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美陸戰壹師真實傷亡
陸戰1師陣亡:718人,失蹤192人,負傷3504人。加上凍傷的非戰鬥減員,負傷者有七千。他這壹個師編制人數可達到壹萬九千人。
北極熊團美軍第31步兵團,在長津湖戰意參戰的是壹個營加上壹個韓國輔助營不過他的團長和團指揮部在這被滅。這個團參戰人數大概也是三千多,傷亡加凍傷減員後有385人有戰鬥力帶著傷員突圍由於團指揮部被滅,所以團長和副手都死了。
從長津湖撤退後,美7師送到釜山進行整補,很快又回到前線。到後來的上甘嶺戰役,開始進攻的第壹批部隊中就有這個北極熊團的1營和3營。
長津湖美陸戰壹師真實傷亡究竟損失多少人
慘烈的長津湖戰役,陸戰壹師的戰史記錄:此役陸戰壹師陣亡604人,失蹤192人,負傷3503人。壹場兵團級的大戰役,24000人的陸戰壹師僅死亡796人,就如喪家之犬壹樣狂奔100多公裏逃到海上,怎麽都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近日查資料的時候發現,陸戰壹師嚴重隱瞞了傷亡人數,實際死亡人數應該是記錄的5倍左右。
長津湖美陸戰壹師失敗
1950年11月27日,誌願軍27軍80師在新興裏包圍了美軍第7師31團戰鬥隊,第7師副師長赫斯特準將急忙向陸戰壹師師長史密斯求救,在電話裏他哭訴道:第31團壹天陣亡了近400人,現在已經被包圍,請史密斯至少派出壹個營的援兵支援他。可史密斯手裏也沒有壹個營啊,想來想去,他想到了配屬給陸戰壹師的那200多名只吃飯不幹活的英國海軍陸戰隊員來。
二戰結束後,作為戰勝國的英國也同樣享受到了在日本駐軍的權利,但此時的英國經濟舉步維艱,因此只以英聯邦的名義,在橫須賀象征性的駐紮了壹支“皇家陸戰隊第41獨立戰鬥隊”。說是象征性,是因為包括指揮官德賴斯代爾中校在內,壹***才235人。
之後不久,麥克阿瑟將這支獨立戰鬥隊劃歸遠東海軍中將喬伊指揮。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已經吃了幾年閑飯的德賴斯代爾向喬伊表示,看到前線打得火熱,自己在後方閑著實在不好意思。喬伊順水推舟將他們配屬給陸戰壹師。史密斯師長也沒有反對,多養兩百多人而已嘛。
現在,史密斯師長想到了他們,不能光吃飯不幹活啊,雖然人少了壹點,但是可以臨時加強啊。史密斯給德賴斯代爾加強了陸戰壹團3營G連、步兵7師31團B連和師部營機關連,又派給他3個坦克排,總計17輛坦克、171輛卡車、922個人。
史密斯看到英軍的武器寒酸,又給他們換上了美軍的武器。這樣拼湊出壹個營的兵力,由軍銜最高的德賴斯代爾中校指揮。在史密斯的心裏,大家都是海軍陸戰隊,水平應該不會差太多,然而後面的事情讓史密斯後悔不已。
臨時加強的這支部隊稱為“德賴斯代爾特遣隊”,早上9點45分他,他們從古土裏出發了。古土裏距離第31團所在的新興裏公路距離只有30公裏。然而才剛剛走了2公裏,特遣隊就遭到誌願軍打援部隊的阻擊。誌願軍第20軍60師的戰士,用數量不多的重機槍和迫擊炮將特遣隊死死地釘在原地。
德賴斯代爾感覺到誌願軍火力並不強,他決定將坦克和汽車混編起來,開足馬力沖過去。聽到這個想法,坦克排排長明白了,這位長官對於坦克作戰是十竅通了九竅——壹竅不通。他花了差不多壹個小時給德賴斯代爾普及了基本的裝甲作戰常識,並建議他向陸戰壹團求援。
