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哪些書籍形式
紙的發明,對我國書籍發展的影響是劃時代的;而隋唐時期雕版印刷術的發明不僅加速了知識和信息的傳播,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書籍的形式,促使書籍不斷地變換著自身的模樣,或卷、或折,壹路發展而來。
葉子
經過長期的使用,卷軸裝舒卷不易的缺點漸漸讓人感到不方便,尤其在查對某個文字、某個記載時,就需要把書卷全部或部分舒展開來,既費時又費力,因此,人們就不斷探索改良卷軸裝的方法。
隋唐時期,佛學極為興盛。
大量佛教經典由印度傳到中國,都是狹長的單頁梵文貝葉經的形式。
貝葉,是印度壹種貝多樹葉的簡稱,貝葉經的裝法是將若幹樹葉,中間打孔穿繩,上下墊以板片,再以繩子捆紮而成。
受這種裝幀形式的影響,古人發展了漢文“梵夾裝”。
“梵夾”亦即佛經的意思,它是將壹張張紙積疊起來,上下夾以木板或厚紙,再以繩子捆紮。
不過,梵文是由左向右橫著書寫的,這種形式和我國自上而下書寫的習慣很不相適,因此,就將書寫格式改為垂直豎寫。
壹般認為,書籍的發展是由卷軸直接轉變為折疊,再轉變成冊頁的形式。
實際上,其間還經過了這個葉子的演變過程。
經折裝
經折裝就是把本來卷軸形式的卷子不用卷的辦法,而是改用左右反復折合的辦法,把它折成長方形的折子形式。
在折子的最前面和最後面,也就是書的封面和封底,再糊以尺寸相等的硬板紙或木板作為書皮,以防止損壞。
佛教經典多采用經折裝的形式,所以古人稱這種折子為“經折”。
經折裝比卷軸裝翻檢
方便,要查哪壹頁,馬上即可翻至,所以在唐及其以後相當長的壹段時期內,這種折子形式的書應用得很普遍。
旋風裝
也許是經折裝的書很容易散開,或是僧侶們誦經時還有不便之處,在經折裝的基礎上,人們又不斷對它加以改進。
古人將壹大張紙對折,壹半粘在第壹頁,另壹半從書的右側包到背面,與最後壹頁相接連,使之成為前後相連的壹個整體,如同套筒;閱讀時從第壹頁到最後壹頁,再到第壹頁,如此可以循環往復,連續不斷地誦唱經文;遇風吹時,書頁隨風飛翻猶如旋風,因此被形象地稱為旋風裝。
另有壹種卷軸裝的變形,是把逐張寫好的書頁,按照內容的順序,逐次相錯,粘在事先備好的卷子上,錯落粘連,猶如旋風,也被稱為“旋風裝”,又稱“龍鱗裝”。
閱讀時從右向左逐頁翻閱,收卷時從卷首卷向卷尾。
從外表看,它與卷軸裝沒有什麽區別,但展開後,頁面的翻轉閱讀是它們的根本區別。
這種裝幀形式曾在唐代短暫流行。
蝴蝶裝
蝴蝶裝始於唐末五代,盛行於宋元,它的產生是和雕版印刷的發展密切相關的。
宋代,是雕版印刷術發明後刻書的全盛時期。
鑒於經折裝折痕處易於斷裂,於是書籍形態就轉而朝冊頁的方向發展,既避免了經折裝的缺陷,也省卻了將書頁粘成長幅的麻煩。
把長長的卷軸改為“冊頁”後,將書頁從中縫處字對字向內對折,中縫處上下相對的魚尾紋,是方便折疊時找準中心而設的。
書頁折完後,依順序積起方形的壹疊,再將折縫處粘在包背的紙上,這樣壹冊書就完成了。
翻閱時,書頁如蝴蝶展翅,故稱為蝴蝶裝。
葉德輝《書林清話》中說:“蝴蝶裝者,不用線訂,但以糊粘書背,以堅硬封面,以版心向內,單口向外,揭之若蝴蝶翼。”
蝴蝶裝的封面,多用厚硬的紙,也有裱背上綾錦的。
陳列時,往往書背向上,書口朝下依次排列,因書口處易被磨損,所以版面周邊空間往往設計得特別寬大。
包背裝
蝴蝶裝比起卷軸是有很大改進,但它也有明顯的不足之處。
壹是必須連翻兩頁才能看到文字;二是粘膠的書背,如因膠性不牢,就容易產生書頁脫落的現象。
因閱讀的不便又促使人們對蝴蝶裝進行改良。
元代的包背裝,是將書頁有文字的壹面向外,以折疊的中線作為書口,背面相對折疊。
翻閱時,看到的都是有字的壹面,可以連續不斷地讀下去,增強了閱讀的功能性。
為防止書背膠粘不牢固,采用了紙撚裝訂的技術,即以長條的韌紙撚成紙撚,在書背近脊處打孔。
以撚穿訂,這樣就省卻了逐頁粘膠的麻煩。
最後,以壹整張紙繞書背粘住,作為書籍的封面和封底。
線裝
由於包背裝的紙撚易受到翻書拉力的影響而斷開,同樣造成書頁散落的煩惱。
因此,明朝中葉以後,又被線裝的形式所取代。
它不易散落,形式美觀,是古代書籍裝幀發展成熟的標誌。
線裝和包背裝差別不大。
線裝的封面、封底不再用壹整張紙繞背膠粘,而是上下各置壹張散頁,然後用刀將上下及書背切齊,並用浮石打磨,再在書脊處打孔用線串牢。
線多為絲質或棉質,孔的位置相對書脊比紙撚遠,以便裝訂後紙撚不顯露出來。
最常見的是四針眼訂法,偶爾也有六針眼或八針眼的。
有時,常將書腳用綾錦包起來,這叫做包角。
包背裝和線裝的書籍,書口易磨損破裂,因此,上架收藏采取平放的方式。
為了方便起見,還在書根上靠近書背處寫上書名和卷次。
由於是平著擺放,封面也不需要使用厚硬的材料,多是用比書紙略厚壹點的紙張,有時也用布面,故而具有柔軟、親切的感覺。
由於書籍柔軟,為防其破損,多用木板或紙板制成書函加以保護。
書函的尺寸大小依照實際需要而定,且形制多樣。
多用硬紙板為襯,白紙做裏,外用藍布或雲錦做面。
書函壹般從書的封面、封底、書口和書脊四面折疊包裹成函,兩頭露出書的上下兩邊。
也有六面全包嚴的叫“四合套”,在開函的地方常挖作月牙形或雲頭形,稱作“月牙套”或“雲頭套”。
另外,也有用木匣或夾板做成考究的書函,既保護書籍又增添書籍的藝術典雅之美。
為了保護珍貴典籍或明藏孤本,藏書家往往特制書卷裝置以保存書籍。
由此,書籍藝術的創造者施展智慧與技能,誕生出中國獨特的豐富多彩的書籍裝幀形態,成為壹朵中國古籍文化藝苑中的奇葩。
從《四庫全書》的書函、《周易本義》書匣、《二十四史》藏書櫃、《綺序羅芳》書屜、《禦篡朱子全書》書箱………千姿百態中體現出中華書籍文化精華給予世界的貢獻,為世人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