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和版塊的區別?
1.板塊是板塊構造學說所提出來的概念。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巖石圈並非整體壹塊,而是分裂成許多塊,這些大塊巖石稱為板塊。板塊在不停的運動之中,並在不同性質的構造部位產生各種機理的巖漿活動、成礦作用、地震等等。正因為板塊運動與上述地質現象的對應性,板塊構造學說可用以解釋世界火山和地震帶的形成、礦產的分布和各地貌的形成等。
2.版塊(事物類):具有***性的事、物的集合
版塊(概念類):具有***性的名稱、或概念的集合
版塊(區域類):具有區域特征的連成壹片的區域
區別:1.二者偏旁部首不同
2.二者概念,類型不同
3.相比之下,板塊的範圍更大
版塊學說
944年,霍姆斯提出地幔對流-熱對流理論;地幔內的流體上升到大陸中央並向左右散開,大陸就從這裏向兩邊裂開,這就是大陸漂移的動力源。基於海洋地質工作的進展,赫斯在1961年提出大洋中脊是新地殼不斷生成的地方。
狄茨、瓦因、馬修斯等人1963年論證了洋底擴張的存在,即:地幔對流驅使超基性物質從大洋中脊裂縫中上升,產生新的洋殼,促使較老的地殼向外推移並進入海溝,俯沖到地幔中而消亡。1964年,柯克斯編制了3.4百萬年的磁場反向年代表。1965年,威爾遜提出了轉換斷層概念,將大陸漂移和洋底擴張結合成全球活動帶和剛性板塊的學說,並稱之為“地球的詩篇”。
板塊運動
板塊之間有三種相對運動方式:聚合、張裂與保守(錯動)三種方式,所以板塊之邊界可分為張裂型板塊邊界和聚合型板塊邊界和錯動型板塊邊界三種類型。聚合型板塊邊界是板塊相互擠壓的地區,在地貌上表現為海溝、火山島弧、褶皺山脈等。張裂型板塊邊界是板塊相互拉張的地區,在地貌上表現為裂谷、中洋脊等。錯動型板塊邊界(保守性板塊邊界)是兩個板塊互相摩擦的地區,轉換斷層發育,其運動方式類似地表的走向滑移斷層,面積無改變而稱之為保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