德賴斯代爾照做了,此時已經是中午壹點了。陸戰壹團團長接到電話後,只得又派出12輛坦克前去支援。坦克到達後,德賴斯代爾重新布置了部隊:17輛坦克打頭陣,41戰鬥隊緊隨其後,陸戰壹師G連、師部機關連、7師B連壹起排在中間,12輛坦克殿後。
等做完這壹切,已經是下午4點,天快要黑了。特遣隊已經被阻擊了6個多小時。坦克排長再次提醒德賴斯代爾,這樣的排列坦克應該能沖過去,但汽車就危險了,只要被打壞幾輛,就可能全部無法通過。
誌願軍***擊斃162人,擊傷159人,俘虜237人,擊毀坦克、汽車***74輛,繳獲火炮20門。德賴斯代爾只帶著364人沖出了山谷趕到下碣隅裏,他興沖沖的地向史密斯報道,並說只要稍加休息,他的人就可以繼續向新興裏出發,去解救第包圍的第31團。
史密斯氣樂了,他強忍著怒氣提醒德賴斯代爾:妳還剩多少人?直到此時德賴斯代爾才發現,自己已經損失了過半的人員,不知道他在山谷中究竟經歷了什麽,讓他壹口氣跑回來都不敢回頭看壹眼。史密斯師長後悔萬分,白白賠上了壹個陸戰連和壹個機關連,尤其是機關連,那裏面可有壹大半軍官啊。
長津湖戰役的評價
長津湖戰役對於整個朝鮮戰爭來說意義和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產生的影響也是很深遠的,後人對長津湖戰役評價也各不相同,不可否認的是,在長津湖戰役中,中國誌願軍開始扭轉了整個戰爭的走向。
長津湖戰役後,誌願軍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整個朝鮮半島的東部地區,自此以後聯合國軍再也沒有踏過三八線半步,徹底將美軍遏制在了三八線以西。毛澤東評價長津湖戰役為,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戰略任務。同樣,在這次戰役中,也暴露了誌願軍物資困乏,火力不足等壹系列的缺點,看出了誌願軍和美軍在裝備上的實力懸殊。
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長津湖戰役成功撤離之後,也被高度的贊賞和評價,他們被認為重挫了人民誌願軍的士氣和戰鬥力,使得中國誌願軍主要作戰軍團不得不撤離前線,也奠定了美國軍隊將朝鮮戰爭繼續持續下去的信心。雖然在軍事戰略上有了重大的挫敗感,但是在軍事實力上美國有著巨大的信心準備。
人們對長津湖戰役的褒貶不壹,對長津湖戰役的評價也大致不同,但是就整體的戰爭走勢而言,長津湖戰役在整個戰略意義上扭轉了整個朝鮮戰場的局勢,中國誌願軍迫使美軍撤退三八線以外,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在取得戰略性勝利的同時,中國軍隊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各個師部也逐漸撤離前線。
長津湖戰役雙方傷亡人數
長津湖戰役我軍的傷亡在兩萬三千人以上;美軍和英軍的損失在1萬9千人以上。
長津湖戰役發生在當時三八線附近的東線戰場,當時朝鮮軍隊首都平壤早已被攻占,而朝鮮的臨時政府江界也被美軍步步緊逼。可以說整個朝鮮當時已經處於生死存亡之際了。面對這種情況,誌願軍第九兵團被緊急調往美朝交戰的東線戰場。
