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不捐款材料作文
有人會把網友的這種情緒化反應,總結為道德綁架。如此說,有壹定道理。慈善事業本來就是基於道德願望的事業,人們可以期待壹個人成為慈善家,尤其是那些身價驚人的富人們,但是,人們沒有權力要求壹個人壹定要從事慈善事業,即便這個人很有錢。因為財富並不是慈善與否的憑證,有錢人可以不慈善,沒錢的人也可以慈善。如果,認為自己的意圖是善良的,就強迫別人做非強制性義務的事情,則最後的結果壹定是好心辦壞事,個體的權利得不到應有保證。所以,即便人們再心急,也應該清楚義務和權利的關系,不能以自己認為正確的目的,綁架了別人的行為,剝奪了別人的自由和權利。
甚至,有人會反問壹句,那些要求馬雲捐款的人自己捐了嗎?如此壹問,很多質問者可能就會自感理虧,因為他們在理解慈善時,首先想到的是有錢人而不是自己。當然,很多人還會振振有詞:我又沒有錢,我捐壹點錢有什麽意義?馬雲可不壹樣,馬雲可是首富。這反映了人們在道德綁架時,經常會出現的壹種“混邏輯”:把責任加給別人,談及自己時,總提及特殊性。所以,馬雲是必須捐款的,因為他是首富;而我是不必捐款的,因為我是窮人。於是,慈善在悄然之間已經被認定為有錢人的事業。這是壹種責任的推卸,也是壹種對有錢人和慈善事業的扭曲理解。
當然,有壹點也應該看到,馬雲遭逼捐背後還有人們的道德焦慮,慈善焦慮。壹個社會難免有貧富差距,壹個社會也難免存在風險。如何去緩和不同群體之間的緊張關系,如何去壹同面對隨時可能出現的風險?慈善無疑是最有效的潤滑劑。當群體矛盾加大時,慈善會讓人感覺到***同體的存在;當風險突如其來時,慈善會讓社會形成***同擔當的凝聚力。所以,當事故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後,人們期待慈善事業可以啟動,可以賑災,這都沒有問題,這是人們在面對災難時,信心的來源之壹,保障的來源之壹。問題是,慈善行為似乎並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樣蓬勃而出,至少人們想看到的富人帶頭的慈善生態並沒有出現。於是,人們開始變得焦慮,開始不惜以輿論壓力逼捐。這無疑是壹種道德焦慮和慈善焦慮的表現。
如何緩解這兩種焦慮?放大、任由輿論煽風點火、道德綁架當然不對,而且也不會有明顯效果——即便馬雲承受不了輿論的壓力,出來表態,其他的富人也未必會跟風而動。輿論總不能對照著富翁榜,壹個壹個指名道姓地逼捐吧?而且,這也會讓人覺得慈善只是富人的事情,慈善有些殺富濟貧的味道。公眾應該期待的是正確的慈善文化和良性的慈善生態:壹方面,個體自覺地意識到個人的社會責任,不遺余力地為慈善事業付出自己的努力;另壹方面,社會對慈善形成穩定的獎勵機制,讓那些投身慈善的個體不僅有榮譽嘉獎,也有功利層面的回饋。如此,慈善才能成為事業,成為文化,人們不需逼捐,慈善事業也可以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