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萬蘇軍為何沒能滅掉波蘭,反而遭到慘敗呢?
第壹次世界大戰後,沙皇俄國經歷了十月革命,蘇維埃政權剛剛建立。為了鞏固國內局勢,它向鄰國波蘭作出了許多讓步;德國是第壹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戰敗國。波蘭跟在英國和法國的後面當小弟,所以波蘭也占領了德國的壹部分。
雙方的武器基本上都來自第壹次世界大戰時期。蘇聯軍隊沒有辦法對付像華沙這樣的堅固城市。蘇聯軍隊用大炮猛烈轟炸華沙。華沙建於1000年前。這座城市裏有無數高大的石頭建築。普通大炮根本無法摧毀它們。此外,蘇聯炮彈的數量也不夠!在這種情況下,蘇聯步兵擅自沖鋒,將成為波蘭人的活目標
1920年初之前,波蘭占了上風,但隨著蘇聯平息了國內的戰爭,戰爭的形勢發生了逆轉。蘇軍投入80萬兵力,開始全面反攻。波蘭不堪重負,失地。蘇聯軍隊很快抵達華沙附近。華沙陷入死寂。這些外國外交官已經逃離了華沙。歐洲輿論普遍認為華沙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遭受鎮壓的波蘭人並沒有放棄抵抗。在比蘇斯基的動員下,波蘭動員了所有可以動員的力量,甚至婦女也積極參與後勤工作。蘇聯軍隊渡過維斯瓦河後,發現自己被波蘭人困住了。結果,比蘇斯基放棄了維斯瓦河的防線,然後從兩翼發起猛烈攻擊,切斷了蘇軍的撤退。比蘇斯基贏了,波蘭贏了。蘇聯軍隊損失了15萬人,6.5萬人被俘。
其實蘇聯戰敗的原因還與蘇聯軍隊的後勤供應有關。1920年,蘇聯仍處於混亂之中。蘇聯軍隊剛剛擊敗了幾支白軍,該國的內戰遠未結束。它已經戰鬥了兩年多。由於蘇軍糧食短缺,普遍實行了剩余糧食收繳制度,即強行帶走農民的糧食。結果,農民到處鬧事,紅軍的糧食供應更加困難。前線士兵只能吃黑面包,供應仍然不穩定。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在蘇聯作戰,蘇聯的補給也可能無法持續長期作戰。更不用說深入波蘭首都華沙了。當時,在烏克蘭和其他地方,蘇聯軍隊極度缺乏食物和彈藥。糧食可以從農民那裏強制收集,但彈藥很難補充。因此,蘇聯軍隊在很長壹段時間內無法攻打華沙,後勤物資也已耗盡,因此蘇聯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