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關於天道.

關於天道.

未有神仙不讀書

----

< 如何修證佛法 >

第九講

作者:.南懷瑾.

內容提要

孟子的浩然之氣

見思惑和結使

楞嚴經中的十種仙

六欲天道

斷欲及煉氣調息

瑜伽及密宗的修法

若將佛法的要點歸納起來,我們就了解,大乘與小乘是分不開的。而修行是以見地、修證、行願三方面並進,以求自己證果;決不是學學靜坐功夫就算了,那只是玩玩而已。所以要先提出南傳小乘經典,增壹阿含經“十念”,作為修行基礎。十念的方法是壹個大原則,由這裏再發展成八萬四千種修持的方法。

增壹阿含經的十念法門中,第壹是念佛。它包括了凈土宗、密宗所有諸佛菩薩的觀想方法等等。第二念法,第三念僧,都有很多道理。我們只能簡化扼要說明,希望大家自已去作深入研究學習,不要只當故事聽,辜負了我的講解,也辜負了妳自己。

十念的“念”字,與楞嚴經五陰解脫中妄念的“念”,是有分別的,不可混為壹談。

這十個方法中,除念身外,其余均屬精神方法之修煉。念身,包括修白骨觀,以解脫這個肉身給我們的麻煩。其中的念安般,是呼吸與精神互相配合。

讀書不能只用眼睛,應該別具慧眼,須頂門上另有壹只智慧的眼睛,用智慧去看。增壹阿含經特別強調念氣,因此,由佛的公子羅睺羅,特別報告自己證阿羅漢果的經過。其他方法則沒有特別報告,由此可見念氣的重要。

我們的精神、身體都很差,做功夫幾乎很少有人上路。就連靜坐,也少有人能將妄念清靜下來。換句話說,如果能用煉氣法門。像羅睺羅壹樣,較易得成效,這壹點是非常重要的。

在佛法傳入中國前,有壹位聖人,也早就提出煉氣的道理,那就是孟子。他在公孫醜篇上的養氣中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學佛者不要輕視他家,天下真理是***通的。學佛的更要清楚,大乘菩薩是以各種不同的化身,各種不同的教化示現,孟子所提的養氣,是大有道理的。修安般法門者,應註意孟子的話:“誌壹則動氣,氣壹則動誌”,如果精神與氣不能配合,想不生起妄念,絕對做不到。孟子在盡心下篇中,提到養氣做功夫的秩序,說到由壹個凡夫,做到聖人,有壹個程序:“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說到大乘與小乘,二者的差別在哪裏?學大乘菩薩道,如果不以小乘作基礎,免談。像現代人的學佛有個大毛病,動輒談大乘,其實連基本——人乘都沒做好。五乘道是: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大乘不是那麽容易的。先不談小乘的聲聞、緣覺有沒有修好,壹般連人乘的修養都有問題。人乘的基礎應先打好,把四書五經研究了再說。大乘與小乘的差別,就在見地、修證、行願的不同。

十念,只是修煉的方法,至於如何修證到羅漢果,不是光憑煉氣就可以的。為何不能修證到羅漢果?是心行不夠,心裏的煩惱妄想習氣的根,轉化不了,見地不到,修到小乘極果的羅漢果談何容易!人死後不墮落,再得壹個人身都不容易。佛經上形容,要得人身,如盲龜遇浮孔。

在大涅盤經卷二壽命品第壹之二中,佛說了個偈子:

生世為人難值佛世亦難

猶如大海中盲龜遇浮孔

那是說壹只瞎了眼的烏龜,在大海裏漂,正好碰到壹根浮木,木頭上有個洞。這只瞎眼的烏龜,就正好把頭穿進這個洞裏。這是多麽難得的壹個巧合!我們生而為人,就有如“盲龜遇浮孔”般的稀有難得。至於想生天道,那就更難了!

天人是由四禪八定修來的,四禪八定修成了,往生天道,但還未跳出三界,還是在三界中轉。我們動輒談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談何容易!

