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來5年的經濟發展趨勢
中國現代經濟史學科發展趨勢
中國現代經濟史的研究對象是中華人民***和國經濟發展和制度變遷的歷史,即從1949年10月新中國建立到今天這個時段。就研究隊伍來看,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壹是研究中***黨史和***和國史的史學工作者;二是研究經濟學和現實經濟問題的經濟學者。專門研究中國現代經濟史的學者則不多。從研究方法來看,由於學者的學術背景、研究問題的出發點和目的不同,采用經濟學和歷史學的方法幾乎各占壹半。
中國現代經濟史研究的範圍主要是1949年至今的中華人民***和國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遷的歷史及其經驗。其中還包括1949年以前中國***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的經濟;也包括對香港、澳門和臺灣等區域經濟史的研究,包括中外經濟關系史、中外現代經濟史的比較研究。
就“十五”期間中國現代經濟史研究的熱點來看,仍然是“言於古必有驗於今”,即跟隨這幾年現實經濟的熱點和焦點問題,而推動經濟史的研究。概括起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1)“三農”問題的形成與演變(包括城鎮化);(2)政府經濟職能演變;(3)對外經濟關系演變(配合加入WTO);(4)區域經濟史研究(配合西部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由於中國現代經濟史研究的主要對象是中華人民***和國經濟發展和制度變遷歷史,而這段歷史不僅時間跨度在不斷延長,目前已經從20世紀80年代本學科興起時的30余年延長到今天的50多年;同時內容也日益豐富。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當西方經濟學的“西學東漸”浪潮過去後,註重實證研究逐漸成為經濟學的主流以後,就導致了近年來中國現代經濟史研究逐漸升溫的現象,許多研究現實問題或對策性的論著,也更加關註其“歷史淵源”。從本學科未來5年或10年的發展趨勢看,有下列問題需要進壹步研究。
壹是怎樣認識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相適應理論與正確評價20世紀50年代社會主義改造的問題。當時的社會主義改造是否“搞早了”,是否“搞錯了”?由於這個問題牽涉對壹系列重大問題的評價,它不僅是壹個社會主義理論問題,還是壹個具體的歷史現象,如果從歷史與邏輯的壹致性角度看問題,必須說明當年單壹公有制和計劃經濟建立與後來改革開放及今天經濟體制的關系。因此,它就成為中國現代經濟史研究的壹個焦點問題,也是壹個難題。
二是怎樣認識中國的經濟發展道路選擇問題。新中國56年的經濟發展和制度變遷歷史,就是壹個不斷探索和選擇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和配套體制的歷史,怎樣認識這個歷史,中國能否找到壹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以及怎樣認識中國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性質,則是中國現代經濟史研究中的另壹個重大問題。這裏牽涉到對社會主義本質和表現形式的認識問題,牽涉到社會主義理論。對於這個問題,時至今日,仍然沒有完全搞清楚。
三是怎樣認識建國以來的黨政關系以及政府與經濟的關系。研究中國56年的經濟史,就會遇到怎樣認識與評價中國的特殊性問題。長期以來,中國實行著政府主導型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與社會主義的關系如何;怎樣與時俱進,推進政府經濟職能轉變,提高中國***產黨的執政能力;中國的發展道路和結果是否采取世界大多數學者公認的評價標準等,都需要從歷史的角度進行總結。
四是經濟效益與社會公平問題。這也是困擾中國現代經濟史研究的壹個重大理論問題。回顧歷史,從20世紀50年代的社會主義改造到“大躍進”;從20世紀60年代的“包產到戶”、“托拉斯”到“文革”期間的批判所謂的“資產階級法權”;從20世紀80年代的“讓壹部分人先富起來”到20世紀90年代的“863扶貧計劃”、建立社會保障制度以及最近減免農業稅等,都反映出黨和政府長期在探索和調整有關政策,以實現二者兼顧的目的。怎樣認識和評價新中國56年來出現的上述問題,既需要經濟史研究的努力,也需要理論界的努力。
今後5年或10年,中國現代經濟史研究的重點,與未來我國經濟發展所遇到的重大問題聯系在壹起。概括起來說,大致有以下四大問題:(1)圍繞解決“三農”問題而開展的關於農村經濟發展史、城鄉關系演變史(包括城鎮化)、勞動力流動、就業和收入分配史(包括戶籍制度演變史)。(2)圍繞政府經濟職能轉變而開展的國家與農民關系史、國有企業史、政府與市場關系演變史。(3)圍繞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而開展的跨學科的人口、環境、資源、科技等與經濟發展關系的歷史研究。(4)圍繞經濟全球化進程開展的中外經濟關系的歷史研究。
文章出處: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