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什麽是預警機?

什麽是預警機?

概述

預警機,又稱空中指揮預警飛機,是裝有遠程警戒雷達用於搜索、監視空中或海上目標,指揮並可引導己方飛機執行作戰任務的飛機。大多數預警機有壹個顯著的特征,就是機背上背有壹個大 “蘑菇”,那是預警雷達的天線罩。目前,世界上擁有預警機的主要國家和機型有:美國裝備了E-2A、B、C、2000型"鷹眼"預警機和E-3"望樓"預警機、E-8遠距離雷達監視機,俄羅斯裝備了A-50預警機、圖-126預警機,英國裝備了"獵迷"-MK3預警機,日本裝備了E-767預警機和E-2C"鷹眼"預警機,以色列裝備了先進的"法爾康"預警機……預警機自誕生之日起,就在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中大顯身手,屢建奇功,深受各國青睞。?

發展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海軍根據太平洋海空戰的經驗教訓,為了及時發現利用艦載雷達盲區接近艦隊的敵機,試驗將警戒雷達裝在飛機上,利用飛機的飛行高度,縮小雷達盲區,擴大探測距離,於是便把當時最先進的雷達搬上了小型的TBM—3W飛機,改裝成世界上第壹架空中預警機試驗機AD—3W “復仇者”,它於1944年首次試飛。後來,美國和英國又研制試驗了幾種預警機,但它們由於雷達功能單壹、下視能力和目標分辨能力差等技術難題未解決,所以難以達到實際使用的要求。

50年代,美國繼續預警機的研制工作,將新型雷達安裝在C—1A小型運輸機上,改裝成XTF—1W早期預警機,於1956年12月17日前次試飛,後來又經改進,裝上新型電子設備,在1958年3月3日試飛成功,正式定名為E—1B “跟蹤者”式艦載預警機,1960年1月20日正式裝備美國海軍。E—1B是世界上第壹次實用的預警機,它初步具備了探測,海上和空中目標、識別敵我、引導己方飛機攻擊敵方目標的能力。它的雷達探測距離為200公裏,可同時引導20—30架己方飛機進行攻擊。但E—1B機載雷達的分辨能力還不很強,雷達數據不能傳輸級航空母艦的指揮中心,而且引導能力也有限,壹艘航空母艦載飛機60—90架,若同時升空,就需2—4架預警機進行引導,否則很容易形成混亂。

70年代,脈沖多普勒雷達技術和機載動目標顯示技術的進步,使預警機在陸地和海洋上空具備了良好的下視能力;三坐標雷達(可同時測定目標的方位 、距離和高度)和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使預警機的功能由警戒發展到可同時對多批目標實施指揮引導。於是便誕生了新壹代預警機,其代表是美海軍的E—2C “鷹眼”和美空軍的E—3A “望樓”。現代預警機實際上是空中雷達站兼指揮中心,所以它又被稱為 “空中警戒與控制系統”飛機。E—2C可探測和判明480公裏遠的敵機威脅,它至少能同時自動和連續跟蹤250個目標,還能同時指揮引導己方飛機對其中30個威脅最大的目標進行截擊。E—3A對低空目標的探測距離達370公裏,可同時跟蹤約600批目標,引導截擊約100批目標。預警機可提高己方戰鬥機效能60%以上,所以它在現代戰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1982年4月,在英國與阿根廷之間發生的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中,英國艦隊由於未裝備預警機,不能及時發現低空襲來的阿根廷飛機,以致遭受重創。同年6月的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中,以色列空軍使用E—2C預警機引導己方飛機,襲擊敘利亞軍隊駐貝卡谷地的防空導彈陣地,並進行空戰。結果敘軍19個導彈連被毀,約80架被擊落,而以這方無壹損失。在1911年的海灣戰爭中,E—2C和E—3A預警機為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贏得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美國近年來的多次海空作戰行動中,無壹不出現預警機的身影。

