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花的其它相關
電影故事片《紅色娘子軍》的劇本作者梁信說,該劇主人公之壹的吳瓊花也是“雜取種種人合成的”。
吳瓊花是由哪些人“合成”的呢?梁信說:“我在生活中曾遇到許多苦大仇深的婦女,其中有三位給我極深刻的印象。壹位是丫頭出身,十幾次死而復生的戰士;壹位是傳奇式的女英雄;壹位是復仇心很強的童養媳。我對這壹類具有奴隸命運而反抗精神強烈的女同誌進行過深入細致的觀察研究,發現她們身上有著大致相同的倔強性格。經過多年揣摩,壹個具有鮮明倔強性格的人物吳瓊花就‘合成’出來了”。
吳瓊花這三個生活原型有壹個在紅色娘子軍連隊中,那就是“傳奇式的女英雄”馮增敏。
為了落實周總理關於“把娘子軍的事跡拍成電影”的指示,1957年,廣州軍區政治部將編寫劇本的任務交給了軍區創作員梁信。梁信來到娘子軍故鄉樂會縣征集娘子軍史料和創作素材,並在樂會縣體驗生活。時任樂會縣婦聯會副主任的馮增敏接待了他。馮增敏是娘子軍的連長,是娘子軍全部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人。馮增敏向他介紹了娘子軍的壹切,帶他走訪了數十位娘子軍老戰士,並實地察看了娘子軍當年誕生、戰鬥、宿營的地方。經過壹個月時間的交往,梁信對娘子軍跌宕起伏的歷史,對馮增敏的傳奇人生及其性格特征都達到“爛熟於心”的程度。此時,“吳瓊花”的藝術形象已經到“呼之欲出”的地步。
熟悉馮增敏經歷的人都知道,馮增敏與“吳瓊花”的人生軌跡多有重合之處:都是苦出身,常挨地主皮鞭抽打;都蹲過敵牢,並落下壹身傷痕;都是在黨代表的指引下投奔革命參加紅軍的;都從普通的紅軍戰士成長為娘子軍連的領導;吳瓊花活捉惡霸南霸天和馮增敏活捉地主惡霸盧茂修的經過十分相似。吳瓊花的許多“細節”,也是從馮增敏身上移植過去的。如馮增敏報名參加娘子軍時,紅軍團長王天駿問她為什麽參加紅軍。她把衣領壹拉,露出條條傷痕說:“不要問為什麽,就為這個!”這個細節,電影和芭蕾舞都采用了,而且使用了特寫手法。
除了馮增敏以外,在吳瓊花的形象中還可以找到許多娘子軍幹部和戰士的身影,如吳瓊花的名字就是從娘子軍第壹任連長龐瓊花名字衍化而成的。 《中國婦女報》文章:吳瓊花 撒嬌給誰看!
在媒體上看到壹篇文章,名為“紅色娘子軍拍成青春偶像劇”。該文稱,將要拍這個電視劇的導演說,“該劇的改編思路也與以往發生了很大變化,要向著偶像劇前進”。“這是壹部描寫‘女人與戰爭′的作品,但是女人再革命也是女人,像她們個性中的可愛,骨子裏的帥氣,絕不能只是表現在行軍禮時有多標準,而是要在她們的情感上下功夫。如果將來觀眾看了這部戲後感覺這些女人有些味道的話,我就滿足了”。
這位導演還說:“吳瓊花不是天生的復仇者,應該是‘天使的憤怒′而不是‘憤怒的天使′。吳瓊花首先在氣質上要可愛,要讓人壹看到她就有想幫助、保護的感覺”,等等。
如果媒體傳達的信息無誤,我想,這位導演的話綜合起來也就壹個核心意思,吳瓊花作為壹個女人,首先應是壹個可愛的“天使”,然後才可以有憤怒等情感。
我們知道,天使在宗教語言中特指上帝的使者,仙界之人自然是聖潔無瑕;而在世俗語言中則通常是戀愛中的男人稱贊女人時所說的夢話,大抵可理解為可愛之類。當然,夢話是當不得真。但是,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這位導演的心目中,作女人的第壹要義是可愛。如何才能可愛呢?或嬌柔,或楚楚可憐,讓人(男人)“產生想幫助、保護的感覺。”不難看出,導演這番話是站在以男性為中心的角度,來觀賞女性而產生的美學感覺。
作為藝術創作,導演自然有權利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塑造作品中的藝術形象。但是,萬不可隨便貼上吳瓊花的標簽。吳瓊花就是吳瓊花,她有她的身世,她有她的年代。也許,正像這位導演無法理解吳瓊花的憤怒壹樣,吳瓊花恐怕永遠也無法像這位導演所希望的那樣“可愛”而遭人憐惜。因為當時的她已經生存不保。不在憤怒中新生,則只能在沈默中死亡。
據說,導演認為,老電影新拍就要打破臉譜化。藝術創作需要創新,無可厚非。但誰又敢說天使就不是臉譜之壹種呢?事實上天使早就是“臉譜”了,要“楚楚可憐”、“要可愛”、“要壹看到她就有想幫助、保護的感覺”,如今充斥於影視劇中的這些女性形象的臉譜難道還不夠麽?說穿了,天使也只是時尚臉譜的另壹個版本而已。
女人可以是天使,但是女人不壹定非得都成為天使,只要是女人就應是天使的認識,其實是男性可憐的臆想。正是那些導演們對這個天使“臉譜”的濫用,壹些歷史劇才被改拍得面目全非。
歷史劇不尊重歷史,於歷史而言,是壹種失憶,是壹種褻瀆。戀舊的感覺,可能會讓人產生壹種落伍退化的味道;但對歷史的尊重,卻絕對是另壹種自尊與明智。歲月可以使情感的鮮活日益淡化,但歷史的面目,卻永遠在時光的隧道中保存地老天荒而不變的真實。對歷史,對吳瓊花們,我們也許需要某種更真實的闡釋,甚至是天使式的。但我想我們的導演們首先更應該懂得尊重,尊重歷史、尊重女人、尊重成為歷史的女人。對我們這個時代而言,大眾也許並非那麽真在乎天使,怕的卻是我們的導演在單方面臆想天使或是盲目地拿天使來媚俗。其實,真實才是壹種最有震撼力的解讀方式。
還就“紅色娘子軍”而言,當年吳瓊花扛槍做戰是為生存而戰,決不是為撒嬌給誰看。有娘子軍軍歌為證:向前進向前進,戰士的責任重,婦女冤仇深,古有花木蘭替父去從軍,今有娘子軍扛槍為人民。
來源:中國婦女報作者:袁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