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發展史
1.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發展史知識體系:
①外商企業:鴉片戰爭後,外商企業陸續在通商口岸興起。甲午中日戰爭後,資本主義國家在中國投資設廠,第壹次取得了合法地位。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國家大規模地對華資本輸出。本世紀50年代初,人民政府接收了帝國主義在華企業。
②洋務派企業: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在“求強”、“求富”旗號下,先後舉辦了壹批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這是中國從手工業生產向大機器生產過渡的標誌,也是中國近代化的標誌,但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
③民族資本主義工業: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興起了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它是壹種嶄新的生產方式,日益沖擊著封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甲午中日戰爭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展,棉紡織業發展尤其突出。1912~1919年,中國民族工業出現短暫的春天,新建廠礦600多家,紡織業和面粉業發展最快,湧現了張謇、周學熙和榮氏兄弟等愛國實業家。在四大家族為首的官僚資本和帝國主義巧取豪奪下,民族工業日趨破產。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已處於崩潰邊緣。新中國成立後,接受了社會主義改造。
④中國官僚資本:形成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經濟基矗抗日戰爭時期急劇膨脹。新中國建立後,人民政府沒收了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官僚資本和國民政府的財產。
⑤中國***產黨的經濟活動:在民主革命時期,由於中國***產黨的宗旨和革命戰爭的需要,領導根據地軍民自力更生,努力發展生產。根據地的經濟包括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和私人經濟等多種經濟成分,這是新民主主義經濟,代表了中國經濟的方向。1949年春,中***七屆二中全會召開,毛澤東在報告中指出:革命勝利後,黨的總任務是把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沒收官僚資本和國民政府財產,接收帝國主義在華企業,改造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和農業,建立起了社會主義經濟體系。1956年中***“八大”又確定了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在此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中,由於缺乏經驗和急於求成,走過壹些彎路,但發展是主流。十壹屆三中全會後,黨中央確立了改革開放國策,大力發展生產力,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入了新的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