它進入戰爭領域的歷史並不長,但是由於它能夠有效降低敵機低空空防概率,集指揮、情報、通信和控制等系統功能於壹身,成為軍事領域的新寵。壹位軍事專家曾說過,“壹個國家如果擁有較好的預警機,即使戰機數量只有對手的壹半,也壹樣可以贏得戰爭。”預警機實際上是把預警雷達及相應的數據處理設備搬到高空,以克服地面預警雷達的盲區,從而有效地擴大整個空間的預警範圍。機上壹般包括:雷達探測系統;敵我識別系統;電子偵察和通信偵察系統;導航系統;數據處理系統;通信系統;顯示和控制系統等。 預警機是二戰後發展起來的壹個特殊機種。二戰期間雷達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使之能有效地探測遠距離目標。但是,雷達波是直線傳播的,而地球表面卻是彎曲的,這就限制了地面雷達的探測範圍。要想讓雷達探測得更遠,就必須增高雷達距離地面的位置。因此,雷達便被架設在高山上。70年代以來,美、英、蘇先後研制的新壹代預警機都安裝了性能更好的脈沖多普勒雷達,並裝有敵我識別、情報處理和電子對抗等設備,不僅可以及時發現和監視低空入侵目標,還可以指揮己方戰鬥機進行攔截和攻擊,自我保護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

預警機的運用

預警機靠形成電子偵察警戒網,為航空母艦"掌舵"

主要由航空母艦艦載預警飛機和偵察衛星等組成,通常以電子偵察設備等發現敵目標,迅速將情報信息傳送給航空母艦指揮控制中心,由其指揮艦載武器實施攻擊。

電子偵察警戒網的主要任務是:爭取在敵作戰平臺(飛機、水面艦艇和潛艇)發射導彈之前將其發現,並引導己方兵力進行攔截和幹擾;發現來襲導彈後即向航空母艦戰鬥群發出警報,進行目標指示,保障戰鬥群的各道防線實施有效幹擾或將導彈擊毀。

艦載預警機通常配置在以航空母艦為中心的敵來襲方向上,前出距離為200海裏,帶副油箱時續航為6小時。每艘航空母艦搭載預警機4~5架(壹個中隊)。作戰時能保證有壹架在空中警戒。預警機可在半徑數百海裏、高度30000米以下的廣闊空域同時發現、識別、跟蹤、監視250個以上速度不同的各類目標,並控制30架作戰飛機進行空戰。它在航空母艦前方370公裏空中警戒時,通過數據鏈等通信設備為航空母艦戰鬥群及時提供距航空母艦千余公裏以內的來襲高空轟炸機、低空轟炸機、低空戰鬥機、艦船和低空巡航導彈等目標的坐標、批路及主要參數。

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戰術旗艦指揮中心與預警機之間有數據鏈進行信息交換,***同完成預警及任務分配等任務。預警機的電子偵察設備和機載雷達可在復雜電磁環境中工作,能抗擊敵電子幹擾。

如E-2T預警機作戰使用時,可全面監控其防區範圍至對方縱深內的廣闊空域,增加預警時間,加大防禦縱深,進而對對方達成戰役的隱蔽性、突然性構成嚴重威脅;可對己方作戰飛機實施及時的指揮、引導,增加主戰飛機的作戰範圍,先對對方發現和攻擊;可前出指揮引導,當情況需要時,E-2T也可在F-16的掩護下,前出150~2千米進行區外活動,實施警戒、指揮、引導等綜合保障,進而對對方縱深部署構成經常性的威脅。當飛行高度為9100米時,其對高空轟炸機發現距離為650千米,對低空轟炸機的發現距離為480千米,對低空戰鬥機的發現距離為408千米,對艦船的發現距離為360千米,對低空巡航導彈的發現距離為250千米。E-2T升空後,可有效彌補地面雷達存在的對低空目標的探測死角。1架飛行在約10000米高度的E-2T,可偵測時速0.9馬赫的低空飛行目標,可較地面雷達提前20分鐘發現目標,因而可使防空預警時間由原來的5分鐘增加到25分鐘。E-2T與IDF、F-5E、幻影2000、F-16等型戰鬥機可實現數據傳輸系統聯網,聯網後1架E-2T型機留空活動,可同時引導190批飛機實施空戰。E-2T裝備有ALR-73被動探測系統,可偵測距其850千米處的電子信號發射源,可與EC-130H型電子戰飛機配合實施電子戰行動。?