打坐修定是***法,並非佛家才有,每個宗教、外道、魔道,都講打坐。功夫做到了,可升華到欲界天,或阿修羅道去。升天界也並不容易,升天道要有見地才行。

下面參閱見思惑與三界九地、斷惑證真之關系(如附表見最後壹頁。)

見惑:是指思想觀念上的煩惱,也就是見地上的煩惱。見惑在具舍論中,歸納成八十八個結使。如繩子打結,解不開。學佛的人嘴裏講空,心結卻始終打不開,“結”字譯得非常好。為什麽結打不開?因為氣的關系,氣質變化不了,所以結打不開。

身見:對身體的執著,包括身體上的各種痛苦。老子雲:“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我們忙了壹輩子,為這個身,最後它還是要腐爛,變壹灘膿水。可是,誰不愛此身呢?許多痛苦都是因為身見解脫不了。

邊見:壹切哲學思想都屬於邊見

邪見:有許多思想學派,和美國嬉皮,最近性觀念開放等,都是邪見。邪見,就是偏見。

禁戒取見:因戒而生取舍上的偏差。

見取見:各人所執著的主觀成見不同。

疑:不信任他人。慢與疑兩者聯在壹起,總以為自己對,別人不對的心理,就是慢疑,每個人都有。

其他的貪、瞋、癡、慢從略,大家自己研究。

上面所說的,就是屬於佛法的心理學。

普通的心理學,是講現象的分析和研究,越發展越細。佛教的心理學,如八十八結使,唯識宗的百法明門論等,是道德的心理學。它有壹個前提擺在那裏:就是說只有證道者的心理才對,其余的都不對。這是至善的、純善的心理學。唯識是了不起,現在這裏談的心理,還是大原則,如要壹條壹條分析起來,就不勝枚舉了。

有心宏揚唯識的人應該留意,不要關起門來稱皇帝,以為只有佛家的東西才了不起,普通的心理學也有它的道理。我們修行,就是要檢查自己的心理,這就是見地。心行做不好,乃至對人處事的行為改變不了,就算是功夫做好了,也沒有用,充其量也不過是大海裏頭的壹個盲龜而已。

這個見地也涉及了行願,修小乘的行願,要證得羅漢果位,不但功夫要做好,心理上必須要去掉這些見思惑。

九地:三界中又分作九個程序,這個世上的人,是欲界“五趣雜居地”,也就是天、人、畜生、餓鬼、地獄這五類,都住在這裏,是凡聖同居的地方;再加上色界與無色界各四地,***有九地。

思惑:指思想方面的發展。如有人寫佛學方面的文章,可謂“文章華麗、考據精詳”,但是毛病落在思惑,也就是思想沒有搞清楚。又如我們打坐,有時偶爾撞到定境,能思考的那個就想:嗯!這大概就是道吧!他卻不知這壹點念就是思惑。所以,見與思是兩個不同的成分。

未證得菩提以前,都在三界中轉。這裏自己去研究,做心得報告。這壹章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的思想、見地壹有偏差,就已經落在凡夫境界中了,自己還不知道。

在斷惑證真的四果中,斷了見惑粗的觀念煩惱,才是預流果,又稱須陀洹果,也就是初果。

壹來向:斷思惑初地之壹品乃至五品稱斯陀含向,也是壹來果的候選人,又稱斯陀含果。斯陀含有兩種說法:壹種是五還人間”,生天,再下人間,如此來往五次,就不再來人間了;但另壹種說法是,死後升天,再下壹次人間,就不再來了。

所以在教理上說,認為立地成佛是做不到的。證羅漢果也不容易,須看我們自己的修持功夫。

關於見思惑,三界九地與斷惑證真的關系,在俱舍論中都有提及,可以作參考。所謂“論”不是佛說的,是壹些菩薩修證成果的經驗,記下來告訴我們。

佛在世時,人的社會不像現在這樣復雜,所以佛在阿含經中,教了這幾個法門,許多弟子們,當場就證得了羅漢果。但是,後世人何以成道難呢?

