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光達
1955年9月27日,我軍舉行了隆重的三軍授銜儀式,***有1048位開國將領被授予各級軍銜。在授銜的過程中,首先上臺的並不是我們想當然的元帥,而是從大將開始,緊接著是上將、中將和少將,最後才輪到***和國的元帥們。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大將和上將的名單之中,資歷和戰功雙高的張宗遜將軍只是被授予上將軍銜,而作為張宗遜將軍下級的許光達卻出乎意外的獲得了大將軍銜。
張宗遜是許光達的上級,這壹點的確是事實。1947年7月,西北野戰軍在賀龍領導的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基礎上正式成立,司令員是橫刀立馬的彭老總,副司令則是張宗遜,許光達並沒有成為野司領導,而是西北野戰軍麾下第三縱隊的司令員。不難看出,張宗遜上將在解放戰爭期間是許光達名副其實的上級。縱隊司令成了大將,野司副司令卻只是上將,這具體是什麽原因呢?
有的朋友看到這裏,不免想到張宗遜將軍在大同集寧戰役中曾有過較大的失利,認為正是因為這次戰役,才讓他在最後授銜時被格外降了壹級。
事實果真如此嗎?這件事情的背後又有何隱情呢?
張宗遜,1908年出生於陜西渭南的壹個富農家庭。盡管父輩是務農為生,但經過幾代人的積累,張宗遜家裏也有著壹定數量的土地,日子過得還算滋潤,因此,幼年時期的張宗遜得到了壹個比較好的教育。
上世紀二十年代,***產主義思潮迅速在中小學中傳播開來,張宗遜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接觸到了***產主義。不久,張宗遜參加了當地的學生愛國運動,緊接著棄文從武並報考了黃埔軍校,同年加入了我黨。
當時黃埔軍校的學生中,有很多學生都是以雙重黨籍的身份存在。1926年,蔣介石為了全面掌控對第1軍的控制權,壹手炮制出了中山艦事件。事後,很多我黨誌士被迫退出國民軍黨籍,張宗遜正是在這時公開了自己的身份。
黃埔軍校畢業後,張宗遜被分配到了國民第八軍3師9團的壹名指導員。1927年,汪精衛相繼背叛了孫先生的遺誌,此時張宗遜手中控制著壹支警衛團,他原本想帶著警衛團參加南昌起義,最終因各種現實原因未能如願。同年9月,張宗遜參加了秋收起義,不久部隊在三灣進行了改編,張宗遜隨同偉人走上了井岡山。
進入井岡山之後,局勢依然不容客觀,除了蔣軍不斷前來“進剿”外,井岡山附近還充斥著大量的奸細和叛徒。為了保證偉人的安全,張宗遜主動提出要成立壹直警衛排,並親自擔任警衛排排長,片刻不離開偉人的身邊。
在整個紅軍時期,張宗遜先後參加了紅軍粉碎蔣軍四次“進剿”、三次“會剿”、五次圍剿等作戰,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抗日戰爭爆發後,張宗遜擔任八路軍第120師第358旅旅長,奔赴晉西北前線,抗日救國。
七七事變爆發以後,平津地區相繼失守,日軍為實現迅速消滅中國在華北的主力部隊,集結重兵意圖攻占山西忻口。此時,賀老總為配合國民軍忻口的防禦作戰,令張宗遜深入到日軍敵側後,以切斷日軍進攻忻口的後方補給線。
到達雁門關地區後,張宗遜讓賀炳炎的716團在日軍前往忻口的必經之路上設伏,等到日軍的50輛卡車救援物資進入伏擊圈,716團集中所有的手榴彈扔向日軍,壹時間火光沖天叫聲大作,趁此形勢716團全體將士發瘋般地沖向敵人,與日軍展開近戰和白刃戰。此戰,我軍擊斃了日軍300多人,摧毀了日軍運輸車50多輛。戰鬥勝利後,得知日軍援軍正不斷從陽明堡方向趕來,716團這才從容撤出戰鬥。
過了兩日,忻口戰役進入到白熱化階段,日軍的運輸車再次從雁門關向忻口輸送物資。在日軍看來,我軍並不是什麽正規部隊,此時應該早已跑得煙消雲散了。令他們始料未及的是,張宗遜早在日軍到來之前,就殺了個回馬槍再次回到上次的伏擊地點設伏。此戰,日軍盡管派出了8架戰機對我軍設伏地點進行轟炸,但我軍依靠有利地形,以猛烈的炮火再次將日軍痛打,再壹次殲滅了日軍200余人,摧毀日軍運輸車輛30多輛。
僅僅3天的時間裏,張宗遜通過遊擊戰術對日軍造成了500余人的傷亡,並擊毀了日軍運輸車輛數十輛,致使日軍的後方補給無法運到前線,進攻忻口的日軍攻勢頓時受挫,有效地配合國民軍正面戰場的作戰。
勝利的捷報傳來,極大地鼓舞了當時前線的將士們,八路軍指揮部對張宗遜部給予表彰,就連蔣介石也給朱老總發來嘉獎令。