預警機是航空母艦的"千裏眼",作戰就怕對方發現自身弱點

預警機雖監視範圍大、指揮自動化程度高、目標處理容量大、抗幹擾能力強,通常遠離戰線、縱深部署、執勤時有殲擊機掩護,工作效率高。但它也存在著許多弱點:活動區域和飛行諸元相對固定;活動高度壹般在8000~10000米,有壹定規律;飛機體形較大,雷達反射截面積大,利於雷達發現和跟蹤,行跡容易暴露;機動幅度小,機載雷達只有在飛機轉彎坡度小於10度的條件下,才能保證對空的正常搜索,且下視能力弱於上視能力;巡航速度慢,機上沒有攻擊武器,自衛能力弱;電子防護能力弱,工作功率較大,極易對方探測、電子幹擾和反輻射導彈攻擊;技術復雜,作戰操縱不便。在未來作戰中,我們只有打掉敵預警機,才能挖掉敵航空母艦上的"眼睛",癱瘓敵"大腦"中樞,掌握戰場制空權和主動權。因此,應立足現有裝備,針對其弱點,尋求有效的戰法。

如E-2T預警機的弱點有以下三個方面:機動性差。由於其速度/巡航速度496千米/小時,最大速度也僅598米/小時,實用升限低只有9390米,因而在受到導彈攻擊時難以規避;被彈面積大。E-2T身長17.54米,翼展24.56米,天線直徑約7.3米。據理論計算其被彈面積是F-16飛機的1.6、米格-29機的1.5倍,被命中擊毀的概率高;自身沒有防禦能力。壹旦對方攻擊武器突破其掩護兵力的防護,E-2T就成了沒有還手之力的靶子。?

預警機有對方乘虛而入的戰機,打掉預警機的招法層出不窮

在未來作戰中,強敵航母戰鬥群駛抵作戰海區後,艦載預警機首先要升空,並實施及時不間斷的探測,以掌握情況,指揮引導其他飛機作戰。所以作為航母戰鬥群C3I系統主要節點的預警機,就成為欲反擊航母優先攻擊的目標,只有先打掉這個指揮、探測、引導的環節,才能奪取電磁優勢,實施有效的電子對抗。

電子偵察,及早預警

要根據敵預警機基地和我重要保衛目標的位置,研究敵航母出動的主要方向,針對敵預警機的活動高度、探測能力,分析判斷其可能的活動區域;采取電子偵察機和技偵部隊等多種手段,加強對敵動向、通信和預警系統、各類目標的偵察監視,及時掌握敵預警機活動情報;針對敵預警機飛行高度高、目標大、不斷工作的弱點,我可及時啟用大功率幹擾雷達,突然探測;廣泛收集電子情報,組織對預警機預先電子偵察和直接電子偵察,準確地掌握其作戰活動規律。

欺騙迷敵,電子幹擾

要集中主要電子對抗力量,幹擾預警機機載搜索雷達,為航空兵突擊兵力開辟安全的電磁通道;采取模擬欺騙,巧設誘餌,嚴密組織電子防禦,以防止敵預警機的雷達搜索及電子偵察,避開電子戰飛機的電子進攻和反輻射導彈攻擊;對敵軍戰略電子偵察和航母編隊的戰術電子偵察進行電子欺騙。中東戰爭、馬島戰爭以及海灣戰爭都壹再表明,只要施計用謀,可以隱蔽戰役戰術行動企圖,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經常使用無人偵察機和幹擾機在箔條幹擾走廊的掩護下,抵近航母編隊實施幹擾,頻頻調動敵預警機、電子戰飛機和其他作戰飛機,誘導欺騙敵雷達開機、電臺工作,對航母編隊進行電子疲憊。

布撒擾片,通信幹擾

由金屬箔條形成的幹擾走廊是幹擾敵預警機機載雷達的簡便有效方法。戰役行動開始時,首先出動電子幹擾飛機,在航母編隊周圍空域多方向、多層次大量布撒箔條幹擾走廊,同時使用幹擾飛機從多個方向對敵預警機機載預警搜索雷達和區域防空系統的相控陣雷達施放大功率有源幹擾。可以出動電子幹擾飛機用機載通信幹擾裝備,對敵艦載特高頻衛星通信收發信機和衛星信號接收機進行有源壓制性或有源欺騙性幹擾,破壞衛星通信的接收系統。

