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的著裝特點是什麽
問題二:京劇的特點 程式化: 京劇表演的過程和形式都已形成高度的規範和固定化,不同行當的唱念有各自不同的聲腔,表演的動作,唱念做打等及服裝,臉譜,道具等都有相當明確的規定。
服裝特點:紋樣在戲裝中,不僅是美飾,也具有象征意義。皇家和大臣的服裝多用龍紋圖案,它是封建權威和尊嚴的象征;武將的開氅多用虎豹圖案,象征勇猛;文生的褶子描繪梅、蘭、竹、菊,與他們的性格氣質有關;而謀士的戲裝用極圖、八卦來象征智慧和道術。
綜合性: 指京劇中包含了多種藝術形式,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在京劇中結合成了壹個有機的整體。
舞臺和時空方式 :京劇舞臺過去沒有大幕,觀眾壹眼就能看清整個舞臺。舞臺上壹般只有壹張帶“桌圍”的桌子、兩把帶“椅披”的椅子,稱為“壹桌二椅”。桌圍和椅披上都有裝飾性的繡花。有時舞臺上什麽也沒有。後來在臺前增加了大幕,演戲之前用它把舞臺遮掩起來。有時在演出過程中又拉上壹道幕,稱為“二道幕”,用它把擺設桌椅、演員換裝等準備工作擋在幕後,幕前可同時有演員表演,使京劇的演出更加緊湊。
虛擬性: 京劇的場景和道具相當簡單,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演員在臺上用高度虛擬化的表演引發觀眾的想象和***鳴。
音樂的特點: 京劇唱腔屬板式變化體,以西皮、二簧為主要唱腔。西皮的旋律起伏較大,節奏緊 湊,唱腔流暢明快,適合於表現歡快、堅毅的情緒;二簧的旋律則較為平穩,節奏舒緩, 唱腔凝重渾厚,更宜於抒發沈郁、悲憤的情懷。
問題三:京劇衣服特點和簡介 太復雜,講究很多。幾句話說不清。簡單說,服飾都有圖案,'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比如文禽武獸等,萬字不到頭等等。。
問題四:戲曲服裝的特征是什麽? 戲曲服裝的特征有以下幾點:
壹、具有形式美
戲曲服裝如同戲曲的臉譜以及表演,都不是寫實的,而是遠離生活真實,追求藝術真實,具有很強的形式感和形式美。最典型的例子是乞丐的富貴衣。
二、具有意象美
戲曲服裝的形式美,不單是為了形式美而形式美,更關鍵是為了創造出戲曲人物的意象美。戲曲藝術同其他戲劇品類,都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任務。
三、具有意境美
戲曲的特色,是活用虛擬的程式化歌舞即唱作念打,在塑造意象化人物的同時創造優美的舞臺意境;在創造優美的舞臺意境的同時塑造意象化的人物。
問題五:京劇中醜的服裝特點有什麽?急求 文醜:扮演性格滑稽的人物,以念白、做功為主。文醜又分官文醜、方巾醜、茶衣醜、巾子醜、彩旦
方巾醜,頭上戴著壹頂方巾,身上穿著 子,有點手裏還拿著把扇子,邁著四方步, 舉止緩慢文雅。
茶衣醜,茶衣就是短的藍布褂子,術語叫茶衣,茶衣醜扮演的都是勞動人民角色。
彩旦:戲曲中扮演女性的醜角,年齡比較老的也叫醜婆子。
武醜:扮演有武藝而性格滑稽的人物,偏重武工,也有人稱為“開口跳”,以牙功見長,多為神出鬼沒的武林人士。用倒八字形的“二挑髯”,穿緊身衣褲,步履輕盈,動作靈活、迅捷,可以從幾米高處翻下,落地無聲。
問題六:京劇戲服的顏色搭配有什麽講究? 我們常看到舞臺上的帝王將相身穿各種顏色的盔甲和袍服,花花綠綠的,其實,這些盔甲和袍服的顏色在穿戴時都有壹定的規範。以將軍的盔甲和官員的蟒袍來說,則分上五色和下五色。上五色即紅、黃、綠、白、黑;下五色即紫、藍、粉、湖藍、古銅或秋香色,合稱十蟒十靠。 蟒袍中的黃蟒又分杏黃和明黃,明黃色蟒為皇帝、皇後專用,但皇帝的蟒袍繡龍,皇後的蟒袍繡鳳,大臣、將帥、親王的蟒袍繡蟒。所謂龍者,五爪為龍,張口吐珠,以示惟我獨尊;四爪為蟒,閉口,以示尊上與臣服。除明黃色蟒外,其他顏色的蟒袍也是寧穿破, *** 錯。如三國的五虎上將,關羽因其以忠義名聞天下,勾紅色臉譜,配穿綠蟒綠靠;張飛性格剛烈鹵莽而勾黑臉,配穿黑蟒黑靠;趙雲正直儒雅、英武善戰,俊扮,穿白蟒白靠;黃忠老當益壯,又因其姓黃,配穿杏黃色蟒、靠;馬超與趙雲相同,都是俊扮,都穿白蟒白靠,但二人在劇中沒有同時出現的機會,所以不存在靠色的問題。劉備因是皇叔,為表示莊重和尊貴,穿大紅蟒。可見穿白蟒的多為年輕英俊的正面人物,如周瑜、陸文龍、嶽飛、楊延昭;戴白髯的銚期也可以穿白蟒;穿粉紅蟒多為風流倜儻的少年公子,如呂布、王金龍等人所穿。如果臺上同時出現八員大將或四位大臣,除特定人物以外,其他人物可差開顏色來穿。如曹操的曹八將,除夏侯敦穿藍靠,曹洪穿紅靠,典韋穿杏黃色靠,許楮、夏侯淵穿黑色靠,徐晃穿綠色靠,張遼俊扮穿白靠之外,其他將軍以 *** 與以上各將相同顏色的蟒靠為原則進行調配穿戴即可。另外,如年高望重的人穿香色或古銅色蟒,威武勇猛的人穿藍色蟒、靠。勾畫紅色或綠色臉譜的人穿綠色蟒、靠。當然,由於黑、白兩色蟒、靠的使用率比較高,壹般劇團在按上五色和下五色購置十蟒十靠時,黑白兩色都要雙份才能滿足演出的需要。
