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電子計算機的主要元件是啥
第二代電子計算機的主要元件是晶體管。
晶體管計算機是指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的計算機,其主機采用晶體管等半導體器件,以磁鼓和磁盤為輔助存儲器,采用算法語言(高級語言)編程,並開始出現操作系統。由於采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所以很輕,且運算速度比較快,達到每秒幾十萬次 。
第二代計算機的特點
1、用晶體管代替了電子管。晶體管有壹系列優點:體積小、重量輕、發熱少、耗電省、速度快、壽命長、價格低、功能強。用它做計算機的開關元件,使計算機的結構與性能都發生了新的飛躍。
2、普遍采用磁心存儲器做內存,並采用磁盤與磁帶做內存。這就使存儲容量增大,可靠性提高,為系統軟件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3、計算機體系結構中許多意義深遠的特性相繼出現,例如變址寄存器、浮點數據表示,中斷、I/O處理等。
4、匯編語言取代了機器語言,而且開始出現FORTRAN、CDBOL等高級語言。
5、計算機的應用範圍進壹步擴大,開始進入過程控制等領域。
第二代電子計算機的歷史
國外第二代電子計算機的生存期大約是1957-1964年。其軟件開始使用面向過程的程序設計語言,如fortran、algol等。中國第壹臺晶體管計算機於1967年制成,運算速度為每秒五萬次。晶體管泛指壹切以半導體材料為基礎的單壹元件,晶體管具有檢波、整流、放大、開關、穩壓、信號調制等多種功能,晶體管可用於各種各樣的數字和模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