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科學城誕生“國產CPU第壹股”
創業征程篳路藍縷
2001年,在只有100萬經費、壹間50平方米實驗室的情況下,龍芯課題組成立。2002年,首枚國產CPU芯片“龍芯壹號”誕生,2010年,龍芯中科董事長胡偉武帶著龍芯課題組技術骨幹創辦企業。“中國不缺院士,但缺壹個像英特爾這樣的企業。”胡偉武留下這樣壹句話。
創業過程中,龍芯的發展也不是壹帆風順的,“龍芯經歷過困難時期,團隊人員也曾面臨5倍或10倍年薪的誘惑,但他們都沒去。”胡偉武說,“核心團隊拿著比同行低的工資堅持不懈地研發,就是要做獨立於全球市場兩大霸主intel、Arm之外的第三極。”
在發展的過程中,內有團隊面臨的高薪誘惑,外有來自 社會 的質疑聲。2001年開始研發CPU時,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863”計劃、“973”計劃、自然科學基金等幾個國家研發重大專項壹***投入4億多元,但中央“天使輪”投資投了10年卻只做出了樣品。
胡偉武表示:“很多人質疑,都已經扶持10年了,還不行,看來自主CPU不行了,龍芯當時非常非常困難。後來,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開了20多次協調會,通過國企註資並帶動民企跟投,獲得了來自北京的2億元股權投資,其中有5000萬來自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和海澱區。”
“扶上馬”再“送壹程”
龍芯資本的“接力棒”,從中央資本、地方資本、 社會 資本到公眾資本,對龍芯而言,這是通過研發支持把龍芯“扶上馬”。“國家天使輪投了我們10年,創投A輪在大家都不看好龍芯的情況下,國企註資給我們股權激勵,只有中國才有這樣的支持,龍芯是真正的受益者。”胡偉武說。
2010年到2015年間,龍芯的芯片貴、慢、不好用,但政策性市場的支持給了龍芯市場試錯的機會。2010年龍芯的產品開始在工控領域應用。2015年開始在信息化領域應用,解決了數以千計的問題。
2015年,龍芯銷售收入首次破億元,並實現盈虧平衡。國產CPU從無到有,到產品性能只有國外同行產品的二十分之壹,再到逼近世界主流先進水平,胡偉武和龍芯走了20年。
將自主創新進行到底
20年來,龍芯中科牢牢把握核心技術能力這個自主創新的“槍桿子”,將自主創新進行到底。“龍芯壹切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都是因為這個團隊已經解決了為誰做芯片的問題。賺錢盈利它是果而不是因,我們越是堅持為人民做龍芯,利潤越會滾滾而來。”胡偉武說。
構建信息產業新發展格局需要打通信息產業國內大循環的技術鏈堵點,指令系統、CPU、操作系統就是技術堵點,為人民做龍芯,就應該把這些底層核心技術都掌握了,所以要建自主體系,這是龍芯在堅持的事情。
“2002年剛推出的‘龍芯壹號’還是個樣片的時候,我們跟市場主流產品的性能差20幾倍,經過20年積累,我們龍芯的性能已經逼近了市場主流產品的水平,相信明年再推出新的產品之後,就達到了市場主流產品水平。”胡偉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