求采納
問題七:京劇服裝知識 京劇,又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壹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另外,“京劇”也是壹個網絡用詞,意思同“驚懼”。
基本解釋
[Beijing opera] 我國主要劇種之壹,由清代中葉的徽調、漢調相繼傳入北京合流演變合成。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後流行於全國。
詳細解釋
亦稱“ 京戲 ”。流行全國的戲曲劇種之壹。 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進北京後,於 嘉慶 、 道光 年間同來自 湖北 的漢調藝人合作,互相影響,逐漸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並吸收了壹些民間曲調,逐漸融合發展。
基本概念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壹,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它是在徽調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壹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 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壹千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昆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京劇較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折子戲,此外還有壹些連臺本戲。
表演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段法,也是京劇表演的四項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壹的 “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壹的“舞”。習稱四功五法的四功,即指唱念做打四種技藝的功夫。 “唱”,指的是唱功。“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念”指的是音樂性念白。而“打”則指的是武功。 戲曲演員從小就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訓練培養的,雖然有的演員擅長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當以做功(花旦)為主,有的以武打為主(武凈)。但是要求每壹個演員必須有過硬的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才能充分發揮作為歌舞劇的戲曲藝術表演的功能。更好的表現和刻畫戲中的各種人物。
京劇角色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醜、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凈、醜四大行,每壹種行當內又有細致的進壹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臉以及醜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統稱,又分老生(須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統稱,內部又分為正旦、花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旦)刀馬旦。“凈”,俗稱花臉,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凈”又分為以唱工為主的大花臉,如包拯;以做工為主的二花臉,如曹操。“醜”,扮演喜劇角色,因在鼻梁上抹壹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
京劇臉譜
在人的臉上塗上某種顏色以象征這個人的性格和特質,角色和命運,是京劇的壹大特點,可以幫助理解劇情。簡單地講,紅臉含有褒義,代表忠勇;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兇詐;金臉和銀臉是神秘,代表神妖。臉譜起源於上古時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許多地方戲中都保留了這種傳統。 京劇臉譜圖片
