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甸的僑鄉
沙甸是滇南著名的僑鄉,移居海外的近百人。他們大多數是單身出境,在境外成家立業。經歷數十年的發展,他們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已成人。21世紀僑居海外的沙甸人及其後裔,已有200余戶,1000余人,主要集中在泰、緬、港、臺,有的已走出東南亞,僑居歐、美,中東等地,大多從事商業貿易。 歷史上沙甸回族對海外、境外有較多的交往,究其原因有三:其壹,麥加朝覲活動;其二馬幫出境貿易;其三出國留學。這三項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了解、熟悉海外、境外。然而,沙甸人成批移居海外主要是解放前後。從移居的時間看大體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1、解放前移居海外
1948年11月,白亮成等50人從佛海經打洛處境定居緬甸。
1931年白亮成先生被雲南省財政廳委派到思普工作,1935年他在南嶠“茶業試驗農場”,在此基礎上成立思普企業局,經過十余年的創業,思普企業局已發展為有千余米名職工的現代企業,有近貳百名沙甸男女青年在企業局工作。抗戰勝利後,他雄心勃勃準備在西雙版納邊區大幹壹番事業、決心把企業局辦得更興旺,並為之設計了宏偉規劃的時候,蔣介石發動了內戰,並設法控制雲南大權、政局動蕩不安;國民政府在西雙版納成立的中茶公司,又妄圖吞並思普企業局,以壟斷版納的茶葉經營:於是白先生被迫放棄企業局的發展計劃,決定出境定居。這就是他們移居緬甸的目的。
隨白亮誠移居緬甸的沙甸人(當時在企業局工作)有 白亮誠夫人沙鳳書、女兒白芷卿及女婿、金治堂、王伯成、林在文、馬聯芳、沙忠雲、王家全、馬雲安、林明喜、馬順文、馬義安、馬宏早、馬宏喜、馬雲良、林永文、王祖明、林萬全、王春元、王招存、馬少安、馬舉忠、王錫光、白子康、馬雲廷、王興朝、馬子真、田子成、王意誠、王家文、林寶厚、馬文禮、林寶福、王明龍、王美存、王粉存、馬子雲、王明科、楊明聲、王金科、林增書、王福有、林培祥、王培全、納明興、馬興安、張德祥,馬在文、王雙德等50余人。他們先定居緬甸。大多數人在緬甸的景棟,利用從佛海帶去的馬匹進行馱運、經商,少數人如白亮誠等定居仰光,創辦企業。五十年代後期,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陸續向泰國的清萊府、清邁府遷移,多數人定居清邁,部分人定居密賽。白亮誠先生大約於1962年從仰光移居密賽,在女兒白芷卿家安度晚年。
解放前,有少數人在國民黨軍隊中服役和在國民黨政府中任職,全國解放前夕,他們隨國民黨逃往臺灣。如:王耀庭,原在國民黨軍中服役,去臺後,在臺東縣成功鎮任職。林興智,原任新疆阿克蘇縣縣長,新疆解放前夕,從新疆出境。去臺後被國民黨政府派往沙特阿拉伯、任臺灣駐沙特吉達市領事。
2、解放初期移居海外
1951年初,因顧慮“鎮反”、“土改”運動,相約從沙甸經滇西的大理、保山等出走緬甸的有:王世瑯、馬有、馬世超、王樹周、王明孝、林向東、王春山。他們先移居緬甸,後再遷移泰國。王世瑯、馬世超、王樹周、王明孝定居清邁。王春山定居臺北,林向東定居沙特阿拉伯。
解放初期,出境定居的還有林永興、林華英等人,他們從昆明乘汽車經下關、保山、德宏出境入緬,林永興後移居泰國清邁,林華英定居密賽。六十年代初,林永興移居香港。八十年代,其子林傑、林南、林杉、妻子及兒媳先後遷居香港。 沙甸人僑居海外的情況、包括分布、職業、文化諸方面,第代和第二代有很大差別和變化。
1、分布情況
第壹代僑居海外的沙甸人主要分布在泰國、緬甸、香港、臺灣、沙特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以泰國為最多,又主要集中在泰國清邁,多達數十戶;緬甸十余戶,香港四五戶,臺灣五六戶,沙特2戶。他們的子女大多數已成家立業。這些第二代僑居海外的沙甸人後裔,在泰國,已由泰北的清邁、密賽移居泰國首部曼谷;在緬甸,已由景棟壹帶移居仰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有的已移居歐美等西方國家,有的移居(或留居)香港、中東、臺灣等地區,幾乎遍布全世界。
2、職業情況
第壹代的職業主要有:
