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模型
徽派建築的特點 1、在布局特征方面,徽州建築布局壹般順應自然山水形勢,包括建築的起承 轉合和層高的起伏。這使徽州建築群的秩序依附於自然山水的脈絡。而徽州建築 中天井的靈活性及單體形態的簡練性,使得建築與自然更加協調。 2、從形象特征來看,徽州建築除祠堂、牌坊和景觀建築外,民居等大多數建 築的形象,都通過國粉墻黛瓦的馬頭墻組合起來,而失去單體的個性。這使得徽州 建築形象上群體組合的韻律更突出。 3、就其精湛的磚、木、石雕工藝而言,從入口門罩和八字墻上的磚雕,到登 堂入室後,梁架隔扇欄桿上的木雕、彩繪,以及臺階、柱礎的石雕,無不精美絕倫。 大凡見過徽州建築中的三雕,再看中國其他地區民居的類似雕刻,總不免有粗疏 之感。 4、 徽州 “其風最為近古” 徽州文化的精神特征更多地體現儒家倫理的有序、 。 敦厚、沈穩、靜謐。如果說,蘇州建築園林特質如湯顯祖所概括的那種不拘法度 的“風流”,徽州建築則表現為壹種“理趣” 。 5、街巷景觀量豐富,幾乎達到“步移景異”的程度。街巷空間目標模糊,曲 折通幽,層次豐富。 6、徽派建築註重人本觀念,如:用於村民交往的公***亭閣、廊橋,增加了 私密性的影壁,以及小巷的門樓或拱門,無不體現對人的關懷之心。 四、徽派建築的文化意蘊 在徽州建築的物質文化中隱含著深層的精神文化。它們雖然是無形的,卻在 時刻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從而為建築物質文化的產生 與發展提供了感性的有利條件。 徽派建築作為中國古代社會後期成熟的壹大建築流派,集中反應了徽州的山 地特征、風水意願和地域美學傾向,房屋壹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軸線 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室,廳堂前方稱“天井”,代表徽州人壹種 特殊的精神寄托,亦有“四水歸堂”的吉祥寓意。作為壹個傳統建築流派,徽派建 築融古雅、簡潔、富麗為壹體,至今仍保持著獨有的文化特色和藝術風格。 徽派建築文化受到了古典生態觀中風水理論的深刻影響,外表具有宗教的神 秘色彩, 實質上體現了古代人們樸素的自然觀和生態觀, 是壹種天人合壹的觀念, 也體現了對自然的順從和適應。它們以最直接的方式與自然接觸,采用自然采光 和通風的形式,定居地靠近水源及物質材料的獲取場所,建造材料與營造方式都 是當地所能獲取的。 此外,儒家思想的宗法禮制文化、程朱理學的封建倫理、道家老莊哲學、 “賈 而好儒” 的徽商文化無壹不在這些精美的建築中體現出來。 它們既是物質的財富, 又是精神的寶藏;既是技術產物,又是藝術的創作,其精神內涵的作用遠遠超出 了建築本身的功能。 結語人類的壹切文化都是從造物開始的。壹座稱得上建築的房子,總是物化了壹 個時期的思想和技術,物化了壹個時期的文化,物化了人們的人生觀。建築是壹 種豐富的信息載體與文化形態,它是那個時代、那個民族、那個國家、那個地域 的社會觀念、經濟基礎的綜合。既有人們對材料、結構、加工工藝的理解,即自 然科學的信息凝聚,也有人們生活方式、社會結構的反饋,即社會科學信息的記 錄。這些都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 歷史悠久的徽派建築,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世界 人類文化遺產,其獨特的建築造型與豐富多彩的設計思想,不僅為我們後人建造 了壹個精彩的物質世界,也為我們創造了壹個豐富而充實的精神文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