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缺憾美的詞都有什麽?
環肥燕瘦西子病,可她們都是歷史上有名的美人,為什麽?
戴安娜英年早逝,令多少人悲痛惋惜,可是也有人說,她這個時候死也是壹種美,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這又是為什麽?
其實缺憾也是壹種美:維納斯因斷臂而"漂向更遠更遠的國度,超越更久更久的時代";玉環因肥而更顯其雍容典雅之態;飛燕因瘦而更顯其輕盈迷人之姿;西子因病而更增其嬌媚婉轉之韻;戴安娜的早逝,則給人們留下壹個永遠光輝燦爛的形象。作為壹種特殊的審美形式,缺憾美不僅存在於藝術領域中,還普遍地存在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米洛斯的維納斯》壹文,不僅向我們展示了這種缺憾美,同時還告訴我們怎樣去欣賞缺憾美。
1.缺憾美要通過審美想像去豐富
首先,缺憾美激發了人們的想像。"維納斯雖然失去了兩條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麗臂膊,卻出乎預料地獲得了壹種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向人們暗示著可能存在的無數雙秀美的玉臂。""人們會突然覺察到,那失去了的雙臂正濃濃地散發著壹種難以準確描繪的神秘氣氛,……正深深地孕育著具有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人之所以需要想像,是由於現實有缺憾,或者說現實不能滿足他的某些需要。為了彌補這壹缺憾,人們對審美對象維納斯作了想像補充而使之完美化。其次,當審美對象出現了缺憾,感官知覺受到客觀對象的局限時,想像就成了心靈中神誌的活動,"官知止而神欲行",精神擺脫了現實事物的羈絆,在廣袤無垠的時空中自由馳騁,任心所之,無拘無束。"也許她的左手掌上托著壹只蘋果,……或者是擎著盾牌,抑或是玉笏……(或是)搭放在戀人的肩頭……"--雙臂的"無"在人們的想像之中,產生了無數和無窮的"有",包孕著無盡的夢幻,放射出變幻無窮的生命光彩,每個人都獲得了各自所追求的無比神妙的整體美。這種因缺憾而激發想像,在想像中豐富,在豐富中升華的審美心理過程正是欣賞缺憾美的基本途徑。
2. 缺憾美要通過審美比較去辨識
壹、是"有"與"無"的比較。倘若當初維納斯沒有失去雙臂,妳能產生如此豐富的想像嗎?假如有壹天維納斯的雙臂已經復原,她還能給人壹種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壹種難以準確描繪的神秘氣氛嗎?回答顯然是否定的。正因為如此,所以作者才說:"如果發現了真正的原形,……那我將懷著壹腔怒火,否定掉那個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藝術的名義。""對我來說,關於復原米洛斯的維納斯那兩條已經丟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認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選擇出來的任何壹種形象,"哪怕那是兩條如何令人銷魂勾魄的玉臂……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絕倫,……都根本不能產生超越'喪失'的美感。""因為在這裏成為問題的,已不是藝術效果上的數量的變化,而是質量的變化了。""有"則壹覽無余,"無"則風光無限。真是不比不知道,"缺憾"真奇妙。
二是所缺部位的比較。在《米洛斯的維納斯》壹文裏,作者用兩個段落的篇幅來進行這樣的比較:"除了兩條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喪失不得。"如眼睛被捅壞了,鼻子缺落了,或是乳房被擰掉了等等,"這座雕像興許就不可能放射出變幻無窮的生命光彩了。"這就告訴我們:並不是所有的缺憾都能構成美。眼睛、鼻子、乳房的缺損雖然也能激發人們的想像,例如維納斯的鼻梁上可能有壹塊汙痕,或她的胸脯上可能由於水的侵蝕而產生了許多粗斑、空穴、水孔,乳頭被毀掉……而人們在觀賞她的總是盡力忽略這些缺損,似乎雕像的鼻梁上毫無瑕疵,胸脯肌膚平滑,所有的洞穴都被"填上",還有完好的乳頭等等。