空中打擊,以空制空

眾所周知,艦載預警機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功能,都在距航母數百公裏的地方巡邏,從而為我們率先打擊敵預警機提供了可乘之機。當掌握敵預警機活動區域位置信息時,我機應先期起飛,隱蔽出航,盡可能與敵預警機同時到達其預定活動區域,對其實施突然打擊;當敵預警機換班或空中加油時,應抓住其機動能力受限,疏於戒備的有利時機,適時組織力量進行打擊;要根據戰場情況和敵預警機可能活動的空域範圍,劃定電子幹擾機和殲擊掩護機活動區域,以保證壹旦發現預警機,能夠立即升空,按照所劃定的區域對敵幹擾;要采取多向進入,多機突防圍殲戰法,低空進入,低空接敵,低空占據待機點,然後以快速機動的性能優勢,迅速爬高搶占有利空域,突然發起導彈攻擊。

機動設伏,遠程打擊

敵預警機通常在空中進攻編隊後側,距攻擊目標壹定距離(300~400千米左右)的中高空空域活動,有相當的掩護兵力和壹定的幹擾自衛能力,能及時發現來自空中和地面的威脅,並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因此,打敵預警機,要全面掌握敵預警機活動規律和特點,搞清其優長和弱點,切實做到"知彼"。要選擇作戰空域大、反應速度快的地空導彈部隊,擔負打預警機任務,部署在防空區內,在掌握敵行動征候後,攜帶精幹主戰裝備以摩托化行軍方式,在數小時內快速機動前出至預定作戰地域,選擇敵預警機探測盲區範圍,占領發射陣地,做好戰鬥準備。作戰中,應放過敵其他飛機,專門伏擊在作戰地域上空活動的敵預警機;采取打了就跑的戰術,每射擊壹次(打壹仗)就立即轉移陣地或撤回原防區;要充分發揮遠戰武器的威力,待敵預警機準備升高和著陸時,迅速突然襲擊,打擊敵飛行平臺。?

中國的預警機

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出於國土防空的需要,中國就已經用圖-4轟炸機的機身改裝過壹架預警機,並命名為空警-1號。該機不但可探測數百千米外的空中目標,對海上目標也有較強的探測能力。其作用相當於把壹臺雷達站搬到了空中,拓展探測範圍和減小盲區,性能與上世紀50年代早期的預警機相當。由於種種原因,空警-1號並沒有設計定型,惟壹的壹架至今仍保存在北京小湯山航空博物館。

2007年中國自主生產的最新預警機投入使用,參考消息引述香港《廣角鏡》月刊2月號文章 標題:國產新式預警機橫空出世 采固態相控陣雷達中外矚目。

最近在某地上空頻繁試飛的國產大型預警機,引來軍事迷的激烈爭論。據專家指出,該架稱作“空警-2000”的預警機,采用了相控陣雷達技術,要比目前美俄產品還要先進。它的服役填補了解放軍從前沒有裝備預警機的空白其先進的雷達技術,也令全世界震驚。該預警機采用俄制伊爾-76為載機,但固態有源相控陣雷達、軟件、砷化鎵微波單片集成電路、高速數據處理電腦、數據總線和接口裝置等皆為中國設計和生產。

值得壹提的是,1999年以色列在美國強大壓力下雖停止向中國出售預警機,中國更於2002年主動中斷從俄羅斯購買入價格和性能都不符要求的預警機,轉而全力發展更先進的大型預警機。作為空軍天字第壹號的國家頭號軍事重點工程之壹,它的重要性和被寄予的厚望,從被命名為“壹號工程”中可見壹斑,其技術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據悉,“空警-2000”的雷達天線並不像美俄預警機壹樣是旋轉的,相反它是固定不動的。這似乎印證了“空警-2000”采用的,是比美俄領先壹代的固態有源相控陣雷達,由於它只需以電子掃描進行俯仰和方位探測,所以不需要再采用較落後的機械掃描旋轉天線。也可以證明,中國專家已有效解決了相關的壹系列難題。

“空警-2000”集美俄及以色列所長,既采用相控陣雷達,也仍沿用碟形天線。“空警-2000”采用這種天線,有利於降低技術風險和開發成本,加快形成戰鬥力。前不久,俄羅斯MAIL.RU網站發表了”世界空中之眼”壹文,文章介紹了中國發展空中預警指揮機的情況。下面是壹位熱心的網友長河翻譯的全部內容,我們刊登此文並不代表我們同意或證實其內容和觀點。

