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開元寺的詞語
大雨行(開成三年宣州開元寺作)(杜牧·唐代) 原文--------------------- 東垠黑風駕海水,海底卷上天中央。
三吳六月忽淒慘, 晚後點滴來蒼茫。錚棧雷車軸轍壯,矯躩蛟龍爪尾長。
神鞭鬼馭載陰帝,來往噴灑何顛狂。四面崩騰玉京仗, 萬裏橫互羽林槍。
雲纏風束亂敲磕,黃帝未勝蚩尤強。 百川氣勢苦豪俊,坤關密鎖愁開張。
太和六年亦如此, 我時壯氣神洋洋。東樓聳首看不足,恨無羽翼高飛翔。
盡召邑中豪健者,闊展朱盤開酒場。奔觥槌鼓助聲勢, 眼底不顧纖腰娘。
今年闒茸鬢已白,奇遊壯觀唯深藏。 景物不盡人自老,誰知前事堪悲傷。
2.誰有泉州開元寺的導遊詞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們現在已經到了福建省內最大的寺廟——泉州開元寺。
開元寺占地面積78000 平方米。它規模宏大,構築壯觀,景色優美,曾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
開元寺初名“蓮花寺“,後改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建壹座開元寺,遂改現名。
人們常說“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實是冤枉了出家人。與世無爭的僧人隱身在高山峻嶺之上,本意是修心養性,卻常成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聞名遐邇。
而泉州開元寺就座落在平平無奇的鯉城區西街,與凡世的隔絕只靠山門前這堵象征性的屏障壹紫雲屏,這無形中縮短了塵世與佛門的距離。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襯,卻多了善男信女的親近,這就是泉州開元寺的獨特之處。
泉州開元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風景區,或許大家想知道,開元寺何以能夠聞名海內外呢?那就讓我們壹起慢慢領略、細細品味吧。 眼前這座別致的建築就是開元寺的山門,也叫天王殿。
它建於唐武則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前後已經過幾次火災燒毀與重建,現存建築是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建的。大家先請看這石柱:上下端略細,中部較粗,呈梭子狀,學名梭柱,據考證為唐朝的石柱風格,年代已十分久遠了。
石柱上還懸掛有壹木制對聯“此地方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這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壹法師所寫的。
它是泉州這個具有濃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風貌的真實寫照。分坐在天王殿兩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規制所配置的密跡金剛與梵王。
它們怒目挺胸,狀極威嚴,與壹般寺廟所雕塑的四大金剛有較大差別,有人謔稱它們為“哼哈二將”。 跨過山門就到了拜亭。
站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東西塔和寬敞明亮的東西兩廊對稱地排列在兩旁,而我們所在的位置就在開元寺的中軸線上。佛教傳入我國巳有壹千多年歷史,並在中國落地開花,與中國文化融為壹體。
開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國古建築的南面為尊和中軸線為主的特點。 拜亭前的這個大石庭,是個“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動。
每逢農歷二十六日,這裏人山人海,梵唄聲聲,壹派泉南佛國景象。石庭兩邊分列著八棵200至800歲的大榕樹,陰翳蔽日,盤根錯節,增添了開元寺靜寂、莊嚴的氣氛。
樹下排列著11座唐、宋、明時期不同形式的古經幢、小舍利塔,以及兩只贔屃。庭中還置立著壹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爐,蓋鈕雕蹲狻猊,爐身周雕幡龍、祥雲、蓮瓣、蔓草等紋飾,形制優美,雕工精妙。
焚帛爐稍後兩側,還有兩座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廂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薩錘太子舍身飼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時留下的痕跡。 在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就是眼前這座大雄寶殿。
因傳說建殿之時有紫雲蓋地,所以又叫紫雲大殿。大殿上方這塊巨匾寫有“桑蓮法界”四個魏碑風格的大亨,以應桑開白蓮之說。
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產絲綢。這片地原是大財主黃守恭的桑樹園,後來捐給匡護大師建寺。
關於這件事,有壹個很動人的傳說:壹天,黃守恭夢見有壹個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說等桑樹開白蓮花後就獻地結緣。幾天後,滿園桑樹果然都開出白蓮花,黃守恭深被無邊佛法所感動,果然把這片桑樹園捐獻出來。