在第九兵團進入朝鮮後,我軍采取進攻美軍側翼,將其打散打亂,然後分割包抄的戰術。為了達到戰術要求,我軍經常長時間壹動不動的伏在雪地上。而那時候我軍是緊急入朝的,衣物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再加上朝鮮北部地區氣溫極度寒冷,達到零下二、三十度簡直是家常便飯。因此在這場戰役中,大量誌願軍的將士被凍傷凍死。
誌願軍的這種窘境在長津湖戰役時更是達到了巔峰。在1950年11月27日,美軍和我軍的精銳在長津湖地區碰面,雙方立刻展開了激戰。當時參與長津湖戰役的是美軍陸戰1師以及兩個步兵師,如果加上本就駐守在這裏的南朝鮮第壹兵團,這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人數達到了10萬人。在我軍方面,參與戰場戰役的是誌願軍第九兵團中第20、26和27三個軍,人數達到了15萬人。
在長津湖戰役開始後,我軍依舊以用了壹個月的進攻側翼,分割包抄的戰術為主。大量的誌願軍將士伏在雪地中,等美軍行軍到壹半的時候對其發動突然襲擊。因為缺少禦寒的衣物,凍傷的誌願軍將士達到了全軍的五分之壹。這15萬人至少有上萬人因為嚴寒而失去戰鬥力或凍死。而載入軍史的“冰雕連”就誕生於長津湖戰役中。
在誌願軍的襲擊下,美軍的重武器施展不開,全軍被分割為幾個部分,被誌願軍圍追堵截。面對誌願軍的瘋狂攻勢,美軍決定南撤。因此打了壹個月的對抗戰到了長津湖戰役時,變成了包圍殲滅戰。
之後我軍對美軍進行了層層封堵,但因為陣線問題,美軍南撤的阻力越來越小。最後美軍依靠7艘航母的掩護,乘船全體逃離了朝鮮東北部地區。在戰後的統計中,美軍陣亡2萬余人,南朝鮮陣亡壹萬余人,而我軍陣亡壹萬九千人。除了陣亡的戰士之外,還有四千人被嚴寒奪去了生命。因此我軍的傷亡在兩萬三千人以上。
而根據美國人的數字,美軍在長津湖戰役中戰鬥傷亡6800余人,非戰鬥傷亡1.3萬人,其中作為主力的陸戰1師戰鬥傷亡4433人,非戰鬥傷亡7313人,步7師戰鬥傷亡2200人,非戰鬥傷亡4000余人,英軍傷亡500人左右。
冰雪長津湖,鐵血鑄輝煌
長津湖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具有重要意義的壹場戰役。中國人民誌願軍在極不對稱、極為艱苦的條件下,以“鋼少氣多”力克“鋼多氣少”,創造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全殲美軍壹個團的紀錄,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是現代戰爭中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
長津湖戰役的“強弱”之勢,並不是指人數上的多寡,而是武器裝備與戰力上的懸殊。例如,誌願軍參加長津湖戰役的主力之壹27軍,入朝時只有45輛汽車。因為天氣寒冷炮管收縮,炮彈都打不響,手榴彈成了“重武器”,禦寒的衣物也嚴重供應不足。
而他們面對的,是堪稱“王牌中的王牌”的美陸戰1師。該師自1941年成立以來,經過瓜島戰役、沖繩島戰役,從未吃過敗仗。
長津湖壹役中,美軍有7艘航母、500架艦載機掩護,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無數。在這樣的對比下,誌願軍並沒有畏懼、怯戰,他們以血肉之軀對抗零下40攝氏度的嚴寒,用步槍、機槍去沖擊敵人的“鐵桶陣”,最終打敗了敵人,扭轉了戰場態勢。
朝鮮戰爭中“長津湖之戰”,陸戰壹師到底傷亡多少?