我們想修道證果,見地不能不弄清楚。光修道不通理是沒有用的,功夫做得再好,不通理還是沒有用。現在許多所謂教主,功夫做得很好,可以發生各種境界,但要走的時候,還是腦充血、糖尿病。這些人都是講究做功夫,而理卻未通達。

反之,光通理,不做功夫的人,則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盡管此身之可惡、虛幻,但是為了這幾十斤肉,卻很難安排。所以光做功夫,見地不到不行,行願不到不行;光有見地,修證不到也不行。

禪定功夫做得好,才能升天,但壹般人升天的第壹步都做不到,為什麽?因為男女關系斷不了。所以小乘果位,先從基礎來講。不只男女關系不可以,連遺精、手淫,乃至所有的自慰方法,或者意淫,都不可以。所以小乘第壹條戒律是戒淫。

不漏精不是指漏精液,修持的人應該在沒有發動精液以前化掉它。道家廣成子說:“情動乎中,必搖其精”。心中有壹念,感情壹動,精氣已經在散了。精的道理是這個精,不是精蟲的精。何況還有遺精(道家稱漏丹)、手淫、自慰等。基本上先要守住這個戒,但據我所知,壹般人做不到,打坐坐了幾天,又垮了。

其次是飲食。有許多人功夫做得好,但腸胃吃出毛病,又搞壞了。

這些道理都知道對治以後,佛經上告訴我們,佛的弟子們三天、五天或七天以內,就證了阿羅漢果,是絕對有的事。所以立地頓悟是做得到的,要點是務必註意守戒。

楞嚴經卷八提到十種仙。

壹般攻擊楞嚴經為偽經的理由是——印度沒有仙道,只有中國才有。實際上印度修仙道的婆羅門教,比佛教還早。比如“唵嘛呢叭咪吽”這個咒子,在南非、南美等地,幾乎全世界都有人念,但並不是中國傳過去的。這個時代搞學術文化的人,常閉門造車,閉戶稱王,令人感嘆。

佛在楞嚴經卷八說這十種仙道:是等皆於人中煉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幹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於人境,斯亦輪回妄想流轉,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

這十種神仙,只在心的方面修煉自己,沒有大徹大悟證得菩提,他們掌握到了生命存在的關鍵,活壹千歲壹萬歲都辦得到。但這只是輪回妄想的流轉,沒有明心見性,還是會墮落的。如果能明心見性,那就對了。執著了方法為究竟,那就不對。不明心見性,什麽都不對;若證得了菩提,什麽都對。

再講天道: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諸妻妾恩愛。有些人不會眷戀這世界,不像仙道的人想活上幾千歲、幾萬歲,可是妻子的恩愛舍不掉,有這種思想的人很多。但有些人可以做到:於邪淫中,心不流逸,儒家的方法也如此,不管幹什麽,心沒有散亂。澄瑩生明,命終之後,鄰於日月。像這樣有相當修養的人,命終後,可以超越這個娑婆世界,往生到天道的四天王天(見書後頁三界天人表)。然而還是在欲界中,稱六欲天。

六欲天的天人,壽命比我們長太多了,而且沒有我們這個世界的痛苦、煩惱。他們福報很大,所以都是做善事、修善行、做功夫的人往生。因為沒有離開男女的欲念,所以叫六欲天。雖未離欲念,但已將欲念升華到很高的境界,所以能升到六欲天。

瑜伽師地論卷五,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二雲:壹切欲界天眾,無有處女胎藏,然四大王眾天,於父母肩上或於懷中,如五歲兒歘然化出。起世經卷七,三十三天品第八之二如此記載著:諸比丘,彼於天中或在天子,或在天女,或於坐處或兩膝內,或兩股間忽然而生,初出生時,即如人間十二歲兒,若是天男,則在天子坐膝邊生,若是天女,則在天女兩股內生。至於色界天的天人則由父親生,頭頂裂開而生出來。天人頭上都有花冠,死前花冠先枯萎,這時天人、天女都哭了,這個人快死了,要墮落到下界去了。到了下界變成我們這些人,我們這些人還覺得自己很偉大呢!

