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騰致雨露結為霜是什麽意思啊?
正確:“雲騰致雨,露結為霜”是古人對水的三態變化的壹個形象的認識。
正常情況下冷空氣的質量要高於熱空氣,這也是熱氣球和孔明燈的原理。地球上的水受熱後變成水蒸氣被蒸發到空氣中去,水蒸氣在高空中遇冷變成小水滴,小水滴又小又輕被上升的氣流托在空中慢慢地連成壹片形成了雲,雲層加大加厚等到空氣不足以托起的時候裏邊的水滴的時候就會變雨落下來形成降水,下落的過程中如果天氣寒冷就會變成雪花。另外還有冰雹等其它的降水方式。
由於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在晚上會變成露水凝結在草木金石等物體的表面,如果夜晚溫度低於零度,那麽空氣中的水便會在物體的表面直接凝華成固態的冰,這就是霜。
原文:雲騰致雨,露結為霜。
譯文:雲氣上升遇冷形成了雨,晚上露水遇冷就結成白霜。
這兩句說明雲雨霜露自然現象的形成,“地氣上升為雲,天氣下降為雨”。霜和露是同質的東西,只是露是液體的,霜是固體的。我們的地球,白天太陽出來以後吸熱,晚上日落以後再散熱。地氣是熱的,它往上散的時候,由於地表溫度逐漸降低,水蒸氣遇冷變成露水。夜晚氣溫進壹步降低,它就結成霜了,特別是到了白露、霜降節氣的時候,完全變為白霜。
“雲騰致雨”出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地氣上為雲”與《禮記·月令》中說:“天氣下降,地氣上騰”。
“露結為霜”出自《易經·坤卦》裏有“履霜堅冰至,陰始凝也”的話。履霜,踩到霜了,就要想到凍冰的時候快來了。陰始凝也,陰氣開始凝結了。
《千字文》是早期的蒙學課本,由於涵蓋了天文、地理、自然、社會、歷史等多方面的知識,是啟蒙和教育兒童的最佳讀物,也是壹部生動優秀的小百科。《千字文》流傳了1400多年表明,它既是壹部流傳廣泛的童蒙讀物,也是傳統文化的壹個組成部分。
許多人不但把它當作壹部啟蒙教材來讀,而且作為學習書法的範本。著名的有智永和尚、懷素、宋徽宗、趙孟頫、文征明等。他們的作品流傳很廣,書體與風格各異,可謂千字千姿,影響也很大,促進了《千字文》在民間的傳播,也提高了《千字文》的知名度。
千字文,由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壹千個漢字組成的韻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韻、不對仗的文字,被稱為“筆”,而非“文”)。梁武帝(502—549年)命人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選取1000個不重復漢字,命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編纂成文。全文為四字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采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