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將至,“寒衣三不做,子孫無災禍”是哪三不做?有道理嗎?
在這個季節裏,柿子也算是難得的應季水果了。
在古代,儲存容易變質的水果是極難的,所以才有“壹騎紅塵妃子笑”的故事,這也從側面印證了新鮮水果的珍貴性。
正因為物質生活難以與現代人相比,古人對於糧食的稀缺才倍感珍惜,獲得豐收之後,也會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以示對大自然饋贈的感恩。
正是有了充足的糧食儲備,才能讓人們順利度過寒冬。
在古時候,農歷十月壹是進入寒冬後的第壹天,因此有授衣、祭祀、開爐等習俗,提醒人們註意寒冬要來了。
這壹天,婦女們要拿出棉衣,送給在遠方戍邊、服徭役的親人,在為親人送去寒衣的同時,逐漸發展為祖先、亡人也壹並送去過冬寒衣。
千年文化傳承,奠定了寒衣節的習俗基礎。
古語有雲:“寒衣三不做,子孫無災禍”。
意思是在寒衣節這壹天,有三件事情不要去做,準守忠告則能子子孫孫健康平安。
既然老祖宗這樣說,在當時那個生活環境中,定然是有壹定道理的。
我們先來仔細了解壹下具體是哪“三不做”?第壹件事情:不要忘了在寒衣節這壹天上墳祭祖。
老祖宗早就說過:“百善孝當先”,“孝道”不僅是壹種修養,更是每個人必須要去完成的使命。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在中秋節,中元節,寒衣節,春節,這四個特殊的時間節點裏,千萬不要忘了最重要的壹件事:祭祖。
這不僅是表達“孝道”的最直接方式,更是體現對先祖深切懷念之情的有力形式,與此同時,還能寄予我們內心深處的祈福,用真誠換取保佑,也算是尊老愛幼的壹種現實表達吧。
因為天氣轉冷,在另外壹個世界裏的先祖們,定然也會感覺到寒意,所以在寒衣節這壹天要燒紙錢、紙衣。
雖然只是心靈的壹種慰藉,但確實也是表達對先祖恩情感謝的具象呈現了。
第二件事情:祭祖流程結束後,不要馬上離開。
按照習俗,祭祖的人應該等到紙錢、紙衣完全燃燒後才能離開。
這裏面有兩層意思,壹是表達對先祖的充分尊重。
二是為了安全,因為此時漫山遍野都是枯黃的樹葉和雜草,壹旦火借風勢蔓延,將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山火,損失巨大。
第三件事情:不要在水塘邊駐足。
作為壹個祭祀的傳統節日,隨處可見叩拜的人,在這個屬“陰”的日子裏,水也是“陰”,正所謂陰陽兩相隔,在水塘邊駐足不僅不吉利,更有生命安全危險,是被忌諱的。
結語壹年壹度的寒衣節又到了,對於俗語“寒衣三不做,子孫無災禍”中提到的註意事項,大家都可以借鑒,特別是等火星全部熄滅這壹條,至今也是適用的。
特別是在農村,墳墓都是選在較為偏僻的地方,上墳是盡孝道的有效途徑,但自身的安全措施壹定要做好,即便水性再好,也不要在人跡罕至的水塘邊逗留,壹旦發生危險,呼救也是徒勞的。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