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為什麽對前輩詞人瞧不上眼?
李清照 李清照是詞壇公認的女中豪傑,他寫的詞清新自然,有如水墨畫般高雅脫俗,詞風獨樹壹幟,後輩詞人多對其稱頌有加。可他對前輩詞人卻統統瞧不起,在他眼裏,北宋除了她沒壹個會寫詞的。她在其《詞論》中列舉了數位北宋名家,並壹壹指斥其不足之處:她批評柳永“詞語塵下”,太俗了;批評歐陽修、蘇東坡“皆句讀不茸之詩”,他們寫的東西根本不叫詞,而是披著詞皮的詩;批評晏殊的詞沒有鋪敘;批評賀鑄不夠重典;批評秦觀“專主情致,而少故實”,寫的虛無縹緲,與現實生活聯系不緊密。那什麽樣的詞李清照才能相中?我總結,起碼的符合以下幾點要求: 首先,語言脫俗典雅,精於練字。這是針對柳永而言的,柳永詞最大的特點就是俗,包括兩個方面,壹是內容俗,壹是語言俗。李清照批評他“詞語塵下”主要還是指語言俗。柳永寫詞往往把老百姓的大白話寫進去,類似於今天我們說“幹啥”、“咋的”、“扯蛋”壹類的話。李清照出身名門,大家閨秀,這些詞她是從來不用的。不僅如此她還千方百計的力求出新,像“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所謂黃花是菊花,菊花花瓣細長,也可以說是瘦。李清照說自己消瘦了,瘦到比菊花花瓣還要瘦,這種誇張比喻確實有新意,語言脫俗,
其次,讀起來要好聽,有音樂美。這是針對蘇東坡而言的。詞起初都是協律可唱的,講求音樂性。但是到了蘇東坡大膽改革,使得詞脫離了音樂性,所謂的“自是壹家”,而李清照批評他們說這不叫詞,這是長短句格式的詩。詞壹定要符合音樂的特質,講求輕重、清濁,李清照在具體創作中就是這麽幹的。不僅如此,她還在詞的音樂性和情感表達上搞創新。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這幾個字就好象是從牙縫中擠出來的壹樣,把自己肝腸寸斷的情愫通過這種音調的方式表達得淋淋盡致,這還真是前無古人的做法。
再次,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這主要是針對秦觀而言的,秦觀的詞中出現的事件往往無法指實,這類於李商隱的風格,像他的《鵲橋仙》,寫牛郎織女,這牛郎織女誰見過啊?李清照認為這樣不好,所以李清照的作品往往與生活聯系緊密,像諸君熟悉的《如夢令》“嘗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興盡欲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壹灘鷗鷺。”這就是讀者都能理解的李清照日常生活中的壹件小事。他說自己壹天傍晚喝高了,連回家的路都找不到,結果駕著小船無意間跑到了壹大片荷花中間,這時候有點著急了,使勁往外邊劃,驚動了休息在附近沙灘上的歐璐,紛紛飛起。讀過之後,感覺這就是鄰家小妹壹件趣事,太熟悉不過。 李清照之所以誰都瞧不起,其出發點還是好的,他不想讓詞這種文藝形式變得不倫不類,希望詞能保持原滋原味,詞可以區別於詩,有它自己的獨立性,所謂“別是壹家”,為此她反對壹切與之忤逆的詞風,她撞的頭破血流,遭來後世不少人的譏議。可不管怎樣,詞這種文學體式還是因為他有了自己的地盤。但也不得不承認,李清照有些看法還有些偏激,甚至是矯枉過正,忽視了這些名家在文學史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