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貨幣匯率的解決
中美之間圍繞匯率問題展開的較量呈現出3個新趨勢: 壹是匯率較量將長期化。 中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已運行30年,占國民經濟半壁江山,船大難掉頭,轉型步伐緩慢,而美國財政赤字積重難返,失業率居高不下,經濟有二次探底的風險,走出低谷的時間可能會很長,有人預測甚至可能重蹈日本“失去的十年”覆轍。只要上述現狀不變,中美貿易不平衡的癥結就解不開,匯率之爭就不會偃旗息鼓。 二是美國試圖將匯率問題多邊化。 匯率之爭歷來是中美雙邊事務,但今年以來,美國開始越來越多地采取多邊手段,推動印度、巴西、歐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家和國際組織向中國施壓。對印度等勞動力價格低廉的國家來說,壓人民幣升值既能討好美國,又能提高本國產品的競爭力,何樂而不為?《時代周刊》記者邁克爾·舒曼近日撰文表示,人民幣幣值低估最大的受害者不是美國,而是窮國的出口與就業機會。該文不管是否有意,客觀上將廣大發展中國家推到了中國的對立面。歐盟與美國看法相近,認為人民幣幣值低估影響世界經濟再平衡,導致不公平競爭。 三是匯率問題重要性相對下降。 下壹步,美國不會只盯著匯率問題,而是打組合拳,拿中美之間存在的其他貿易、投資問題說事。今年5月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期間,美國就向中國提出取消對外企的歧視性政策、取消投資壁壘、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壹系列要求,蓋特納此次聽證會發言又老調重彈,要為美國企業和工人“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可以看出,匯率問題只是美國政府的關註點之壹,其重要性正在下降,其他經濟問題正逐漸浮上水面。 雖然美國國會通過制裁議案的可能性較小,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來自奧巴馬政府的壓力將不會減少,“匯率操縱國”的大棒隨時可能落下。蓋特納在聽證會上稱,美國正在采取雙邊對話、多邊施壓、貿易救濟措施、向世貿組織起訴中國等壹系列手段,迫使人民幣升值。可以看出,政府和國會互相配合,壹個唱紅臉,壹個唱白臉,但目標是壹致的,就是迫使人民幣升值。 要化解美國的壓力,不能只在人民幣匯率上做文章,被動應對。美國已經逐漸認識到人民幣升值對重振美國經濟治標不治本,所以打出組合拳,對中國提出種種要求。 同樣,中國也需要綜合應對:壹方面,在匯改的同時,擴大內需,拉動消費,以降低經常項目盈余,解決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另壹方面,在國內建立壹個有效的金融體系,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自由兌換,加大資本輸出力度,從而實現外匯儲備的多元化和國際收支的平衡。這將是壹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卻對中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有利,也是化解中美匯率之爭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