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中國歷史最守信用的10個人

中國歷史最守信用的10個人

[編輯本段]誠信的準則  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但究竟怎樣才算是有誠信?這部分將為妳介紹誠信的準則,並看看中國古代哲賢如何實踐誠信之道。

戒欺

「戒欺」,即不自欺亦不欺人。

《禮記·大學》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意謂真誠實意就是不自欺。

宋代哲學家陸九淵也說:「慎獨即不自欺。

」即使在閑居獨處時,自己的行為仍能謹慎不茍且,不會自欺。

中國現代學者蔡元培先生說過:「誠字之意,就是不欺人,亦不可為人所欺。

」可見,戒欺是誠信的重要準則之壹。

楊震「不受四知金」

東漢名臣楊震在赴任東萊郡太守的途中,經過昌邑縣。

昌邑縣令王密是他過去推薦的秀才,王密深夜帶十斤黃金私贈給楊震。

楊震說:「老朋友了解妳,妳卻不了解老朋友,這是為什麽呢?」王密說:「現在是深夜,沒有人知道。

」楊震回答說:「天知,神知,妳知,我知,怎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了這番話,很羞愧地走了。

楊震「不受四知金」的故事,說明他的道德修養已達到了不自欺的「慎獨」境界。

只有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能做到不自欺,才算是真正的「誠信」。

胡雪巖與「戒欺」牌匾

著名徽商胡雪巖在杭州胡慶余堂藥店中,向內掛了壹塊「戒欺」的牌匾。

他在跋文中寫道:「凡貿易均著得欺字」,「余存心濟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采辦務真,修制務精,不至欺余以欺世人。

」胡慶余堂藥店之所以能夠蜚聲於海內外,生意興隆,其秘訣就在於「戒欺」二字。

這則故事說明,「戒欺」二字是企業成功的秘訣,也是企業家的無價之寶。

過而能改

《左傳·宣公二年》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孔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韓愈曰:「告我以吾過者,吾之師也。

」陸九淵曰:「聞過則喜,知過不諱(忌諱),改過不憚(畏懼)。

」古人申居鄖曰:「小人全是飾非,君子惟能改過。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哲賢認為如何對待過錯,是君子與小人的重要區別之壹。

中國古代哲人強調知過即改,這是誠實的壹種表現。

《孟子·滕文公下》載有壹則寓言:有壹個人每天都偷鄰居家的雞,有人勸告他說:「這不是有道德者的行為。

」那人回答說:「那麽,我打算減少壹些,壹個月只偷壹只雞,等到明年,然後停止偷雞。

」這則寓言說明,如果已經知道這樣做是不道德的,就應立即改正,何必等到明年!所以,人對於過錯應該「遷善如風之迅,改過如雷之烈」。

壹定要與過錯壹刀兩斷,徹底改正。

東坡悔續菊花詩

蘇東坡與王安石私交甚厚,經常在壹起切磋詩詞。

有壹次,蘇東坡去王安石家拜訪,恰逢王安石不在家,蘇東坡只見書桌上有壹首未完成的詩,只有兩句:「昨夜西風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東坡看後,心中好笑,認為菊花怎能像春天裏的花壹樣,在壹夜之間落得滿地花瓣?於是,他續上「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譏嘲王安石。

王安石回到家看到續詩,心想:「真是少見多怪!」後來,蘇東坡被貶到湖北黃州當團練副使。

有壹晚,壹陣秋風過後,第二天院內菊花被刮得滿地金黃。

此時,蘇東坡深愧自己妄自續詩,見識短淺。

回到京城後,他即當面向王安石認錯。

王安石稱贊說:「知錯能改,是難能可貴的啊!」從此以後,蘇東坡十分謙虛謹慎,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信守承諾

《左傳·僖公十四年》曰:「棄信背鄰,患孰恤之。

無信患作,失援必斃。

」意思是說,若自己喪失信用,背棄鄰國,遇到禍患有誰會同情自己。

失去了信用,壹旦禍患發生,沒有人來支援自己,就必定會滅亡。

由此可見,重諾守信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我們對別人許下諾言,就須認真對待,對自己的承諾負責,切勿掉以輕心,失信於人。