人類靠兩性關系生下壹代,欲界天人行欲時,如起世經卷七,三十三天品第八之二雲:四天王天、三十三天行欲之時,根到暢適,亦出風氣,夜摩諸天,執手成欲;兜率陀天,憶念成欲;化樂諸天,熟視成欲,他化自在天,***語成欲,魔身諸天,相看成欲。色界天人彼此以眉目傳情就可以;無色界天人,彼此連看都不必,只要彼此意念壹動,就生下壹代了。

若把描寫三界天人這壹部分佛經資料集中起來,當作小說寫,變成壹部新的宇宙生命觀,壹定很吃香,也很可觀,可惜我們沒有興趣這麽做。

修持到達初禪,才能往生欲界天,何以如此?因為在初、二禪之間的人,欲念還沒有完全斷,只不過最後那欲念屬於思惑了,只是風流而不下流,看看,覺得很美而已,沒有邪念。這是情,情屬於思惑,壹樣是貪瞋癡。

說到癡,古代高明的文學家,如清朝龔定盫的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憐花,多美好的句子。又如宋朝黃山谷的詩:“五更歸夢三千裏,壹日思親十二時。”這兩句詩,若拿佛法來看是思惑,是感情思想上的煩惱,是生死的根本,輪回的根本。當然這已經升華得多了,欲念是最粗的,所以欲念不斷,不能證果。

如何斷欲?佛只先教我們過午不食。過午不食有幾大功德:第壹,不易昏沈;第二,斷睡眠;第三,斷情欲;第四,身體清明。

斷欲除了這個方法以外,佛沒有教別的,但是斷欲是最難的,很少人真正能把欲斷了的。年輕人打坐,剛剛把功夫做得好,情欲就來了。沒有情欲時,打起坐來,半在昏沈半睡眠。這怎麽辦?要靠煉氣,所以,十念中第八項“念安那般那”,非常重要。

佛教有兩大宗派,特別提出煉氣以求定。壹為天臺宗的調息、數息、聽息(參考書籍:摩訶止觀;大止觀、小止觀;六妙門);另壹為密宗黃教,創始人是宗喀巴大師,他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強調,做功夫要註重調息。尤其紅、白、花教更註重煉氣;所謂修氣、修脈、修明點、修拙火等,煉好了以後,才能證得菩提。

為什麽“息”這麽重要?生命的四大——地水火風,其中:骨頭、肌肉屬地大,不大好下手修煉;水大屬血液,屬於液體類,從這壹步下手修煉也很難,不過,功夫做好以後,水大自然完全凈化了,此時血液流出來是白色的乳汁;至於火大:功夫到了相當的火候,三昧真火發出時,百病皆除,可長生不死。

總之,四大中最重要的是風大,就是呼吸往來的氣。壹口氣接不上來就會死亡,所以氣最重要。念頭與呼吸有很大的關系;思想越散亂,呼吸就越亂;思想細了,呼吸也跟著細了。到鼻子不呼不吸時,才叫做“息”。所以打坐做功夫,調不好息,談不到得定;也談不到止觀的止;充其量,只不過有壹點影子而已。打坐後身體變好,並不是妳方法修得好,是靜坐中,無形中在調息,氣息變細了,身體便轉好壹點,如果我們把意誌專壹起來修持,那效果就更大了。

由初步起修,到證果成阿羅漢,再到成佛,不論大小乘,都不離這個安般法門。佛在增壹阿含經中,由羅睺羅的報告,已露消息給我們,只是我們沒註意到而已。

成道不成道暫時不談,活著能少病少惱,走時幹脆利落,不麻煩自己,也不拖累別人,已是第壹等人了。借著煉氣修氣,最容易達到這個目標。煉氣只是初步,因為真息並不是氣,這個初步的方法,等於靠火柴來點燃壹個東西,使它燃燒。所以密宗稱之為“燃法”,是靠我們後天的呼吸,來點燃與生俱來,本有的原“炁”(音QI)使其發揮功能。

有些人打坐時,身子會自然地搖動起來,那是因為身體裏頭有問題,氣在動,走到有毛病的地方,自然就搖動起來,趁現在還健康的時候開始煉,不要等到病入膏肓再開始,就來不及了。