人們盡可以對這些缺憾通過想像補充而使之完美化。但這種想像無壹不在人們的意料之中,不能構成"謎",不能激發人們無窮的遐想。只有她那失去了的最深刻、最根本、最富有象征意義、最富有人性的雙臂,才能產生無比美妙的神秘氣氛,構成讓人們無限遐想的壹個"謎"。這壹點與中國山水畫追求意境的"虛實相生"不謀而合。中國傳統畫家認為:實景有限,虛景無窮。"境生於象外","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景逼而神景生。"(清·笪重光(畫筌))正是由於維納斯的雙臂"空本難圖","神無可繪","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
三是構成缺憾美主體的比較。斷臂的維納斯之所以美,還在於"她是壹個美的典型。無論是她的秀顏,還是從她那豐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線,或是她的脊背,不管妳欣賞哪兒,無處不洋溢著勻稱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厭。"正因為主體美,所以失去了雙臂不但不減其美,反而更增其美。如果這座雕像的主體不是維納斯,而是壹個幹癟、醜陋的老太婆,人們還會認為這個斷臂的老太婆是美的嗎?這仍然是在告訴我們:並不是所有的缺憾都能構成美。主體美則缺憾美,主體不美則缺憾也不美。在教學中我還舉唐代崔護的《題都城南莊》與今人的本事詩作對比: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過,麻婆麻花對面搓。麻婆不知何處去,麻花依舊下油鍋。 (今·佚名)
後壹首詩相傳是文革中壹位知識分子被下放到"五·七"幹校勞動,離家時看到家門口對面有壹個麻臉老太婆在煎麻花絞(壹種面食,搓成"8"字形,放在油鍋裏煎)賣。壹年後歸來,家對面的麻花攤還在,但賣煎麻花絞的卻是壹位中年婦女,麻臉老太婆不知哪裏去了。該"老九"觸景生情,於是寫下了這首詩。學生看後大笑。明擺著的,姑娘不見了和老太太不見了雖然都是"缺憾",但"人面桃花"就美,"麻婆麻花"就不美。
3.缺憾美要通過審美經驗去理解
對缺憾美的審美是與生活經驗、學識教養分不開的。這是因為生活經驗、學識教養等,為欣賞缺憾美提供了直接的或間接的生活印象,為想像增添了翅膀。生活經驗越豐富,學識教養越豐厚,則想像的翅膀就越豐滿,所得的審美愉悅和審美享受就越強烈。《米洛斯的維納斯》壹文就是例子。見過維納斯的人成千上萬,而能寫出《米洛斯的維納斯》壹文的只有日本的清岡卓行。人們被維納斯的美傾倒,為什麽很多人只能是"心憤憤而口悱悱"?為什麽清岡卓行能把維納斯的美展示得那麽鮮明,把缺憾構成美的原因闡述得如此透徹?他的卓爾不群的藝術穎悟力從哪裏來?道難不是他豐厚的學養的體現嗎?正是這位清岡卓行,以其"獨具新銳的藝術感受力,從美神肩下本應伸展或彎曲的兩條玉臂的空蕩處放任想像,揮灑筆墨,縱情謳歌維納斯極至的美麗,謳歌人類的藝術創造力。"(劉真福(缺損中見完整))在即將結束這篇課文的學習的時候,我深情地勉勵我的學生:藝術因缺憾而完美,生活因缺憾而豐滿。"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正是這種"難全"的缺憾,成就了古往今來多少歌之不盡、吟之不絕的聚散離合的缺憾美。在中國文學史上,如果沒有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和白居易"謫居臥病潯陽城"的"缺憾",就沒有千古名詩《琵琶行》的問世;如果沒有蘇軾被貶黃州的"缺憾",又怎會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的誕生?再看看我們的生活中,有的成功人士在事業輝煌時急流勇退,有的影視明星在自己的藝術頂峰時突然息演,還有的體育健將在自己競技狀態最佳時見好就收,是否也是出於壹種對缺憾美的追求呢?他們以自己事業的缺憾留給人們壹個永遠成功、永遠光輝燦爛的形象,誰說他們不是智者呢?無論是在藝術領域還是在生活中,美無處不在,且各具形態,缺憾美只是其中的壹種形式。只有廣泛地學習,不斷深入地體驗生活,積累起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學識教養,才能在美的王國裏自由地徜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