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上饒集中營的主要景點

上饒集中營的主要景點

上饒集中營的中心景區以革命烈士紀念碑為中心,東側為烈士公墓,南側為子芳亭、施奇烈士塑像;北側為十五烈士被秘密殺害處,西南側是集中營茅家嶺監獄舊址及擺著各種刑具的審訊室。此外,景區還包括周田監獄 、李村監獄、七峰巖監獄等舊址。

烈士紀念館

為了緬懷在當年在上饒集中營犧牲的近200名革命烈士,上饒人民在當年上饒集中營舊址上修建了壹座白色雄偉的建築,這就是上饒集中營革命烈士紀念館。而這座紀念館的設計師賴少其就是當年從上饒集中營逃生的革命誌士之壹。1978年在茅家嶺設立的上饒集中營革命烈士紀念館於2003年重建,紀念館高在巍峨,其陳列全面展現了上饒集中營的革命誌士們的鬥爭史跡。每年要接待數十萬前來瞻仰者。

在上饒集中營革命烈士紀念館內,通過聲、光、圖、物等形式,生動地再現集中營革命烈士英勇鬥爭的光輝歲月。其中不乏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資料和烈士遺物。如今這裏已成為由國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青團中央和解放軍總政治部聯合命名的全國中小學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烈士紀念碑

上饒集中營革命烈士紀念碑始建於1956年,重建於1959年,位於茅家嶺雷公山中腰,座東朝西,高28.5米,呈正方形,其中碑座高7米,長寬各20米,正面刻有周恩來題寫的“革命烈士們永垂不朽”九個鎦金題詞,東面刻有劉少奇、朱德題詞;南面和北面分別刻有中***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委員會題文,碑底座刻有烈士紀念碑碑文。整座碑系花崗石分砌而成,呈銀灰色,氣勢雄偉,莊嚴壯觀 。紀念碑後的山頂上,還有半圓球拱頂式的革命烈士墓,裏面安放著上饒集中營犧牲的烈士的忠骨。反映茅家嶺暴亂和赤石暴動的二幅漢白玉浮雕,鑲嵌在烈士墓前的護坡石墻上。四周樹木傲然挺拔,整個陵園莊嚴肅穆。

茅家嶺監獄舊址

茅家嶺監獄舊址位於信州區茅家嶺村,原為上饒集中營禁閉室,是獄中之獄,故稱“黑地獄”。內置鐵絲籠、燒辣椒水用的大鐵鍋。舊址由四個懸山頂合圍組成。木結構,磚石墻,封閉式廟宇建築。

審訊室建築為木結構民房。

刑訊室,是對革命誌士刑訊逼供的地方。被俘革命同誌經過苦工勞役後,其中革命中堅分子送來此處受酷刑。內置老虎凳、烙鐵等刑具。舊址建築為茅草棚,面寬9米,進深3米。

上饒集中營的政訓是從精神上折磨人,軍訓則是從肉體上折磨人。集中營的刑罰名目繁多,甚為殘酷常用刑有“金”(針刺)、“木”(棍打)、“水”(灌辣椒水)、“火”(用燒紅的鐵板或鐵條燙身)、“土”(活埋)、“風”(冬天肅光衣服站在室外讓寒風吹)、“站”(鐵絲籠)、“吞”(吞食跳蚤虱子)、“紋”(用繩索綁勒項頸)、“毒”(飯菜裏放毒藥)。另外還有花樣翻新的操型:如“特別操”、“三點成壹線”、“兩腿半分彎”、“猴子抱樁”等等,不壹而足,慘無人道。在上饒集中營裏被敵特殺害和折磨致死的革命誌士達200余人。

本部舊址

上饒集中營的主要組成部分,是設在周田的“軍官隊”和“特訓班”。

“皖南事變”發生以後,國民黨當局無視***產黨的嚴正抗議和國內外輿論的強烈反對,公然顛倒是非,於 1月 17日發出通電誣蔑新四軍“圖謀不軌”,發動“叛變”,宣布撤銷新四軍番號。 1941年 2月 17日,國民政府軍委會正式頒發了密件《新四軍被俘官兵簡訓實施辦法》。企圖通過所謂管訓,向被俘新四軍人員灌輸反動思想毒素,采用高壓和懷柔兩種手段,妄圖被俘人員叛變革命,轉而為國民黨當局效命。這是建立上饒集中營的反動宗旨。管訓實施計劃具體由三戰區司令長官部撰寫實施。 1941年 3月,顧祝同正式在上饒市南郊的周田村設立集中營,親押被俘的新四軍將士以及愛國民主人士。

周田村是四面環山的偏僻村莊,國民黨憲兵特務用剌刀、槍托攆走了大部分農民,搶占民房、祠堂和廟宇,挑選其中好壹點的房屋經過修葺後作為自己的住地,差的改作牢房。 3月底,軍官隊進駐周田村,與此同時,原來關押在三戰區政治部專員室茅家嶺監獄的壹批“政治犯”也轉囚到周田,編為“特訓班”。於是,壹個以周田村為中心,橫跨現今區、縣兩地,包括李村、七峰巖、茅家嶺、石底等處監獄在內的集中營,就這樣建立起來了。