這是第二次戰役。
陸戰壹師從10月26日元山登陸到戰役結束12月15日,陣亡:718人,失蹤192人,負傷3504人。
誌願軍死亡多少?中國歷來就是無名英雄多,誰管那麽多,但是第九兵團沒有參加下壹場戰役,直到51年3月才重新出現在正面戰場,可以想象這個大兵團的傷亡是極其巨大的。
到現在連中國政府都沒有搞明白中國在整個朝鮮戰爭中到底死了多少人,現在又說是18萬人,接近實際數據,因此這個數據也是忽悠老百姓的。
壹場戰役陣亡近千人對於美國來說已經是非常大的傷亡了,但是這個數如果按照中國軍隊傷亡的標準簡直就是輕微損失。
陸戰壹師也叫瓜達卡達爾師,是當時美軍中全自願兵組成的軍隊,雖然三分之二以上是新兵組成,但是確是壹支職業化軍隊,具有很強的職業意識。
陸戰壹師的補給,中國軍隊始終沒有切斷,雖然陸地通路已被中國十萬大軍切斷,但是從空中而來的補給卻源源不斷,並且借助空中優勢,陸戰壹師成建制打通了退路,這場戰役的確是對於中國政府有很大的震撼力,自此中國誌願軍放棄了那種不切實際的想法,認為對付美軍即便是5倍以上的兵力都是不夠的。
求長津湖壹戰中美雙方傷亡資料
公元1950年11月中美兩支王牌軍在這裏展開的壹場改變歷史進程的戰鬥。當時誌願軍的第壹次戰役剛剛結束,“聯合國軍”雖遭誌願軍迎頭阻擊,但仍然認為中國是“象征性出兵”,“並不是不可悔的勢力”。因此迅速集中其全部侵朝部隊兵力,發動壹次能“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企圖將誌願軍趕過鴨綠江,占領全朝鮮,並要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前結束朝鮮戰爭。
在新興裏、後浦地區的31團特遣隊各部隊總***有3200人,突圍到達下碣隅裏***約1600人,其中1150多名傷患由飛機後送,490名沒有受傷的官兵整編成陸軍暫編營跟隨陸戰1師壹起撤退。美軍在新興裏實際被殲,與誌願軍戰史所稱殲滅美軍壹個建制團有壹定距離。
美軍陸戰1師,該師編制人數約2.5萬人,當時到達長津湖地區是3個陸戰步兵團、1個陸戰炮兵團以及直屬第1坦克營、第1工兵營等部隊,而師部部分人員、師直屬第1海岸營和第1水陸兩棲車運輸營以及壹些後勤人員還留在興南港,在長津湖地區部隊總***約2.4萬人。
而陸戰1師最後從興南港登船撤離的人數是22215人,加上還有約1000名重傷員已直接空運日本,也就是說在長津湖陸戰1師被消滅約為2000人。
根據美軍戰後公布的資料,陸戰1師的傷亡情況是:陸戰1師從10月26日至12月15日,陣亡604人,傷重死亡114人,失蹤192人,傷3508人,戰鬥傷亡總數為4418人,另有7313名非戰鬥減員,主要是凍傷和消化不良,但在戰役期間大部就已傷愈歸隊。此外陸戰隊飛行員還有8人陣亡,4人失蹤,3人負傷。整個陸戰隊戰鬥傷亡為4433人。
美軍後來修正的數據:步7師戰鬥傷亡2670人,步7師下屬的KATUSA戰鬥傷亡1602人,再算上美步3師,南朝鮮首都師,土耳其旅的傷亡,東線第2次戰役中的美第10軍戰鬥傷亡達到10495人,這1萬多人還都是是第10軍的BattleCasualties,如果再計算在此期間的Non-BattleCasualties的人數----其中第1陸戰師有7338人。
中方傷亡資料:根據《抗美援朝戰爭衛生工作總結衛生勤務》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1988年3月第1版第327頁數據:東線九兵團3個軍戰傷傷員14062、凍傷傷員30732、戰鬥死亡7304,總減員52098。
