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偷了東西家長怎麽辦
本該天真無邪的孩子,有壹天突然“偷”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孩子“偷”東西,究竟是有心之過,還是無心之失呢?作為家長,這時應該如何處理呢?是該大聲呵斥還是視若無睹,抑或是理智應對? ■孩子偷拿東西家長困惑 前幾天,省會陳女士帶5歲的女兒莎莎去同事家串門。同事有壹個和莎莎年齡差不多的兒子,家裏有很多玩具。莎莎看到壹件很好玩的新玩具,非常羨慕,於是就趁人不備的時候,把那件新玩具偷偷藏在了衣服裏,帶回了家。到家幾天後,陳女士才發現女兒把別人的玩具帶回了家。面對女兒偷拿別人玩具的事實,陳女士不知如何是好。“我的孩子這麽小就偷拿別人的東西,該怎麽辦?” 與陳女士有同樣困惑的,還有衡水的郭先生。郭先生開了壹家百貨店,6歲的兒子經常到店裏來玩。有壹天,郭先生發現兒子趁人不註意的時候從店裏拿巧克力,這讓他大吃壹驚。開始他以為,孩子小,拿點就拿點吧。後來他發現兒子又拿筆、小刀和乒乓球等,而且總是在環顧四周沒人的情況下偷偷塞進口袋,等做完了這些,他還裝得極為正經,儼然壹個十足的“小偷”。郭先生覺得再不指出來會毀了孩子,但又不知怎樣向孩子開口。 事實上,現實生活中,不只是陳女士和郭先生會有這樣的困惑,許多幼兒家長都會有這樣的困惑。據有關資料顯示,在幼兒期有偷拿別人物品現象的孩子竟然高達90%以上。許多父母會發現,帶孩子逛超市回家後,孩子口袋裏多了塊糖果;有時候,孩子將幼兒園裏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偷偷帶回了家…… ■孩子為何喜歡“偷”東西 本該天真無邪的孩子,為什麽會偷東西呢?孩子偷東西的原因又是什麽呢?石家莊市橋東區幼兒教師謝楠介紹說,孩子偷東西的原因其實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孩子不知道什麽是偷,看見喜歡的就想據為己有。有的孩子雖然知道未經主人同意就拿人家東西是不對的,但並未意識到偷竊的行為有多麽惡劣,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愛不釋手,壹想到父母又不見得會給自己買,壹時沖動之下,就趁人不備,順手牽羊了。” 除了占有欲強和自制能力弱,表現沖動外,孩子偷東西的原因還包括缺乏“擁有”的觀念和道德水平較低。謝老師說,三四歲的孩子壹般缺乏“擁有”的意識。他們不知道自己喜歡的東西是屬於別人的,不是他“擁有”的,所以,孩子會沒有任何不安地拿走別人的東西。這種“擁有”物品的財產權觀念,壹般來說要到五六歲,孩子才能逐漸明確。此外,7歲以前的孩子,道德水平比較低。他們從不考慮自己做事的出發點和後果是什麽。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道德意識的發展,他們才會逐漸關註做事的影響和後果。“不過,由於幼兒對偷與拿的認識、自制能力的水平及道德判斷的標準,與成年人是不同的,因此,他們這種偷拿東西的行為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偷竊。” ■對癥下藥根治不良行為 無論孩子拿了別人多麽小的壹件東西,大多數父母都會驚恐萬分,畢竟這與品行密切相關。雖然孩子的不良行為可能沒有多麽深刻的惡意,但還是應該從小進行教育,“勿以惡小而為之”。那麽,家長發現孩子偷拿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後,該怎麽做呢?謝老師說,家長對孩子的行為不要反應過度,也不要掉以輕心,可以嘗試這樣去做——— 對孩子進行教育。如果孩子“偷”了東西,父母首先要對孩子進行教育,待孩子明白自己錯在哪裏之後,和孩子壹起“善後”:將偷拿的東西送回原處或物歸原主,讓孩子賠禮道歉。對這種事,父母最忌諱誇大事實和亂扣帽子。比如,千萬不要罵孩子是“賊”,恐嚇他“將要坐牢”等。把孩子貶斥為賊,把孩子偷東西看作是借東西而視若無睹,這兩種做法同樣有害。孩子有偷拿東西的行為時,家長應具體分析偷竊的原因,對事不對人地對孩子進行教育。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要向他解釋“擁有”、“所有權”和“所有物”等的含義。告訴孩子,哪些東西是他自己的,哪些是別人的,未經別人同意,不能隨便取用。要讓孩子明白,商店裏的東西沒有付錢就是別人的,不是自己可以拿的;即便是自己家商店裏的東西也不能亂拿。同時,父母要讓孩子清楚地認識到“偷”是壹種壞行為。為了讓孩子對“偷是種壞行為”有深刻理解,父母可以讓孩子想象,如果別人拿了他心愛的東西,他會是什麽感受。而後,讓孩子推己及人,理解“偷”會帶給人嚴重後果,不僅損失錢財,還會讓別人傷心。 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註意培養孩子控制沖動的能力。例如,買回孩子想要的東西,父母可以不馬上給孩子,而是告訴孩子,當他有好的表現時才能得到。如果孩子沒有亂碰商場裏的東西,家長壹定要表揚孩子的自制力。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成為孩子的好榜樣,不要為占到壹些小便宜而沾沾自喜,自己有過失時要及時彌補或道歉,這對孩子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