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
此外,我們常常會認為國民黨因為戰略戰術的失誤而節節敗退,短時間內丟失了大片領土。(課本上就是這麽描述的)但真正了解近代史的都知道,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就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和平建設那麽多年,已然成為世界強國;而中國,直到1928年,張學良在東北繼承帥位後通電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時,國民政府才在形式上統壹中國。1930年,蔣介石在各軍閥派系反蔣的中原大戰中取勝,國內才有了總體上的和平發展時期。(這沒有將國***十年內戰算進去)總之,讓中國修養生息,厲兵秣馬的機會並沒有幾年。因此,抗戰爆發時,無論是武器裝備上,還是單兵素質上,日軍都遠遠超過中國軍隊,這不是在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而是不得不承認的事實。因此在日本大規模,立體化的進攻中,國民黨軍隊的敗退是必然的,這也是他們預計之中的。但他們不得不采取防禦戰,陣地戰的戰術,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阻止日軍的進攻步伐,打擊他們的囂張氣焰,彰顯中國軍民壹心堅決抗戰到底的決心。而且在國民軍付出慘痛的代價的同時,也消耗了日本的有生力量,因此在戰略上是成功的。如果是先期就采用運動戰,避免大規模的正面交鋒,那無異於將千裏沃野先拱手讓人,其結果可想而知,必然不比既有的戰術好。因此國民黨在抗戰初期不可能在正面戰場上像八路軍采用遊擊戰術、運動戰術對敵作戰。
總之,在戰略防禦階段,綜合中日力量對比,丟失大片領土是不可避免的事,而且在日本在占領中國大片領土後,由於兵力被分散,而無力發動大規模進攻,戰爭才有條件進入相持階段。這樣才能實現以實現時間換空間的戰略思想。全民族的持久抗戰才能得以實現。
在戰爭相持階段,日軍深陷中國人民戰爭的沼澤無法自拔,遂對國民黨政府采取了政治誘降和軍事重點打擊的方針,但國民黨政府主體並沒有因此轉為消極抗戰,而是在最艱難的國際國內環境下,堅守信念,領導堅持抗戰。在中國空軍損失殆盡,外援喪失,日軍取得制空權的情形下,中國的臨時首都重慶經常會遭到日軍的狂轟濫炸,日軍企圖以此方式瓦解中國人的抗戰意誌,達到迫降的目的。但以蔣介石為首的主戰派任然領導了全民族的抗日大業。
在政治交涉中,中日雖在香港談判,但國民黨代表在談判桌上為維護國家利益而據理力爭,不卑不亢就應該被人尊重。談判作為壹種外交手段,這動不動就被人指為賣國是魯莽的行為。假如“腐朽”的國民政府像法國的貝當政府壹樣真的投降了,可以說,中國就會亡國滅種。僅憑***產黨當時額力量在短時間內是挽救不了中國的。
在軍事對抗中,日本發動了三次長沙會戰,那個時候湖南成為了抗日的前線,成為舉國矚目的焦點。戰爭的進展牽動著全國人民的神經,因為日軍壹旦攻破長沙,越過湖南,重慶就成了日軍嘴邊的唾手可得的刀俎之肉,整個大西南就暴露在日軍的眼皮底下,抗戰的物質支撐和精神支柱就會轟然倒塌,即使國民政府決定再次遷都康定,可能敗局都無法挽回,此後果不堪設想,正因為薛嶽指揮有方、國軍奮勇抵抗,正因為湖南軍民壹、心同仇敵愾,日軍才沒能越過長沙,丟兵棄甲而歸。三次長沙會戰保住了大西南,也就是保住了中國最後的希望。
回顧五千年大中國史,偉大的中華民族先後三次經歷了全面的外族入侵,第壹次是蒙古滅亡南宋,第二次是滿清定鼎天下,這兩次反抗外族入侵都以失敗而告終,結果都是漢人慘遭任意的殺戮,身份被劃分為最低級,雖然說滿蒙最終被漢文明所同化,終歸於大中華,但純正的漢族文化也因此銷聲匿跡。只有這第三次全面反侵略戰爭即抗日戰爭取得了勝利,中華民族避免了被奴役的厄運,在這場戰爭中,國民黨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他們的歷史功績理應被後人銘記,被後代所敬仰。
轉眼間,歷史的長河又流淌了七十年了,國***之間的恩恩怨怨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化,從當年的對抗到後來的敵對再到現在的交流,兩岸和平統壹的夙願壹步步被推進。前段時間,朱立倫訪問大陸,習朱微笑握手的畫面被歷史定格,讓兩岸人民感受到“相逢壹笑泯恩仇”輕松,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近些年,兩岸對彼此的歷史也有了逐漸認可的態度,大陸的抗戰老兵也得到了應有的尊敬。但是對於有些根本問題,比如大學思想理論課中的近現代史不改變那種尖銳敵對的政治詞匯,祖國的統壹大業還會是困難重重。我相信,大陸和臺灣和平統壹的那天,也將會是兩岸對於中國那段屈辱與抗爭的近代史的認識也會壹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