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歷屆得主
諾貝爾化學獎歷屆得主有:2022年卡羅琳·露絲·貝爾托西(美國)、摩頓·梅爾達爾(丹麥)和卡爾·巴裏·夏普萊斯(美國);2021年戴維·麥克米倫(美國)和本亞明·利斯特(德國);2020年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法國)和珍妮弗·道德納(美國);2019年約翰·B·古迪納夫(美國)、M·斯坦利·惠廷漢姆(英國)和阿基拉·吉田(日本)。
2018年弗朗西斯·阿諾德(美國)、喬治·史密斯(美國)和格雷戈裏·溫特(英國);2017年雅克·杜博歇(瑞士)、約阿希姆·弗蘭克(美國)和理查德·亨德森(英國);2016年讓-皮埃爾·索維奇(法國)、弗雷澤·斯托達特(英國)和伯納德·費林加(荷蘭);2015年托馬斯·林達爾(瑞典)、保羅·莫德裏奇(美國)和阿齊茲·桑賈爾(土耳其)。
2014年埃裏克·白茲格(美國)、威廉姆·艾斯科·莫爾納爾(美國)和斯特凡·W·赫爾(德國);2013年馬丁·卡普拉斯(美國)、邁克爾·萊維特(美國)和亞利耶·瓦謝爾(以色列)等。
1、2022年卡羅琳·露絲·貝爾托西(美國)、摩頓·梅爾達爾(丹麥)和卡爾·巴裏·夏普萊斯(美國)
因為在“點擊化學和生物正交化學”方面所做出的貢獻。這些化學方法可以讓有機分子高效地連接起來,從而創造出新的分子結構和功能,對生命科學和材料科學有著廣泛的應用。
2、2021年戴維·麥克米倫(美國)和本亞明·利斯特(德國)
因為在“不對稱有機催化”方面的進展。他們發展了壹種綠色高效的催化劑,可以改變有機分子的空間構型,從而創造出具有不同性質和活性的新分子,對藥物研究以及精細化學品產生了巨大影響。
3、2020年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法國)和珍妮弗·道德納(美國)
因為在“基因編輯技術”方面的突破性貢獻。 他們發明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可以以極高的精度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對生命科學研究產生了突破性影響,有助於研發新的癌癥療法,並可能使治愈遺傳性疾病成為現實。
4、2019年約翰·B·古迪納夫(美國)、M·斯坦利·惠廷漢姆(英國)和阿基拉·吉田(日本)
因為在“鋰離子電池”方面的開創性工作。 他們發明了壹種輕便、可充電、高能量密度的電池,可以儲存大量的太陽能和風能,從而促進了可持續能源的發展,也為無線電子設備提供了動力。
5、2018年弗朗西斯·阿諾德(美國)、喬治·史密斯(美國)和格雷戈裏·溫特(英國)
因為在“定向進化酶”和“噬菌體展示肽或抗體”方面的創新應用。 他們利用生物進化的原理,人工地改造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從而創造出具有新特性和用途的生物分子,對醫藥、農業、能源等領域有著重要意義。
6、2017年雅克·杜博歇(瑞士)、約阿希姆·弗蘭克(美國)和理查德·亨德森(英國)
因為在“冷凍電子顯微鏡”方面的突出貢獻。 他們將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簡化,並將其應用在生物分子成像方向,將那些以前無法看見的生物變化過程實現可視化,對生命科學和生物醫學的研究有著革命性的影響。
7、2016年讓-皮埃爾·索維奇(法國)、弗雷澤·斯托達特(英國)和伯納德·費林加(荷蘭)
因為在“分子機器”方面的設計與合成。 他們對分子的可控運動進行了優化,發展了世界上最小的機器,它可以是壹臺微型起重機、人工肌肉和袖珍電動機,當增加能量時,分子能執行任務,為化學領域的微型化技術發展帶來了突破性的變革。
8、2015年托馬斯·林達爾(瑞典)、保羅·莫德裏奇(美國)和阿齊茲·桑賈爾(土耳其)
因為從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細胞如何修復損傷的DNA以及保護遺傳信息。 這項研究不僅為我們了解活體細胞如何工作提供了最基本的認識,而且有助於很多實際應用如新癌癥療法的開發,並可能使治愈遺傳性疾病成為現實。
9、2014年埃裏克·白茲格(美國)、威廉姆·艾斯科·莫爾納爾(美國)和斯特凡·W·赫爾(德國)
因為在“超分辨率熒光顯微技術”方面的突破性貢獻。 他們突破了光學顯微成像技術的極限,將分辨率拓展到了納米尺度,使得科學家們得以從微小的分子細節來研究活細胞,也推動了人類更好地從分子水平理解生命科學中的現象與機理。
10、2013年馬丁·卡普拉斯(美國)、邁克爾·萊維特(美國)和亞利耶·瓦謝爾(以色列)
因為在“多尺度復雜化學系統模型”方面的開創性工作。 他們讓經典物理學與迥然不同的量子物理學在化學研究中“並肩作戰”,利用計算機模擬復雜的化學反應過程,從而加深了我們對物質結構和運動規律的理解,也為很多創新性成果的產生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