天臺宗小止觀法中,有壹個偈頌:

心配屬呵腎屬吹脾呼肺呬聖皆知

肝臟熱來噓字至三焦壅處但言嘻

呵(管心臟)、噓(管肝臟)、呼(管脾胃)、嘻(管三焦)、吹(管腎臟)、呬(管肺)。

在空氣幹凈的地方,站著或打坐,用這六字之中的壹個,作口形呼氣,不要出聲音,盡量呼,呼到不能再呼了(肚子癟進去),嘴巴壹閉,讓它自然吸。煉得累了,停下來作調息功夫。此時就是小止觀所謂“有覺有觀”,感覺自己不呼不吸了,非常輕微,雜念少了,慢慢練習下去,身體內部會起各種變化。

瑜珈術洗胃法:吞長紗布,壹端吞下,另壹端用手拉著,吞至胃,然後拉出。測出胃不好的人,須馬上找醫生。

洗腦法:幹凈的水,用鼻吸進去,初練習時,頭痛如萬針穿孔,練慣了以後,水壹吸壹噴,由嘴裏出來。煉到後來,壹吸氣,不是只到肺部,同時可以直接進到腦裏去,腦子可整個貫通,同時也到腳底。莊子雲:“真人之息以踵,常人之息以喉”,壹點不錯。

洗胃的另壹種方法:頭仰,舌尖向小舌頭裏頂,發“嘔”欲吐,胃裏的臟東西,就會拉幹凈。

最好能壹個禮拜斷食壹天,光喝水,清理腸胃,身體會健康。

這些都是有為的做法,密宗的寶瓶氣、九節佛風,走的是瑜珈術的路子。身體四大不調,想打坐得定絕無可能。氣息調整不好,身體也不會健康。同時還要懂得營養,懂得醫學。儒家講:壹事不知,儒者之恥。所以必須發心,樣樣學問都要知道,這是大乘的精神,各種常識要學,就是菩薩道。相反的,不懂又不學,就是凡夫。

氣功做得越好,精神越旺盛,也不會累,然而心會累,關於這其中的道理,以後再作研究。這時妄念少到極點,如果調整得好,妄念根本沒有了。妄念沒有,思惑就來了。所以打坐時覺得:唉,已經坐很久了,這不是妄念未斷,是惑沒有斷。這兩者層次不同,本質則差不多。所以學禪的人,如果連這個道理都參不出來,還叫什麽禪呢!光是壹個話頭是沒有用的,學禪要開悟,開悟的人已得無師智,自然懂這些道理。

第二步到達不想做氣功時,註意,即羅睺羅所講:息入則知息入,息出則知息出,身體內的氣,像能量壹樣在動,道家有任督二脈之說,其實是氣的作用,任督二脈之說是見惑。

到了息入知入,息出知出,有覺有觀的狀態時,有些人覺得自己的身體還在,以為這是妄念沒有空的緣故。其實這種心理是矛盾的,再做十年功夫也沒有用。這是初步有覺有觀的當然現象。以為這是妄念,就是理認不清。拼命想辦法除妄念,怎麽能得定!怎麽能上路!白做了。功夫到了這個時候,要參考羅睺羅的這壹段報告。

到息真正充滿了以後,可以忘掉身體,進壹步求大乘道,再進壹步到達: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凈本然,周遍法界。佛把秘密說了,呼吸的往來是生滅法,是現象,我們的生命都在生滅中,而能使它往、使它來、又能使它生滅的那個,並不在生滅中。那個是本體,明心見性就是見這個心的體。所以,煉呼吸時,如走大乘的路線,定中有慧,性風真空,性空真風,然後到達清凈本然,周遍法界,與孟子的“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有異曲同工之妙。

煉息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煉息可斷去欲念,做到不漏丹。老年人煉息可使陽氣重來;有病的人可借此去病,健康長壽。

總之,五千法門無量妙處,就在這個法子裏。沒有時間對諸位詳盡地講,很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