中國十分重視空中預警指揮機的研制。由於安裝了大功率的機載雷達和無線電技術偵察等設備,空中預警指揮機已經成為防禦巡航導彈和戰機進攻以及對己方戰機和艦艇實施引導作戰的重要武器之壹。因此,中國加快了空中預警指揮機的研制步伐,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首架預警機

中國空軍第壹架”空警-1”預警機是在蘇聯生產的圖-4遠程轟炸機基礎上研制而成的。

蘇聯空軍圖-4遠程轟炸機基本上模仿了美國空軍的B-29遠程轟炸機。1947年5月19日,蘇聯空軍圖-4遠程轟炸機完成了首次試飛。與美國空軍B-29遠程轟炸機壹樣,圖-4遠程轟炸機采用了張臂式全金屬中單翼氣動布局,起落架采用前三點式和可收放式。整個機身由前密封艙、中部機身、中部密封艙、尾部機身和尾部密封艙五部分組成,機頭座艙與中部密封艙直徑為0.71米的密封涵道聯結在壹起。圖-4遠程轟炸機機組成員為11人,翼展為40.05米,機身長為30.18米,機翼面積為161.7平方米,飛機空重為32270千克,正常起飛重量為475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為66000千克,最大飛行速度為558千米/小時,實際航程為5100千米,實際升限為11200米,不開加力時起飛滑跑距離為960米,使用減速傘降落滑跑距離為1070米。圖-4遠程轟炸機安裝了4臺АШ-73TK(4X2000馬力)活塞式發動機,10挺口徑為12.7毫米УБ型航空機槍,10部口徑為20毫米Б-20Э型航空機炮,5部口徑為23毫米HC-20型航空機炮。此外,圖-4遠程轟炸機還可以攜帶8000千克ФАБ-1000型航空炸彈。

在蘇聯航空發展史上,圖-4遠程轟炸機不僅是唯壹由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以書面命令形式下達研制的遠程轟炸機,而且也是最後壹批安裝活塞式發動機的遠程轟炸機。因此,它的研制成功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1954年,在蘇聯托茨科耶地區舉行的軍事演習中,蘇聯空軍壹架圖-4遠程轟炸機投放了壹顆原子彈,引起了北約組織的高度關註,從而使冷戰進入了新的高潮。蘇聯***計生產了847架圖-4遠程轟炸機,而中國則從蘇聯采購了15架。1965年5月,中國空軍壹架圖-4遠程轟炸機在中國西部地區成功試驗了壹顆威力為4萬噸當量的原子彈。

1967年,中國在圖-4遠程轟炸機基礎上研制出了”空警-1”預警指揮機。中國空軍”空警-1”預警機安裝了蘇聯空軍圖-126”苔蘚”預警機使用的”蔓-1M”機載雷達。”蔓-1M”機載雷達圓盤型整流罩直徑為11米,高為1.9米,探測距離為370千米,主要用來發現海上和空中目標,並引導戰鬥機對其實施攔截。”蔓-1M”機載雷達是蘇聯為預警機研制的第壹部預警雷達,采用脈沖多蔔勒體制,功率為2毫瓦特,脈沖重復頻率為300赫茲,天線尺寸為10.0X1.8米,天線與圓盤型整流罩固定在機身上方的塔座上,每10秒鐘旋轉壹圈。

中國***計生產了2架”空警-1”預警機。但是,由於中國空軍認為”空警-1”作戰效率較低,因此停止了”空警-1”空中預警指揮機的生產。

國外的預警機

全世界約有300架預警機

最早研制裝備預警機的是美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海軍為及時發現利用艦載雷達盲區接近艦隊的敵機,把當時較先進的警戒雷達裝在小型的TBM-3W飛機上,這就是早期的預警機。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世界上近20個國家(地區)已經裝備和研制的預警機有十幾種,在役的約有300架。這些預警機約80%是美國研制生產的。同時,美國也是裝備空中預警機最多的國家,約占全世界總數的55%。俄羅斯生產的預警機占全世界總數的10%。以色列開始在機載相控陣雷達和電子系統方面占據重要地位。瑞典和巴西在輕型預警機領域呈現上升勢頭。

