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誠勿擾主持樂嘉去哪裏了?什麽時候回來?
月7日中午,樂嘉發表博文回應所謂內幕:
關於《夜問》的那點事
媒體問的,多是他們關心的,和他們認為會吸引讀者的;媒體爆料的,多是抓眼球博關註,因為他們知道,八卦的核心是---真假不重要,刺激最重要,在民眾沈重無聊的生活中搞出調味是八卦的終極使命,有時這種調味已經滑稽到大牙落掉。所以,在這,我講些重要的純正八卦吧。
3月7日晚,《夜問》開播,相比當年我做《別對我說謊》和《不見不散》,心情不壹。
做《別對我說謊》那時,沒做過任何主持,無知者無畏,做著玩。壹口氣錄了壹季十集,第壹集播出當天,深圳衛視從當晚全國排名原來的第十二躍到史無前例的第四,眾人激動。可惜只爽了壹晚上,被上方以尺度大為由給哢嚓了,剩下那九集,這幾年我只能藏在被窩裏,偶爾翻看,對自己說,還不錯呦,就是可惜不能分享,這種感覺就像妳知道壹個驚天大秘密,但是妳不可以和任何人說,還不如不知道。好在,網上播過的唯壹幸存的那集,現在人們還能搜到,我周圍的所有朋友,在看完後幾乎都嘻皮笑臉地求我把剩下的節目給他們過過癮。我很清楚,在相當漫長的歲月裏,都不會再有哪個節目的驚心動魄能超過它,如果妳看過,就會明白這句話的意思。那個節目過後,在我心裏烙下個印跡---做個清湯寡面的壹對壹訪談。因為聊天訪談就像做咨詢,我有進入對方內心底部的強烈意願,這個想法,終於在央視我做的《夜話》中得到了實現。這又是另個復雜故事,以後再說。
時至今日,在外面做演講時,還有人和我提起看《不見不散》的感受,之所以此處不提《非誠勿擾》,是因為全世界的人對我提起它時,都差不多說同樣的壹句話,“哇噻,妳好犀利”,我很清楚,那全靠的是孟非和黃菡的幫襯,人們看到壹個結果,但並不明白所以然。而只有在《不見不散》之後,才會明白剖析壹個人行為背後的動機是有過程的,是有技術可以遵循的,是可以學會的。這個國內絕無僅有的純戶外真人秀節目,因為國內觀眾尚未培養起看戶外節目的習慣,還是對棚拍節目更熟悉,而電視臺都搞壹窩蜂,所以除了江蘇臺,沒什麽電視臺願投入。開動前,江蘇衛視副總監王培傑打了預防針給我,這個嘗試可能吃力不討好,妳的投入和產出可能不成正比,以他的經驗,收視率不可能超過《老公看妳的》,我說我還是想嘗試,我實在不會綜藝的那套本領,我希望自己所做能讓人們不僅娛樂,且能學到東西。事實證明,我為那個節目,幾乎耗掉半條命,從早到晚跟蹤連續3.5天才能錄完壹集,編導回去還要從100小時的素材中剪出1小時,做了17集後,我報告領導,時間上的確受不了,對於壹個非職業主持人,每月拿出壹半時間在這個節目上,其他活都沒法幹了。對於沒看過這個節目的朋友,我推薦妳先看李月增(2011年8月8日)和張雷(2011年10月31日)這兩集,前者收視率1.09,是大眾最喜歡的;後者在麗江錄制,是我最喜歡的。這個節目過後,在專業技術上,我對於如何激發人們在電視鏡頭前的真實感有了更多心得和感觸。
《不見不散》結束時沒有太多遺憾和無奈,相反,有解脫感,主要是因為《非誠勿擾》力量無比強大,在人們的心目中我的形象根深蒂固,我不想再強化“情感專家”這樣的帽子。壹直以來,我做電視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希望能讓我的專長可以幫到更多人。當初做非誠時,根本無法想象未來,只是覺得這可能是壹個鍛煉電視表現力的機會,所以就來了,幸運的是,節目中遇見了壹生中可遇不可求的完美搭檔孟非,在無數次的場合,我都提過他的才華以及他對我的影響,很自然做到現在。
《夜問》這個節目的起源可推到十年前,那時我有個學生是話劇導演,跟我學完課後,強烈推薦《我和春天有個約會》,說四個主人公就是紅藍黃綠四種性格,她學完以後再去看那部戲,想明白壹生中很多的困惑。那時,我就想以後能做部戲多好。去年下半年,我拿著欄目劇方案找合作,和深圳衛視聊天時,壹來二往,大家商量先搗鼓個節目出來,用我專長的性格色彩嘗試解決問題。
因為沒有任何可以遵循的海外模式,也沒有任何成功的先例,《夜問》在做了四集的樣片,換了幾場不同的舞美,累死壹批男編導,流產幾個女編導後,終於有了現在即將播出的節目。那天記者問我對收視率的期待,我說電視臺有期待,我沒有期待。因為這節目沒有什麽大牌明星,百人團也不是啥帥哥美女,毫無海外成功的品牌撐腰,娛樂的基因又差,沒有耐心的觀眾從半途進來看還不壹定看的懂,天生根本不可能有高收視率的命。我唯壹的期待是,觀眾看完這個節目後,能對自己說,這個節目很有意思,能學到東西,剛才的時間沒有白花。
做成壹件新的事情是多麽困難,但妳不能因為難而不去嘗試和努力,我們都很清楚,人生中總是原地踏步的重復無法進步,我做《夜問》這個小小的嘗試,與江湖上傳言的如此這般毫無狗屁關系,壹來算是對我自己的壹個突破和交代;二來算是為大家多提供壹個可通過學習讀懂性格從而讓自己活的更舒坦開心的途徑。能做多久我不知道,能做到什麽程度我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