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觀音茶藝的口訣
鐵觀音的功夫茶沖泡技法,所謂功夫茶既是:制茶有功夫,泡茶講功夫,品茶磨功夫(首先,我向諸位來賓介紹壹下今天所要用到的茶具) 鐵觀音生長環境得天獨厚,采制技藝十分精湛,素有“綠葉紅鑲邊,七泡有余香”之美譽,由於其茶性剛烈,泡茶用水宜軟,我們所采用的是凈化純水,沖泡鐵觀音,水溫要達到100℃才能體現出她的獨特香韻,茶聖陸羽在《茶經》提到:“見水起如蟹目,微微有聲,是為壹沸。若水面浮珠,形式魚目,聲若松濤,是為二沸,騰波鼓浪,是為三沸”所以這煮水的程序我們稱之為{騰波鼓浪候甘泉} 泡茶之前,須先用開水淋燙茶具,使其受熱升溫達到泡鐵觀音所需的最佳狀態。文人有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我們茶人也有茶房四寶:潮洲爐,玉書碨,孟臣罐,若琛歐。所以這壹道淋燙茶具的程序我們稱之為{石鼎湯沸沐新歐} 明代以前稱茶葉為龍團鳳餅,今天我們沖泡的鐵觀音屬中發酵烏龍茶,幹茶外形緊結成珠,色澤墨綠油潤,香氣沈斂厚重,所以我們把投茶的程序稱之為{團龍沈香疊青甲} 待水初沸,向泡壺中懸壺高沖註入開水,水的沖水使茶葉在壺內上下翻滾,目的是使茶沫上揚,這樣讓茶葉均勻受熱而微微綻開呈含苞欲放的狀態。由於鐵觀音蘊含幽幽蘭香,所以我們稱這道程序為{蘭香半吐空谷幽}這壹泡茶湯又稱溫潤泡,只作滋潤幹茶而不宜品飲,將茶湯直接註入茶海。 再次沿壺口註入開水,使水柱有力地沖擊茶葉,茶的香味才能很快地揮發,我們茶人稱此註水方式為“散點沖泡”,我們把這道程序稱為{銀河水侵黃金葉} 茶經中說:茶性儉。是指茶葉中可溶物的含量有限而不宜久泡,所以要及時地把泡壺中地茶湯倒出,以保證未來每壹泡茶湯滋味基本穩定,壺中茶水涓涓流出,我們形象地稱為{靈山玉泉流不竭} 茶湯完全流入海壺(公道杯)後,即可快速均勻地巡斟到聞香杯中,緩則茶溫降低,斟茶時手勢不可高,高則茶香散失,斟茶完畢將品茗杯扣在聞香杯上,再翻轉對杯,我們稱之為{點水流香繞連環}這是形容灑差和翻杯時的手勢要如同行雲流水,壹氣呵成。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古人有雲“寒夜客來茶當酒”今天,我也以壹杯香茶來敬奉諸位愛茶的客人,這壹道程序就是{流霞贈與蓬萊客}“流霞”是形容茶湯的甘醇鮮美。(您請)此時輕輕旋出聞香杯,移至鼻端深吸壹口溫潤的茶氣,您可以感受壹下鐵觀音高爽襲人的茶氣,是否比單純的蘭花之香更高壹籌,世人奉蘭香為王者之香,而我們茶人認為鐵觀音獨特的茶香該比蘭香更勝而富於變化,因此這道程序就稱為{喜聞人間聖秒香} 持杯品茶也講究壹個手勢:稱“三龍護鼎”(男士用同心手,顯得成熟穩重,女士用蘭花手指,顯得俏麗端莊)品茶時分三小口進行,頭壹口茶湯須緩緩吸入,俗稱“龍吸”然後輕輕咀嚼,讓茶湯布滿口腔,當口中茶湯變濃時再徐徐咽下,再從杯沿小抿壹口咽下,稱“牛飲”第三口將杯中茶湯壹飲而盡,叫做“鯨飲”如此品茶,才有“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動心”的感覺,因茶乃百草之冠,萬木之英,所以這道程序既是{含英咀美入詩腸} 品過香茶,再次向壺中註入開水,我們稱為{弱水 撫仙草}安溪有詩曰“六根開竅清風生,飄飄欲仙最怡人,誰能尋得觀音韻,不愧是個品茶人”此時茶葉經過兩泡,生澀已過,滋味開始回甘,茶汁過喉時的感覺更加細膩潤滑,呼吸之間也能口鼻生香,兩頰生津,喉甜爽微酸,這就是茶人所說的“觀音韻” 唇齒余香之際,再請諸位來品壹這君子之水,領略壹下品茗的最高境界,喉舌生津,齒頰留香,正是此時無茶勝有茶,所以我們稱這道程序為{盡品淡泊知交長}希望能夠通過品茶可以和諸位愛茶的客人結為天長地久的知音。 鐵觀音十二道功夫差泡法今天就介紹到這裏,希望能夠時常與各位朋友品茗賞藝,交流心得,願今天的茶藝表演能給各位留下美好的回憶,願鐵觀音的香韻永駐您的心田,謝謝大家的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