長津湖之戰對於整個朝鮮戰爭來說,影響非常深遠。誌願軍九兵團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將美國人徹底轟出了朝鮮東部元山平原地區,在戰略態勢上得了分。但此戰也暴露了誌願軍後勤匱乏、通信不暢、攻堅火力不足、在美軍空中優勢面前束手無策等農業國家軍隊固有的弱點,在裝備方面與美軍差距懸殊。美國陸戰1師的驚險逃生也使美國軍政高層信心大增,最終確立了繼續將朝鮮戰爭持續下去的決心
長津湖戰役真實傷亡
長津湖戰役我軍的傷亡在兩萬三千人以上;美軍和英軍的損失在1萬9千人以上。
長津湖戰役發生在當時三八線附近的東線戰場,當時朝鮮軍隊首都平壤早已被攻占,而朝鮮的臨時政府江界也被美軍步步緊逼。可以說整個朝鮮當時已經處於生死存亡之際了。面對這種情況,誌願軍第九兵團被緊急調往美朝交戰的東線戰場。
在第九兵團進入朝鮮後,我軍采取進攻美軍側翼,將其打散打亂,然後分割包抄的戰術。為了達到戰術要求,我軍經常長時間壹動不動地伏在雪地上。
而那時候我軍是緊急入朝的,衣物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再加上朝鮮北部地區氣溫極度寒冷,達到零下二、三十度簡直是家常便飯。因此在這場戰役中,大量誌願軍的將士被凍傷凍死。
誌願軍的這種窘境在長津湖戰役時更是達到了巔峰。在1950年11月27日,美軍和我軍的精銳在長津湖地區碰面,雙方立刻展開了激戰。
當時參與長津湖戰役的是美軍陸戰1師以及兩個步兵師,如果加上本就駐守在這裏的南朝鮮第壹兵團,這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人數達到了10萬人。在我軍方面,參與戰場戰役的是誌願軍第九兵團中第20、26和27三個軍,人數達到了15萬人。
在長津湖戰役開始後,我軍依舊以用了壹個月的進攻側翼,分割包抄的戰術為主。大量的誌願軍將士伏在雪地中,等美軍行軍到壹半的時候對其發動突然襲擊。
因為缺少禦寒的衣物,凍傷的誌願軍將士達到了全軍的五分之壹。這15萬人至少有上萬人因為嚴寒而失去戰鬥力或凍死。而載入軍史的“冰雕連”就誕生於長津湖戰役中。
在誌願軍的襲擊下,美軍的重武器施展不開,全軍被分割為幾個部分,被誌願軍圍追堵截。面對誌願軍的瘋狂攻勢,美軍決定南撤。因此打了壹個月的對抗戰到了長津湖戰役時,變成了包圍殲滅戰。
之後我軍對美軍進行了層層封堵,但因為陣線問題,美軍南撤的阻力越來越小。最後美軍依靠7艘航母的掩護,乘船全體逃離了朝鮮東北部地區。
在戰後的統計中,美軍陣亡2萬余人,南朝鮮陣亡壹萬余人,而我軍陣亡壹萬九千人。除了陣亡的戰士之外,還有四千人被嚴寒奪去了生命。因此我軍的傷亡在兩萬三千人以上。
而根據美國人的數字,美軍在長津湖戰役中戰鬥傷亡6800余人,非戰鬥傷亡1.3萬人,其中作為主力的陸戰1師戰鬥傷亡4433人,非戰鬥傷亡7313人,步7師戰鬥傷亡2200人,非戰鬥傷亡4000余人,英軍傷亡500人左右。
據了解,誌願軍入朝後主要遇到三個困難:壹個是武器裝備的劣勢和彈藥不足;還有就是吃的問題,特別是熱食供應困難;此外就是冬服緊張,造成大量非戰鬥減員。
“第9兵團的戰士大多來自南方,對於北方的天氣並不是很了解。”張校瑛介紹說,長津湖地區是朝鮮北部最為苦寒的地區,海拔在1000至2000米之間,林木茂密,道路狹小,人煙稀少,夜間溫度很低。而誌願軍士兵穿著的都是華東溫帶的冬季服裝。
第9兵團原準備在遼陽、沈陽等地稍事休息並換裝,但由於朝鮮戰況緊急,當列車開進山海關時,原總參謀部派高級參謀攔住列車,宣讀了中央軍委“緊急入朝”的命令。十幾列火車只在沈陽稍停片刻,就繼續火速開進。
第9兵團大部分將士穿著大檐帽、膠鞋和單薄的棉衣進入到長津湖地區,以至於在冰天雪地中出現了大面積的凍傷減員情況。
她繼續說,誰也沒想到,1950年的冬天,是朝鮮50年不遇的極寒天氣。夜晚的時候,能達到零下30多攝氏度,甚至有時候達到零下40攝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