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電影《驚天動地》的觀後感,1500字
——從《驚天動地》想起的
看過這部電影,我的心情很復雜,不知是何滋味。思尋半晌,也沒想出太合適的語句能表達我現在波瀾起伏的心情。只能如題所示套用了元好問先生的這句好詞。元好問先生原詞中的“情”是指的愛情,愛情為何物,這確實是壹個天問,無人說得清,無人講得明。我這裏篡改後的“情”跟愛情毫無瓜葛,就是單單指的我看完這部影片後的心情,如是而已。壹個詞——“無語凝噎”。
先談談我是怎麽“凝噎”的吧。這部電影是以08年的汶川大地震為背景,不談細節,不談表演,如此即可讓人凝噎。因為汶川的痛還不那麽久,不那麽遠,留在我們心口的傷還沒有完全真正的愈合。所以,即使是看當時的新聞聯播,我們依舊會眼角濕潤,因此,我“凝噎”完全在情理之中,跟這部電影沒多大關系。
下面更主要的還是講講我是怎麽會“無語”的吧。
無語有三。
其壹:對影片主題無語。這部八壹廠榮譽出品的紅頭文件大部頭作品在電影壹開始就表明了其立場:
“公元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汶川發生了震撼世界的特大地震。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國軍民發揚萬眾壹心、眾誌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抗震救災精神,譜寫了感天動地的英雄凱歌。本片以我軍壹個摩托化步兵旅積極投入抗震救災的故事為主線,從壹個側面反映了這場氣壯山河的偉大鬥爭。”
這部電影歌頌的對象是我們英勇神武、無所不能的人民解放軍。男主角是摩托化步兵旅(簡稱“摩步旅”)旅長,他的扮演者是侯勇。因電影《沖出亞馬遜》中的中國特種兵形象而壹舉成名的他在這部電影中繼續為國為民英勇向前。電影中,汶川地震後的現狀就是人民群眾壹盤散沙、驚慌無助,連女縣委書記在這壹刻也是盡顯女性的無助感,不知所措,只懂喊口號和給予他人心理安慰。等到英雄的人民解放軍掛著“鐵軍來了”的條幅到達震區後,人民群眾那望斷秋水的眼睛裏盈滿的淚水終於止不住的流下來了。所以,準確的看這部作品與其說是壹部電影,不如說是壹臺頌歌晚會,壹臺舞臺劇。所以,當影片結尾處響起譚晶那主旋律的嗓音唱著“祖國繁榮富強”諸如此類的時候,我壹點兒都不意外。具體到影片故事情節上,真是無處不煽情,無處不歌頌。我壹入神,以為自己回到了毛主席時代。直白的情節配上高亢激昂的音樂,讓人凝噎其實不難。
其二:對影片特技無語。片中汶川大地震的過程是由特技效果為我們重新再現的。看過之後,再對比《2012》中的災難特效,似乎這只是過家家。即使跟好萊塢在六十年代拍攝的《大地震》(《Earthquake》)中的場面相比,也有很多不足。那些地殼起伏和爆炸的場面看起來是多麽的山寨,看起來是多麽的應付。所以說,總是討論我們的技術落後好萊塢多少多少年是幾乎沒什麽意義的,因為我們根本沒什麽技術。
其三:對影片的臺詞無語。影片中的臺詞幾乎都是赤裸裸的贊美,絲毫不鋪墊,絲毫不含蓄。在這些模式化的臺詞和情節下,演員們何談演技,更多的只是像完成壹項政治任務。所以,在這部電影“宏大”的主題下,即使李幼斌、侯勇、巫剛傾數加盟也無力掀得起絲毫波瀾。
因為以上諸多令人無語的因素,所以對這部電影在許多細節上的嚴重缺漏也就沒必要較真兒了。總的來說,這部大部頭作品如果單從電影的角度來看,是純正的爛片。但在中國特色體制下,它就這樣的應運而生了。
另外,關於災難片的拍攝時機,尤其是改編自真實災難事件的災難片的拍攝時機,這是壹個值得好好思考的問題。9·11事件後,美國人數年之後才拍攝了反映他們營救死者故事的《世貿大廈》和反映另壹架改道飛機上發生事情的《93航班》。災難剛平息不久,人們總是不希望那麽快的回憶起曾經慘痛的記憶。這也是為什麽美國人總是喜歡拍攝臆想出來的災難而不是由真實事件改編出的災難,臆想出的就是拍的再真實觀眾也沒有很深的切膚之痛,而更多的是享受其中的感官刺激,觀眾看過之後最多在心底留下思考而很少留下新的傷痛。而之於《驚天動地》,它看上去更像是迫不及待的表彰,根本不顧及群眾的心理接受能力。所以在紅頭文件支持下上映超過80天之久的《驚天動地》,最終票房才僅僅532萬,應該收不回成本。除卻政府機關單位包場,“被觀看”的人之外,真正自願掏錢觀看該影片的應該沒有幾個。它不是特例,主旋律電影壹直就沒曾有過高票房,這是不爭的事實。雖然這些主旋律電影沒有票房壓力,但如果放任如此壹直這麽下去,恐怕觀眾最後能給予的回應也只有抵制了,就像《孔子》的命運壹樣。
中國電影特別是災難片什麽時候成了這個樣子還是它歷來如此呢?當然這部電影成為目前的樣子跟八壹廠的立場有關,不能代表普遍現象。但其實這種高大全的贊美傳統確實是由來已久。大家都知道最好的災難片導演是羅蘭·艾默裏奇,雖然他最新執導的《2012》硬件特效上很過關,軟件情節上很傻很天真,但他之前的作品《後天》很完美。美國人崇尚個人英雄主義,所以有那麽多的“俠”們總是能夠拯救世界。中國人不同,雖然中國也有俠,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中國人更喜歡的是國家榮譽主義,但經常被政治化為***產無敵主義。這是我們跟美國人最大的不同,因此由八壹廠之類的這種政治性濃烈的單位拍攝出的作品定然會充斥著不吝詞語的贊美。因此中國災難片的出路在於個人導演的突破。比如馮小寧導演07年拍攝的《超強臺風》,這部電影也歌頌了黨和政府,但含蓄內斂的多,故而真實可信的多。同樣的道理,因而馮小剛導演即將問世的《唐山大地震》很值得大家期待。這種從“私企”而不是“國企”的角度拍出來的主旋律才是災難片包括壹切主旋律式作品的努力方向。其實香港電影人已經在他們的主旋律上給我們做出了好的榜樣,比如《葉問》、《十月圍城》等。
“為什麽我對她如此苛求,只因我對她愛得深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