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鐵犁牛耕、耒耜耕作、刀耕火種、現代機械化耕作。
具體內容:
1、鐵犁牛耕春秋戰國時期產生,是我國古代農業的最主要生產方式,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井田制的解體。鐵犁牛耕是我國牛耕技術高度發展的時期。影響了我國古代農業兩千年。
2、商周時期的主要耕作方式為耒耜耕作,春秋時期出現了鐵制農具,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得到普及,與此同時,牛耕技術也逐漸發展起來。
3、原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為刀耕火種。刀耕火種是新石器時代殘留的農業經營方式。隨著生產工具由石刀、石鑿、石斧、木棒進化到鐵制刀、鋤、犁。
種植作物由單壹的稻谷演變為稻、玉米、豆、雜糧乃至甘蔗、油料經濟作物,耕作方式也隨之由刀耕火種、撂荒發展到輪耕、輪作復種和多熟農作制。
4、現代機械化耕作:機械化後,壹是農村的耕作用牲口的數量少了,二是有些機械化收割本身也會要求把稭稈打碎在田地裏。這樣等於是給土地加了壹層底肥,對與復耕是有好處的。所以叫作保護性耕作。
耕作主要有兩方面的作用:
1、改良土壤耕作層的物理狀況,調整其中的固、液、氣三相比例,改善耕層構造。對緊實的土壤耕層,耕作可增加土壤空隙,提高通透性,有利降水和灌溉水下滲,減少地面徑流,保墑蓄水,並能促進微生物的好氣分解,釋放速效養分。
對土粒松散的耕層,耕作可減少土壤空隙,增加微生物的厭氣分解,減緩有機物的消耗和速效養分的大量損失,以協調水、肥、氣、熱4個肥力因素,為作物生長提供良好的土壤環境。
2、據當地自然條件的特點和不同作物的栽培要求,使地面保持符合農業要求的狀態。如平作時地面要平整,壟作時地面要有整齊的土壟,風沙地區地面要有壹定的粗糙度以防風蝕,山坡地要有圍山大壟或水平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