其實,黃守恭本為樂善好施之人,桑開白蓮之說乃是人們敬慕佛祖,附會而成,但這壹神奇的傳說卻為泉州人民所津津樂道,世代相傳,因而開元寺也得了“桑蓮法界”的美稱。 大雄寶殿始建於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後經過唐、南宋、元、明幾次受災與重建,現存建築物是明代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遺物。
大殿通高20米,面寬九間,進深六間,面積達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遠,外觀雄渾,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壯觀的建築風格。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禦賜佛像毗盧遮那佛,漢譯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
其兩旁是五代王審邽修大殿時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閦佛,南方歡喜世界是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這五尊大佛金光閃爍,衣紋清晰,神容慈祥,法相莊嚴,雙手分別作說法、施與、接引、禪定等相,工藝精巧,令人嘆絕。
五方佛的脅侍有文殊、普賢、阿難、迦葉以及觀音、勢至、韋馱、關羽、梵王、帝釋等諸天菩薩、護法神將***10尊。在大殿後正中供奉著密宗六觀音的首座聖觀音以及善才、龍女和兩翼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
開元寺歷代住持皈宗不壹:有法相宗、律宗、凈土宗、密宗、禪宗等宗派,而大殿卻能保持這種罕見的規制,這既值得誇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大雄寶殿還有壹個“百柱殿”的雅稱。
全殿原計劃設立柱子壹百根,後來因為需要放置佛像和騰出給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長了珩梁,減少了立柱,成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右參政、按察使曾櫻與總兵鄭芝龍重修開元寺紫雲大殿時,將其中木柱全部換成石柱。
百柱殿的柱子形式豐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時期的海棠花式柱、圓柱、方柱。楞梭柱、蟠龍柱等。
尤其是殿後。
3.和開元寺有關的名言警句和古詩1、詩歌: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杜牧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閑今古同。
鳥去鳥來山色裏,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壹笛風。
惆悵無日見範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2、譯文:
六朝的繁華已成陳跡,放眼望去,只見草色連空,那天淡雲閑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發生什麽變化。敬亭山象壹面巨大的翠色屏風,展開在宣城的近旁,飛鳥來去出沒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兩岸,百姓臨河夾居,人歌人哭,摻合著水聲,隨著歲月壹起流逝。深秋時節的密雨,象給上千戶人家掛上了層層的雨簾;落日時分,夕陽掩映著的樓臺,在晚風中送出悠揚的笛聲。心頭浮動著對範蠡的懷念,無由相會,只見五湖方向,壹片參差煙樹而已。
3、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寫於開成三年(838),當時杜牧任宣州團練判官。這首詩是他遊開元寺,登水閣時的所見所聞及觸景所發而作的。
4、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4.描寫邢臺開元寺的作文今天是國慶節,雖然壹早下了蒙蒙細雨並沒有阻止我們去五虎山遊玩的行動.
因為五虎山座落在還沒有開發原始森林上,雖然外公家就住在山腳下,我們可從來沒有登到山頂過.聽說那裏曾經是革命根據地,今天只好請外公當“開路先鋒”.遠遠望去就可以看到四只老虎魁梧高大的身材,十分威武,來到山腳下倒不那麽覺得威武,我問外公:“為什麽只能看到四只虎呢?”外公說:“有壹只老虎叫回頭虎,它的朝向和四只不壹樣,所以我們這個方向看不見.”開始爬山了,還好天氣也很合作不再下雨了,我們幾個小孩奔跑在兩旁長著車前草和狗尾草的小路上,我們越跑越快,外公大聲音喊:“走錯了。”只好將錯就錯,讓我們遊覽壹下“腳桶石”的光彩,我還聽過關於腳桶石的故事:從前有位神仙十分喜歡登山,有壹次他登五虎山的半山腰時,發覺腳癢癢的,就看到路邊有塊有凹進去的巖石,但是沒水,於是,他就降些雨,才把腳放進去洗,從此以後,不管是怎樣的幹旱氣候這塊石頭上總是有水。
到了山腰回頭看看離山腳已經很遠了,如果我們如果再回頭就要浪費時間,於是外公給我們指了壹條草中小路。剛開始我們從壹個非常隱蔽的樹陰下穿過,路上荊棘叢生,前面走過的人碰到的樹枝,樹枝上的雨水就會再次向後面的人撒下來,外公還真有點像西遊記裏的孫悟空在前面開道,我的壹個表哥臉上被荊棘劃傷很多條,另外壹個哥哥本來腳上都留著打藍球傷現在更慘了,他們壹個接壹個接著手,我呢不聽話差點掉進萬丈深淵的深澗裏,接著我們穿過了這片長著各種各樣野草的小路。然後我們個個氣喘虛虛,雙腳發軟,終於看到壹個廢棄的小屋,因為我的褲子和鞋子被劃破了,只好光著腳回頭了。
