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功服是什麽
練功服是屬於習練太極拳所需的主要裝備,主要類別寬松長袖與長褲燈籠袖與燈籠褲。
隨著中國全民健身的推廣,太極拳作為國家級非武裝文化遺產,越來越多中老年人和年輕人都加入了鍛煉大軍中,於是練功服也就越來越被大眾所普及。
拓展小知識:練功服主要元素有哪些
1、寬松
太極服講究寬松,身體不受約束與束縛,如此方可揮灑自如,氣息連貫流暢。
2、長袖與長褲
傳統的太極服皆為長衣長褲,非但如此且習練時不可穿著帽子、手套與圍巾。不過如今的太極拳多以健身為主,所以要求也並沒有那麽嚴格了,只是習練時人體會出汗,此時關節亦會出汗,若經風吹恐會導致不適乃至病癥,故而還是長袖長褲為宜。
3、燈籠袖與燈籠褲
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的太極服都是燈籠袖和燈籠褲的樣式(當然新型敞口的太極服款式不在此例)這是為什麽呢?大家可以試壹下擡手與擡腿,如果不是大燈籠的效果,是不是手腕和腳腕就漏出來了呢。
4、傳統服裝的要素
最直觀的就是中式盤扣,盤扣,也稱為盤紐,是隨著滿族服飾而興起的,盤扣可稱得上是中國傳統服裝文化的壹個符號。我國古代用長長的衣帶來束縛寬松的衣服。元明以後,漸漸用盤扣來連接衣襟,用布條盤織成各種花樣,稱為盤花。盤扣的作用在中國服飾的演化中逐漸改變,它不僅僅有連接衣襟的功能,更稱為裝飾服裝的點睛之筆。生動地表現著中國服飾重意蘊、重內涵、重主題的裝飾趣味。
近幾年,盤扣作為壹種傳統的衣飾手段又風靡壹時。那麽練功服焉能缺失!傳統的太極服基本上都選擇的是壹字盤扣,簡單典雅並且大氣,別小看這簡單的盤扣,每壹顆小小的盤扣都要縫上最少十五針,而且是純手工制作純手工縫嵌,而且每壹針都要整齊均勻,再加上盤扣是整衣的點睛之筆可謂重中之重,單這盤扣便是壹個大工程。
5、立領
民族服飾中的立領即明立領,最早出現於明朝中期,到了明朝後期的中原和江南已經廣泛流行,當時明朝正經歷千年不遇的小冰河時期,氣候異常寒冷,立領應運而生。明末高領盤扣式樣已經基本形成了現在旗袍的雛形。滿族入關後,在“男從女不從”的服制規定下,漢族婦女得以沿襲使用明式立領襖和褙子等所謂“漢裝”。
清朝中期,明式立領(方領,二枚金屬扣)進壹步演化,方領變成了弧形領,更融入了許多滿式要素(滾邊-大寬邊,蜈蚣盤),明立領更加廣泛流行,在民國時期,立領成為中山服和旗袍等服裝的構成要素。直至今天的太極服,立領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小小的立領便可使整衣效果大不相同,精工制作的立領會使衣服精致筆挺。
傳統服裝是連袖,沒有接肩,所以領子的制作就格外的重要,否則整件服裝都會顯得沒有精神,所以在制作的工藝,襯裏的選擇上都極為考究。
6、包邊
大家都知道練功服工藝是否高品質,很大壹部分是取決於服裝的鑲邊工藝的。最早的太極服由於條件限制大多數是沒有鑲邊的,到了近現代開始出現滾邊的工藝,即將裁片本身翻滾出去再反包回來,車縫出鑲邊的效果,已使服裝顯得比較精致。
隨著縫紉設備的日漸先進,又出現了包邊的工藝,即在服裝裁片之外單附壹條制作好的門襟布條,將其包裹在門襟處外,有時根據個人喜好還可以選擇不同顏色的包邊,如此又是練功服大不相同了。至此現代化的太極服已經基本成型,也就是我們在市面上見得比較多的太極服樣式。
7、接袖
有人問過,為什麽太極服不可以整條袖子壹起下來,非要接壹截呢?首先,太極服作為典型的傳統服裝是不可以上袖的(新式特殊款式除外),否則便會缺失了傳統元素,並且上袖是時裝的做法,太極服做成上袖效果容易使行架收到約束,不夠自如,如此便違背了太極拳行雲流水的要義。
第二,壹般的服裝面料即便是寬幅布面也只有1.5米左右,而太極服的大身是整張布面裁成,所以如果不接袖就只能做成短袖衫了。所以勢必太極服的袖子是兩節,要麽在肩膀處,要麽在手臂處。當然為了使太極服更加標準更加舒適,更加美觀,接袖基本上都是在手臂處的。這壹截接袖,我們稱之為“小袖”。
8、版型
好的版型穿起來讓人線條流暢,雖然太極服極為寬松,但是並不意味著穿起來人就要臃腫拖沓,反而要是人身型優雅飄逸瀟灑方為適宜,說的通俗壹點,如果太極服穿起來不漂亮那麽熱衷太極拳的人恐怕也會變少了吧,這便是玩笑話了,觀者勿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