在平日待人處事時,我們可先從守時開始做起,然後對家人、朋友信守承諾,以誠信待人。

曾子殺豬教子

曾子的妻子要去市集,兒子哭鬧著要跟著去。

曾妻便哄兒子說:「妳就留在家裏玩,等我回來後,我就殺豬給妳吃。

」當妻子從集市回來,看見曾子準備殺豬。

妻子連忙阻止說:「我只是跟孩子說著玩的。

」曾子說:「不能同小孩子開玩笑的,孩子年紀幼小,沒有知識,會模仿父母的行為,聽從父母的教導。

今天妳欺騙他,就等於教他學妳那樣騙人。

母親欺騙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不會相信自己的母親。

」於是,曾子殺了那頭豬,並煮了豬肉給孩子吃

劉廷式堅娶盲女

劉廷式本是農家子弟,與鄰女定有婚約。

後離別數年,劉廷式入太學讀書,並考中進士。

劉廷式回鄉時,準備與鄰女成親。

這時才得知鄰公已死,其女雙目失明,家道中落。

不過,劉廷式並不因此違背婚約,還選好日子準備完婚。

鄰女打算退婚,她說:「我如今雙目失明,形同廢人,門不當戶不對,怎能嫁妳為妻呢?」劉廷式回答說:「既然我早與鄰翁有約,豈可因翁死子疾而違背婚約?」結果,二人終成眷屬,家庭和睦,並生數子。

誠信待人

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誠信是人的修身之本,也是壹切事業得以成功的保證。

《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五雲:「學者不可以不誠,不誠無以為善,不誠無以為君子。

修學不以誠,則學雜;為事不以誠,則事敗;自謀不以誠,則是欺其心而自弄其忠;與人不以誠,則是喪其德而增人之怨。

」說明「誠」對於「做人」、「做事」是何等的重要!

宋就以誠感人

宋就曾在梁、楚交界處當縣令,梁、楚邊亭四周都種瓜。

由於梁亭人勤勞,所以瓜長得很好;而楚亭人懶惰,所以瓜長得不好。

於是,楚亭人心生嫉妒和惱恨,在深夜踐踏和扯斷梁亭的瓜藤。

梁亭人發現後,去請示縣令宋就,認為要報復,去踐踏楚亭瓜藤。

宋就即搖搖頭說:「怎麽可以這樣做呢?與人結怨,是招禍的門徑。

人家對我們不好,我們也對人家不好,這多麽狹隘呢!妳們如果聽我的話,那應以誠感人,每夜派人暗中為楚亭澆瓜地,不要讓他們知道。

楚亭人每天早晨到瓜地壹看,知道梁亭人已把瓜地澆過了,瓜長得愈來愈好。

楚國縣令和楚王知道這件事後,深深受到宋就以德報怨的行為所感動,自覺慚愧,就以重禮對梁王表示感謝,並請求兩國交好。

言行壹致

中國古代哲人要求言行壹致,《禮記·中庸》曰:「言顧行,行顧言。

」切不可「自食其言」、「面諾背違」、「陽是陰非」,所以朱熹認為「信是言行相顧之謂」,要求「口能言之,身能行之」,這才是「國寶」;如果「口言美,身行惡」,那是「國妖」,是君子所不取的。

孔子說過:「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意思是說,從前孔子對於人,只要聽了他講的話,就會相信他的行為;現在孔子對於人,當聽了他講的話後,還要觀察他的實際行為。

在這裏,孔子肯定道德實踐是評價誠信品格的標準。

季劄贈劍

吳國宗室季劄,在出使北方大國途中,順道訪問了徐國國君。

徐君非常喜歡季劄的寶劍,但知它是吳國國寶,所以不好意思索要。

季劄心知徐君很喜歡這寶劍,想立即將它送給徐君,但礙於自己仍需前往其他國家,所以需要帶著這寶劍以代表吳國出使。

於是,季劄心中暗暗向徐君許下諾言:「當我結束這次行程後,我會再到徐國,屆時定將這寶劍送給您。

後來,當季劄返回徐國時,徐君已死。

季劄來到徐君墓前,便將寶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樹上。

隨從連忙問道:「人都死了,還贈他寶劍幹什麽?」季劄說:「我早在心中答應將這寶劍送給徐君,如今徐君雖已離世,但不可因此改變我的承諾,我仍要履行諾言。

破鏡重圓

南朝陳國將亡時,駙馬徐德言預料妻子樂昌公主將會被人掠去,於是打破壹面銅鏡,各拿壹半,作為日後重見時的憑證,並約定每逢正月十五日,就在市集賣這半面鏡子,以探聽對方的消息。

陳國亡後,樂昌公主為楊素所占,徐德言每逢正月十五日便到京城賣鏡,年復壹年,終在某年見到壹人叫賣破鏡,與所藏半鏡相合,於是題詩曰:「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

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

」樂昌公主見到此詩,悲泣不食。

楊素知道此事後,便讓公主與徐德言重新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