設在周田的“軍官隊”全稱是“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司令部訓練總隊軍官大隊”。下分五個中隊,每中隊設三個分隊,每分隊設三個班,囚有 650多名皖南事變中被俘的新四軍幹部。“特訓班”全稱是“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司令部特別訓練班”。下設壹個中隊,分三個區隊九個分隊,壹二區隊囚禁的是三戰區從東南各省搜捕的 80多名***產黨員和抗日愛國進步人士,其中有著名的革命文藝家、中***上海辦事處副主任馮雪峰等。第三區隊囚禁的則是從皖南轉押過來的在皖南事變中突圍後被搜捕的新四軍幹部。上饒集中營有壹個明顯不同於其它監獄和集中營的特點,那就是對外打著所謂軍政訓練機關的幌子,以“管訓”為名,行迫害之實。明明是完全推動自由的囚徒,卻被稱作“學員”,壹律著軍服,佩戴有“更新”字樣的符號和臂章。特務們對被囚者實施的是所謂“政治感化教育為主,軍事訓練為輔”方針。

上饒集中營周田舊址已恢復原貌,並向遊客開放。

七峰巖高幹禁閉室舊址

七峰巖禁閉室舊址在上饒縣黃市鄉七峰村。七峰巖是巖洞寺廟,因巖洞周圍有七個山峰而得名。陳運和詩稱“七峰巖 不光是中國革命的壹個逗號 記載過腥風血雨的‘皖南事變’ 七峰巖 不光是新四軍的硬骨、葉挺的頭顱 高昂於壹度烏雲翻滾的萬裏長天”。七峰巖背負鶴山,前眺信水,山林幽靜,古木參天。由於此處僻靜隱蔽,成了秘密關押新四軍將領的場所。機關報四軍被俘的軍官,首先押解到七峰巖甄別,再轉送給別地。憲兵在四周安崗設哨,戒備十分森嚴。

禁閉室設在七峰禪寺內。相說此寺為唐代凈空禪師所建,現建築為民國初年重修,禪寺由山門、正殿、左右廂層和天井、巖穴組成,沿中軸線展開。總體布局是東南西三面環抱巖穴,成封閉結構。

在這裏關押的有葉挺軍長。新四軍三支隊司令員張正坤、教導總隊副隊長馮達飛、軍政治部組織部長李子芳等析四軍高級軍官。

現舊址保存大、小禁閉室 4間。

李村葉挺囚室舊址

李村葉挺囚室舊址位於上饒縣皂頭鄉李村。原系國民黨第三戰區高幹招待所。是江南自然村落普通民居,單門獨院,紅石圍墻,穿鬥式梁架,懸山頂,褐色陶瓦。西南角空出壹露天小院。 1941年 1月,皖南事變中,新四軍軍長葉挺為保存革命力量,奉命下山與敵談判,旋即被扣押在安徽歙縣,後押送上饒集中營七峰巖,幾天後轉囚李村。葉挺囚室在北屋西側,門對小院。皖南事變中被俘新四軍高級幹部有些也被囚禁於此。葉挺將軍在此被關押 6個月,與敵人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他在墻上寫下:“富貴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氣壓邪氣,不變應萬變,坐牢三個月,勝讀十年書”等詩句。可惜這些光照千秋的詩句,被看守的憲兵塗抹,不復存在。

上饒專區革命烈士紀念碑

上饒專區革命烈士紀念碑位於信江南岸黃金山上,信江書院的東側。山上松柏常青,幽靜宜人。它由上饒專區革命烈士紀念碑、黃道墓和英雄墻組成。1952年為紀念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英勇犧牲的贛東北英雄兒女而建,曾被省委省政府列為全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方誌敏、黃道等領導贛東北人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創立贛東北、閩浙贛、閩浙皖贛蘇維埃革命根據地,組建了紅十軍,領導蘇區人民對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英勇的鬥爭。在這場鬥爭中,蘇區人民前赴後繼,堅持到全國解放,許多優秀兒女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建國後,黨和政府為了讓人民世世代代緬懷革命先烈,1952年,在信江書院亦樂堂址修建了“上饒專區革命烈士紀念碑。”碑身和基座全部為鋼筋水泥結構,高約25米,基平面49平方米。基座上刻有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

在碑的西北還建有挑檐式小亭,亭內安放黃道烈士墓。黃道(1900-1939),原名黃端章,江西橫峰人。1923年加入中國***產黨,是江西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進知識分子代表之壹,也是閩浙贛省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和領導人之壹。1939年5月,在鉛山河口被害。黃道同誌逝世後,初葬於福建崇安。1950年,忠骨移至上饒市,葬於他早年從事過農民運動的信江兩岸。1955年重修了烈士墓,墓為半球形水泥拱頂,正面刻有“黃道烈士之墓”的鎦金大字,顯得肅穆莊嚴。

1994年,原上饒市委、市政府在紀念碑西面的臺階墻上,又建英雄墻,雕刻英雄群像,它由大面積的紅石雕刻而成,氣勢磅礴,人物表情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