第壹、經商者占半數以上。如:王明孝、王樹周、林永興、林向東、納明興等五十余人。他們中有做珠寶玉石生意的、有做糧食生意的、有做進出口貿易的大商人、大老板;有做小本生意的、有擺地灘做買賣的小商小販。
第二、在泰國、緬甸,從事農業、服務業。如楊明聲、王金科、林增書、王福有、馬雲良、沙忠雲等。他們生活並不寬裕。
第三、宗教職業者和教員。如王春山,21世紀臺北清真寺任教長。白芷卿在泰國密賽某漢語學校任教員,王樹周現為清邁王和街清真寺管事。
第四、在國民黨臺灣政府中供職。如林興智曾任臺灣駐沙特阿拉伯吉達市領事,王耀庭曾供職於臺東縣成功鎮,王春元在臺灣國民黨軍中服役,林萬興曾供職於國民黨軍方,等等。
第壹代僑居海外的沙甸人,除少數人外,大部分人生活景況並不好,他們辛苦勞作、勤奮經營,也只能養家糊I口,僅僅是為後代進入居住國社會作鋪墊。相比之下,他們的子女,比他們的景況好得多。從第二代的職業可以得出這個結論。第二代的職業主要有:
(1)繼承父業進行經商。如,王樹周的女兒、女婿在父輩經商的基礎有較大發展。王樹周從事玉石生意但規範較小,成不了氣候、他的女婿馬劍波創辦公司,往來於泰國與中國進行國際貿易,經營範圍、經濟實力都有較大發展。林永興的三個兒子林傑、林南、林杉的公司,經營活動比他們的父親興旺發達。
(2)任公司職員。如馬雲良之子馬駿剛,在泰國大興旅遊有限公司供職、任副理。王春山之子王夢陽在臺灣某公司供職。林萬興之女林楠松曾在臺灣駐利比亞、商務辦事處供職。他們的收入比他們父輩高。
(3)從事翻譯工作。如林向東之子林權在沙特阿拉伯從事翻譯工作。第二代僑居海外的沙甸籍人壹般既懂居住國語言、又懂漢語,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還懂英語,是從事翻譯工作的最佳人才。因此,從事翻譯工作的人不少。
(4)從事科技工作。有的人到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留學,攻讀現代科技知識,學成後留居西方國家從事科技業務。如,林永興之女林玉昆學習醫務護理,在法國巴黎定居,從事醫務工作。
第二代僑居海外的沙甸籍人,已進入居住國社會,比他們的父輩,在事業上有所發展,在職業上有較大變化,在海外已紮根立足、發展壯大。
3、文化狀況
第壹代僑居海外的沙甸人載負的是漢文化和中國伊斯蘭文化,嚴格地說是滇南回族文化)二元文化。他們大多數人同當地民族結婚,溶入第三種文化,即泰、緬文化等。但是,漢文化和回族文化仍占主導地位。他們堅守伊斯蘭教的信仰、講漢語、講滇南方言,甚至講沙甸的“漏八分”語言;在泰、緬形成了有中國特點的回族華人區,尤其在泰國北部的清邁形成了滇南回族社區;為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作出了歷史性貢獻。他們有的經商、辦企業,有的進行漢文教育、宗教事務,有的著書立說,傳播中國文化(包括中國伊斯蘭文化),為泰、緬等國吸收外來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豐富自己、發展自己也作出了貢獻。
他們大多保留著中國國籍,深深眷念著祖國和家鄉。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有條件的都紛紛回國、回鄉探親訪友。他們成立了雲南同鄉會,為加強雲南與泰、緬、港、臺的聯系與交往努力工作,為雲南的對外開放、走向東南亞、走向世界作貢獻。
第二代僑居海外的沙甸籍人,載負的仍然是壹種多元文化,即中國文化、伊斯蘭文化、泰文化(緬文化),甚至受到西方文化影響。他們的母親,很可能是操泰語(緬語)、曾信奉小乘佛教,後皈依伊斯蘭教的泰國(緬甸)婦女。他們加入了居住國國籍,其文化現象更加復雜。但是,他們都能講流利的漢語,堅守著父輩的信仰,取中國人的名字,漢文化仍占主導地位,對祖國和家鄉有深深眷念、悠悠情思。
他們受教育的程度和整體文化水平壹般比父輩高,尤其是在居住國文化、西方文化和現代科學技術方面比父輩強。但是,在漢文化功底和伊斯蘭文化水平方面不如父輩。盡管如此,在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與經濟交往方面,在促進雲南走向東南亞、走向世界方面,他們壹定會比其父輩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