1938年,張宗遜率部轉戰晉察冀邊區,駐紮在山西省五臺縣地區尋機殲敵。當得知日軍109師團的壹個聯隊前來五臺進犯時,上級命令張宗遜率部全殲這支日軍。
接到命令後,張宗遜與此前單純打伏擊戰有所不同,這次張宗遜在伏擊戰的基礎上融入了運動戰的戰術,張宗遜壹方面先讓716團提前到滑石片地區設伏,另壹方面讓讓714正面組織防禦陣地,從容撤退之後將敵人引到包圍圈,最後全殲了這支700多人的日軍部隊。
在之後的抗日戰爭中,張宗遜也都是這麽做的,每壹次對日作戰,都盡可能把戰鬥打成殲滅戰,盡量不給壹個日軍以生還之機。他的這種作戰方式,使得他在晉西北的抗日戰場上屢獲奇功。
比如在1940的百團大戰中,張宗遜面對日軍的堅固的軍事據點,沒有選擇與日軍正面作戰,而是采用閃電戰和夜襲戰的方式,把部隊分成多個小組潛入敵軍腹地,將日軍的據點炸成壹片火海後,再率主力部隊對日軍發起進攻,壹舉殲滅了康家會據點700多名日軍。
和有些謹慎的將領不同,張宗遜對日作戰時候,專門找那些精銳的日軍下手。因為在他看來,越是和精銳的日軍作戰,越能繳獲壹些裝備精良的武器。正因為如此,張宗遜每次打完仗後,總能做到滿載而歸,也因此得了壹個“繳獲大王”的稱號。
張宗遜在抗日戰場的優秀表現,讓八路軍120師師長祝賀老總每每贊嘆不已,他不曾壹次地誇獎張宗遜,甚至稱他是八路軍中的第壹猛將。就連偉人在壹次見到闊別已久的張宗遜,也感慨地說道:“妳現在已經是統領千軍萬馬的首領了,我要請妳吃飯,向妳表示祝賀。”
解放戰爭爆發後,張宗遜本想繼續發揮自己的軍事天賦,不過大同濟寧戰役的失利,徹底將他拉下了神壇。
1946年6月,蔣軍在美軍的支持下,對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壹時間,張家口處在蔣軍東西夾擊的不利局面。為了實現晉綏和晉察冀根據地連成壹片,軍委任命張宗遜為總指揮,統壹指揮兩大戰區主力,發動大同集寧戰役。
壹開始進展得還算順利,大同外圍的各個據點壹壹被我軍占領。然而就在我軍準備壹舉拿下大同之時,華北的傅作義集團突然猛攻集寧,對我軍來了個圍魏救趙。 傅作義的算盤是這麽打的,集寧對我軍是我軍的必救之地,只要張宗遜率部回救集寧,那麽大同之圍便自然迎刃而解。
當時,我軍在兵力上是占有很大優勢。對於傅作義圍攻我集寧,張宗遜選擇用圍城打援破解傅作義的圍魏救趙,於是張宗遜把兵力分成兩部分,壹面繼續猛攻大同,壹面派兵回回救集寧。
張宗遜的這招很快取得了效果,順利把傅作義阻擊在集寧城下,勝利的天平開始向我軍傾斜。如果這個時候我軍繼續猛攻傅作義,再和集寧城內的守軍裏應外合的話,定能對來犯的傅作義部給予全殲。
然而就在這時,張宗遜覺得我軍的傷亡過大,大軍有必要休整壹天。然後就是因為這個疏忽,給了傅作義極大的喘息之機。此時,敵人的援軍101師趁著此時趕來,我軍開始全線崩潰,集寧成城因此失守。集寧失守之後,敵軍的援救又源源不斷向大同增援,我軍最後不得不放棄大同。
事後,偉人如此評價張宗遜:“該厲害時不厲害。”
不過,張宗遜最後無緣大將真的是這個原因嗎?我想答案是未必的。 勝敗乃兵家常事,這個世上沒有永遠的常勝將軍,即便強如林總、粟大將,也出現過較大程度上的失利,如林總在兩次四平戰役、青樹坪戰鬥中就出現較大失誤;粟大將在淮陰、漣水以及南麻戰役中也曾經大敗過,但這並沒有影響兩人最後的授銜。
何況在最初的大將人選方案中,大將擬定的人數是有15位的,而張宗遜位列第10位,是妥妥的大將候選人之壹。反觀後來入圍大將的許光達,則在最初的大將名單中位列12位。那麽具體是什麽原因,導致了張宗遜最後只成了壹名上將呢?其實,這主要是為做到各方面的平衡。
張宗遜、許光達都隸屬於第壹野戰軍,與其他幾大野戰軍對比,第壹野戰軍的規模是最小的壹個。大將從人數上只有10人,四野擁有百萬雄師,占據了三位大將的名額,因此從比例上來看,壹野最終只能分到壹個名額。
壹野起源於賀老總的紅二六軍團,張宗遜和賀老總是紅二軍團的代表,而紅二軍團已經誕生了壹位元帥;反觀紅六軍團,作為紅軍早期的壹個重要山頭,紅六軍團的領導人孫德清和段德昌都在早年犧牲了,許光達成了紅六軍團的唯壹代表。因此為了保證各方面軍的平衡,授予許光達上將銜顯得更為合適,這也就是為什麽張宗遜是許光達的上級,最後軍銜等級要低於許光達的原因。
張宗遜深明大義,在與大將軍銜擦肩而過之後,他從未有過任何的抱怨。新中國成立後,張宗遜上將先後擔任副總參謀長、總後勤部長等要職,持續為新中國的建設發光發熱。
1998年9月14日,張宗遜上將在北京與世長辭,享年91歲,走完了他為黨的事業無私奉獻的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