編輯本段藝術特色
......>>
問題八:京劇生角服飾特點,急求急求!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行當,在京劇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生行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娃娃生等幾個門類。除紅生和勾臉武生以外,生行壹般都是素臉,內行術語稱為“俊扮”,即扮相都是潔凈俊美的。
①老生又稱“須生”、“正生”、“胡子生”。
壹般都是富有正義感的男性中年或老年人物。人物形象以掛“黑髯口”(黑胡子)為主。過去京劇中原有生、外、末三行,後來統稱為老生。按照表演藝術特點的不同,老生又分為安工老生、衰派老生和靠把老生。
安工老生,又稱“唱切老生”、“王帽生”、大部扮演帝王、書生壹類人物,以唱功為主,在舞臺上安詳穩重,動作較少,故稱“安工”,如《上天臺》中的漢光武帝劉秀、《捉放曹》中的陳宮等。衰派老生,又稱“做功老生”。 “做工老生”,大都扮演衰老或精神狀態衰頹的人物,以做功為主,故稱“衰派”,如《四進士》中的宋土傑、《賣馬》中的秦瓊、《坐樓殺惜》中的宋江等。
靠把老生,大都扮演武將壹類的人物,由於紮靠(戴盔披甲)、使用刀槍把子(劇中人使用的兵器)而得名,加《定軍山》中的老將黃忠、《戰太平》中的花雲、《鎮潭州》中的嶽飛等。無論是哪類老生,都是以唱為主,全用本嗓。安工老生要唱的悠揚婉轉,衰派老生要唱的悲憤頹唐,靠把老主要唱的激昂慷慨。
另外,京劇史上有壹些老生演員,文戲、武戲都擅長,唱功戲、做功戲、靠把戲都能演,後來就把這種戲路寬的老生演員稱為“文武老生”,如程長庚、譚鑫培等。
②小生主要扮演青少年男子,化妝不戴胡須,扮相清秀、英俊。
根據人物性格、身分的不同特點,小生又分為袍帶小生、扇子生、翎子生、窮生和武小生。
袍帶小生,又稱“紗帽小生”,扮演做官的青年男子,頭戴紗帽是其主要標誌,這些角色大部分是文人,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龍、《奇雙會》中的趙寵、《陳三兩爬堂》的陳魁等。
扇子生,多扮演年青的書生、風流儒雅的公子,手拿扇子,頭戴文生巾,身穿褶子,所以又稱“褶子生。”扇子是幫助角色表現風流瀟灑、文質彬彬的壹種特殊道具。如《拾玉鐲》中的傅朋、《西廂記》中的張君瑞等。
翎子生,又稱“雉尾生”,頭插翎子(雉尾)是其主要標誌,大都扮演武將或文武兼備的人物。演翎子生要有武功,憑工架、舞蹈,用翎子耍出許多舞蹈動作。如《群英會》中的周瑜、《呂布與貂蟬》中的呂布、《穆柯寨》中的楊宗保等等。
窮生,大部扮演落魄不第的文人、書生,“表演上特別註重做功,”以表現人物的酸腐氣為主,習慣於把鞋後幫踩倒在腳下,以示其潦倒之狀,故又稱“鞋皮生”,身穿富貴衣是其主要標誌。富貴衣,是補綴有許多五顏六色的補丁的青褶子,意思是說這些人現在雖然很窮,衣著襤樓,但將來仍要騰達,故有“富貴衣”之名。如《棒打薄情郎》中的莫稽、《連升店》中的王明芳等。
武小生,大多扮演年青英武的人物,表演著重武功,也兼重唱功、念白和做功。從武打功夫上看,武小生與武生差不多,但是唱與念全用小生方法。如《八大錘》中的陸文龍、《借趙雲》中的趙雲、《石秀探莊》中的石秀等。
③武生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男子,分為長靠武生和短打武生兩類,俗稱“墩子武生”、“撇子武生”,“墩子”是指穿厚底靴子,“撇子”是指穿薄底靴子。
長靠武生紮大靠,武打、工架並重,如《長阪坡》中的趙雲、《戰冀州》中的馬超、《挑滑車》中的高寵等。
短打武生身穿緊身短裝。偏重武打特技,如《三岔口》中的任堂惠、《十字坡》中的武松、《夜奔》中的林沖等。扮演中老年英代人物的稱武老生,如《百涼樓》中的吳禎、《劍峰山》中的邱成等。武生還兼演部分勾臉戲(武凈戲),如《鐵籠山》中的姜維、《拿高登》中的......>>
問題九:京劇醜角服飾有什麽特點 劇中各類人物都有特定的帽式。“皇帽”,又稱“王帽”、“唐帽”、“堂帽”。帽為圓形,前低後高,背後有朝天翅壹對,黑地飾以龍紋,頂端有黃色大絨球兩個,並有許多珠子。左右各掛黃色大穗,稱為“流蘇”。為皇帝專用的禮帽。 封侯者戴侯帽,它的兩旁有寬翅,翅的邊上垂著穗子,握有兵權的,頂端加戟頭,稱為臺頂。 “汾陽帽”俗稱文陽,與相貂略同,金地龍紋,綴有絨球珠子,兩旁為金色如意翅,用於權勢顯赫的宰輔。紗帽帽形微圓,前低後高,左右加翅;由於翅的形狀不同,又有“方紗”、“圓紗”、“尖紗”之別。壹般說品位較高的文官,紗帽的兩側插長方形帽翅;品位次之的插長圓形帽翅;品位低的戴“尖紗”或“圓紗”,含有貶義,多為奸臣醜角所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