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在政府門口的兩個獅子大理石雕像壹個獅子閉這嘴壹個獅子張這嘴?
獅子,在動物學中屬哺乳綱貓科。其雄性體形矯健,頭大臉闊,頸有鬣毛,姿態甚是威猛。它原產地不在中國而是非洲、印度、南美等地。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國與西域各國的交往,獅子才得以進入中國。《後漢書·西域傳》:“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國)遣使獻師(獅)子、符拔。”是說遠在西亞的安息國(相當於今伊朗)派使臣給當時的漢章帝劉送來罕見的禮品:獅子和符拔(壹種形麟而無角的動物)。這在當時的國都洛陽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從此,獅子這遠道而來的客人開始走入中國人的民俗生活,不僅受到禮遇,而且國人對它厚愛有加,尊稱之為“瑞獸”,擡到了與老虎不相上下的獸中之王的地位。李時珍《本草綱目》稱“獅子出西域諸國,為百獸長。”獅子在中國交了如此好運,也得益於漢代時佛教傳入中國。《燈下錄》雲:佛祖釋迦牟尼降生時,“壹手指天,壹手指地”,作獅子吼曰:“天上地下,惟我獨尊”。所以佛教徒將獅子視為莊嚴吉祥的神靈之獸而倍加崇拜。以後就把佛家說法音聲震動世界、群獸懾服稱之為“獅子吼”。在我國佛教聖地五臺山的許多寺廟,都供奉著騎獅子的文殊菩薩像。傳說這位專司人間聰明智慧的文殊菩薩是騎著獅子首先來到五臺山顯靈說法的,五臺山也就成了文殊菩薩說法的道場。獅子有了這等威嚴,在漢唐時的帝王陵墓、貴胄墳宅前開始出現了石獅的蹤跡。但當時只限於在陵墓墳宅前擺放,作為神道上的神獸,常與石馬、石羊等石像生排放在壹起,用以震懾,使人產生敬畏的心理。這時的石獅子還沒有進入民間百姓之中,在形制上也與後來守衛大門的石獅子有明顯不同的特點,就是石獅子雕像下面沒有高大的石頭臺座,這在漢唐古石獅遺物中可以明見。
石獅子何時走向民間,成為守衛大門的神獸,這種習俗大約形成於唐宋之後。據程張先生《元代石獅趣談》考證:唐朝京城的居民多居住於“坊”中,這是壹種由政府劃定的有圍墻、有坊門便於防火防盜的住宅區,其坊門多制成牌樓式,上面寫著坊的名字。在每根坊柱的柱腳上都夾放著壹對大石塊,以防風抗震。工匠們在大石塊上雕刻出獅子、麒麟、海獸等動物,既美觀又取其納福招瑞吉祥寓意,這是用石獅子等瑞獸來護衛大門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