隨著科技的發展,預警機的作用已經從單純的遠程預警擴展到空中指揮引導等功能。現代高技術戰爭中,沒有預警機的有效指揮和引導,要想組織大規模的空戰幾乎是不可能的。信息化戰爭,正進壹步提升著預警機的作用。21世紀的預警機超越了“千裏眼”的範疇,它集偵察、指揮、控制、引導、通信、制導和遙控於壹身,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空中指揮堡壘”。世界上最早的預警機是美國海軍在20世紀50年代生產的E-1“追蹤者”艦載預警機,隨後即是著名的E-2“鷹眼”艦載預警機。E-2是美國海軍現役最主要的預警機,於1965年開始服役,目前使用的基本上都是E-2C。目前,E-2C預警機已經生產了175架以上,其中的32架出口給了法國、以色列、日本、新加坡、埃及、阿聯酋、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是世界上最暢銷的預警機。該機采用雙發渦槳發動機,巡航速度500千米/小時,續航時間5.5小時,當巡航高度為9390米時,其背上的AN/APS-145雷達能監視2400萬立方千米的空域或38.85萬平方千米的海域,且無下視波束盲區,提供的預警時間可達25分鐘。可同時監視、跟蹤顯示2000個目標,可同時指揮引導100架戰鬥機遂行空中攔截任務。

美國空軍的現役主力E-3A“哨兵”預警機,由於不受航母的限制,采用了民用客機波音707為載機,其探測距離較遠,對低空、超低空飛機的發現距離達400多千米,對中、高空目標的發現距離達600千米,可提供30分鐘的預警時間,能同時探測600個目標,同時識別200個目標,同時處理300個~400個目標。日本的新壹代預警機E-767其實就是以波音767為載機的E-3A。

俄羅斯也是生產裝備預警機的大國,對研制預警機的認識並不比美國人晚,可當時蘇聯認為這壹設想沒有前途,擱置了研制計劃,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才研制出第壹種預警機圖-126。此後,以伊爾-76為載機的A-50“中堅”預警機取代了圖-126,成為俄軍的主力。杜達耶夫就是在打衛星電話時被A-50截獲信號,招來導彈而壹命嗚乎的。A-50在探測目標的距離上、自動引導波道數量上遜色於美國的E-3,但它識別低空目標的能力卻要略勝壹籌。另外,A-50機上的電子計算機可儲存來自人造衛星的情報,而E-3目前尚無此種能力。

除了美俄以外,只有少數國家有研制預警機的能力,以色列就是其中之壹。以色列的“費爾康”是世界上第壹種相控陣雷達預警機,其空中預警能力不亞於美國E-3A預警機,有些性能甚至超過E-3A。其他壹些中小國家,如瑞典、荷蘭也研制了“薩伯2000”等小型相控陣雷達預警機,雖然功能遠不及美國預警機那麽強大,卻是中小國家的理想選擇。

預警機未來發展

為了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世界各軍事強國在加強、完善預警機方面都不遺余力,從而使預警機的發展呈現出了以下趨勢。

壹、不斷提高現役預警機的性能,延長服役期。美軍E-2C的最新改進型“鷹眼”2000已經裝備在“尼米茲”號航母上,並參加了伊拉克戰爭。“鷹眼”2000改用940中央計算機,其重量和尺寸分別是原來的1/2和1/3,但處理能力提高了15倍。俄國也已把A-50“中堅”預警機改進為A-50U,其探測目標距離和跟蹤目標數量均有所增加,提升了對飛行目標的預警能力和抗幹擾能力。

二、研制性能適中、價格便宜的小型預警機。大型預警機的價格動輒數億美元,普通國家難以承受,因此有些國家正在積極研制性能適中、價格便宜的小型預警機,像瑞典的“薩伯2000”、荷蘭的“極樂鳥”Mk2等。這些小型預警機體積小,功能也較少。瑞典的“薩伯2000”實際上只是壹種地面控制的機載監視系統,探測到的雷達圖像通過數據鏈傳送到瑞典地面防空系統的指揮中心,再進行處理分析。

三、相控陣雷達是預警機發展的主要方向。相控陣雷達的優點眾多,其可靠性高、探測能力強、掃描速度快、抗幹擾能力強。包括上述兩種小型預警機在內的新壹代預警機差不多采用的都是相控陣雷達。美國對相控陣雷達十分重視,各軍種均有各自的計劃,光在研的型號就有四種,分別是空軍的波音747-200預警機、海軍的S-3預警機、海軍陸戰隊的V-22預警機以及格魯曼公司的D754遙控預警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