市場自然擁有萬億級別的體量,增長也比較穩定。

2019年,國內生鮮零售市場規模大概是5億元,同比增長了5%,2014-2019年的復合年均增長率是4.9%。以此推算,國內的生鮮零售市場在2022年預計可以達到5.4萬億元的規模。

而在這個5萬億的市場上,直到2018年,電商滲透率還不到5%。雖然目前生鮮電商的用戶中,大概70%都在新冠疫情爆發前已經嘗試/習慣了線上買菜,但是疫情無疑加速了全民向“線上菜市場”的集中、進壹步固化和泛化了用戶習慣,因此超市退出生鮮零售的 歷史 舞臺,也只是時間問題。

但這個賽道上巨頭雲集,競爭激烈。雖然“反壟斷”,乍壹看是給予了小公司崛起的機會和空間,但很遺憾的是,巨頭不僅不會被“壓住”,反而由於通過監管的介入,把不正當競爭的隱患挖出來,提前消化掉了。壹方面避免了壹些平臺真的無序擴張成了“出頭鳥”,然後再被打擊風險;另壹方面原本就不差錢的巨頭們,也“不得已”采用省錢且相對 健康 的方式進行著商業模式的叠代。

而不管IPO是真是假、成功與否,叮咚買菜大概會維持現有的規模,放緩擴張的速度,壹心撲到經營上。二級市場在短期內還是不會把燒錢當回事,但是利潤率和增長率,是叮咚買菜必須講出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