5.邢臺開元寺門口題詞是什麽邢臺主要旅遊景點: 市區景點: 清風樓 開元寺 達活泉公園 郭守敬紀念館 森林公園 紫金公園 邢州廣場 新世紀廣場 邢臺學院 邢臺職業技術學院 塔林公園 火神廟 城隍廟 天寧寺 唐代陀羅尼經幢 順德府古城墻 七裏河 小黃河 牛尾河 邢侯墓 曹演莊商代遺跡 仲毅公園 豫讓橋(豫讓公園)臥牛城雕塑 市內景點: 邢臺紫金山 邢臺峽谷群 天河山 雲夢山 邢臺縣九龍峽 崆山白雲洞 天梯山 張果老山 黃巾軍寨(淩霄山) 觀音寨 白雲山 鼎梅山(奶奶頂) 小西天 棋盤山 馬鞍山 沙河市恒利莊園 北武當山 廣陽山 太行大渡槽 秦王湖 映雪湖 岐山湖 八壹湖 九龍溝 柏鄉漢牡丹園 鵲山祠 太子巖 英談古寨 內邱長壽百果莊園 前南峪國家森林公園 扁鵲廟 抗日軍政大學紀念館 邢窯遺址 天臺山 小天池 不老青山 寒山 杏仙嶼 普利寺塔 普彤塔 八路軍129師東進縱隊司令部 冀南烈士陵園 堯山 大陸澤遺跡 柏人城遺跡 梅花公園 梅花亭 宋璟碑 沙丘平臺 義和團紀念館 呂玉蘭紀念館 董振堂紀念館 武松公園 大運河風光 萬和宮。
6.有那些名人描寫過泉州開元寺東塔名“鎮國塔”,鹹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五層木塔。
前後經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師才易磚為石,後由法權法師,天錫法師繼造,前後經十年才完工。
東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內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 分。塔為框架式的結構。
正中的塔心柱直貫於各層,是全塔的支撐。各層塔心柱上的八個轉角處均架有石梁,搭連於 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頂柱的護鬥出華拱層層托出,縮小石梁跨度。
石梁與梁托如同斧鑿,榫眼接合,使塔心與塔壁的應力連結相依形成壹體,大大加強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巖,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計算精確,築工縝密。
穩固的基礎,配置著符合力學原理的堅實塔心,使這座重達壹萬多噸的建築物雖經歷 700多年風。正中的塔心柱直貫於各層,前後經毀壞與重修多次。
公元 1604年的八級地震、菩薩乘和佛乘,縮小石梁跨度,鹹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五層木塔、緣覺乘,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動和美觀。每層塔檐角各系銅鐸壹枚,檐角高翹,易木為磚,塔平面分回廊,分別刻有人天乘。
五代梁貞明三年(公元 917年)王審知由福州泛海運木來泉州建此塔。前後經過幾次毀壞與重修,其規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也無法動搖動它的根基,線條流暢,連結八個翹角與剎頂,而且造型精致,大大加強了塔身的牢固性,是全塔的支撐。
塔為框架式的結構。塔頂有八條大鐵鏈,榫眼接合,聲聞乘,使塔心與塔壁的應力連結相依形成壹體,初名“無量壽塔”,微風吹動之時:石塔之王,易木為磚,可稱得上,***計 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顯得輕盈,使塔身有淩空欲飛的態勢,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略低於東塔,配置著符合力學原理的堅實塔心。
石塔不但堅固無比,計算精確。北來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請賜名“仁壽塔”。
每壹層各設四個門和四個龕,築工縝密,後由法權法師,巧奪天工。石梁與梁托如同斧鑿。
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師才易磚為石。西塔通高44,搭連於 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紫氣飄搖。
穩固的基礎,鐸1聲叮咚,悅耳怡人,前後經十年才完工,天錫法師繼造。塔檐呈彎弧狀向外伸展。
這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所撰,先於東塔十年建成。唯男性有須觀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遊客與學者的廣泛興趣,顯得氣勢磅礴。
西塔名仁壽塔。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巖。
東塔通高48.24米。這樣既平均分散重力。
東塔已於 1997年人選全國四大名塔郵票東塔名“鎮國塔”,滿街都是聖人”,逐層互換。“此地古稱佛國.06米,頂柱的護鬥出華拱層層托出、塔內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 分,至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 1237年)由自證法師易磚為石。
刀工細膩。每壹層塔壁上還刻有十六幅浮雕,使這座重達壹萬多噸的建築物雖經歷 700多年風霜雨露而巍然不動。
各層塔心柱上的八個轉角處均架有石梁、外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