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安全方面的

安全方面的

系統安全評價又稱危險評價、危險性評價、風險評價。評價的目的是為了進壹步搞好投資、保險,加強計劃、設計、建設、生產各階段的安全管理;便於對系統存在的危險進行充分地定性和定量分析;對工藝過程和生產裝置的危險做出綜合評價;針對存在的安全問題,根據當前的科學技術水平和經濟條件,提出有效的安全措施,以便消除危險或將危險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危險評價是壹項綜合性的工作,它具有以下特點:

(1)它必須對生產系統的各個環節,如生產、運輸、貯存等過程進行評價估量;

(2)要考慮原料、動力、設備、工藝等因素;

(3)不僅要考慮通常條件下工業生產的危險,還要考慮在自然災害發生的情況下,例如遭受地震、山崩、洪水、臺風等襲擊時誘發的危險;

(4)既要考慮危險對工廠的嚴重威脅,更要考慮危險對社會的破壞後果;

(5)它不是針對個別作業和個別場所,而是針對全套工藝裝備或整個工廠來進行的。

根據傷亡事故的統計指標可以評價系統的危險性。但是,這種評價屬於對過去的安全狀態的評價;傷亡事故的統計指標作為壹份歷史資料出現在人們面前。安全工作最關心的是在事故出現之前預測到發生傷亡事故的危險性。系統安全的優越性就在於能夠在系統設計階段根除或減少危害,使系統的危險性降到最小。如果在早期設計階段不能根除危害,則通過對系統的危險性評價使人們認識到系統的危險程度而先行采取改進措施使危險性最小。同樣,應用系統危險性評價方法可預測現有系統危險性或壹項新的生產作業任務的危險性。

危險評價,要根據不同的評價目的和要求,采取不同的評價辦法,它包括:

A 現狀評價

通過評價使人們了解危險源和危險程度,以便尋求對策,降低危險。它是以過去的狀態以及資料的統計、綜合分析為基礎所進行的評價。

B 預評價

它是在規劃和設計階段進行的評價。具體作法:在設計階段,預測事故的危險程度和研究控制或排除事故的可能性,以便在設計中得到解決;基建完成以後,可以按預定的目標控制事故,降低事故頻率,保證生產安全。做好預評價的關鍵之壹是充分掌握事故信息。

C 系統安全評價

對現有的工藝過程、設備、環境、人員素質和管理水平等情況,從歷史、現狀、直到未來,進行系統的安全評價,以便確定安全措施,做好安全生產。

D 局部安全評價

對特定環境、特殊設備、特殊要求做出評價。“可接受的危險”或稱社會允許危險是指沒有超過允許限度的危險。不同的人或同壹個人在不同的心理狀態下,其可接受危險的水平是不同的。

人類為了保證生產、生活活動順利地進行和自身不受傷害,必須努力控制危險源以消除和減少危險。然而,危險的存在是絕對的,人們為消除危險付出的代價越來越昂貴。於是人們需要進行危險性評價,用以判斷所承受的危險是否為可接受的危險,是否值得花費高昂的代價去消除或減少它們。

系統安全評價是對系統危險程度的客觀評價。它通過對系統中存在的危險源及其控制措施的評價客觀地描述系統的危險程度,從而指導人們先行采取措施降低系統的危險性。

羅韋曾為安全評價下了如下圖所示的定義。安全評價包括確認危險性和評價危險程度兩個方面的問題。前者在於辨識危險源,定量來自危險源的危險性;後者在於控制危險源,評價采取控制措施後仍然存在的危險源的危險性是否達到可接受危險的水平。

安全評價的理想形式

根據系統壽命的相應階段,系統安全評價區分為危險性預評價和現有系統危險性評價。

危險性預評價是在系統開發設計階段,即在系統建造之前進行的危險性評價。預評價主要是預測系統中的危險源及其導致的傷亡事故,防患於未然,把危險消滅在設計階段。

現有系統的危險性評價是在系統運轉階段進行的,目的在於了解現實危險,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依據。它有統計評價和預測評價兩種方法。統計評價是根據過去發生事故的統計資料宏觀地指導事故預防工作。預測評價與前述危險性預評價的方法相同,區別在於評價的對象是處於系統壽命期的現有階段的危險性。

根據是否將危險性指標進行量化處理,安全評價又分為定性危險性評價和定量危險性評價。

定性危險性評價常用的方法是與有關的標準、規範、安全檢查表對比,以判斷系統的危險程度;根據同類系統或類似系統以往的教訓指定危險性分類等級。

定量危險性評價是在危險性量化基礎上進行的評價。它能較為明確地描述系統的危險性。依量化處理方式不同,它又分為概率的危險性評價法和相對的危險性評價方法。

概率的危險性評價方法是以某種系統事故發生概率計算為基礎;相對的危險性評價法是根據評價者壹系列打分標準計算分數值進行評價。這種方法需要更多的經驗和判斷。生產作業條件危險性評1、安全系統工程

安全系統工程 運用系統論的觀點和方法 ,結合工程學原理及有關專業知識來研究生產安全管理和工程的新學科,是系統工程學的壹個分支。其研究內容主要有危險的識別、分析與事故預測;消除、控制導致事故的危險;分析構成安全系統各單元間的關系和相互影響,協調各單元之間的關系,取得系統安全的最佳設計等。目的是使生產條件安全化,使事故減少到可接受的水平。

安全系統工程的發展過程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1.軍事裝備零部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問題研究。始自20世紀50年代末期美國的軍事工業。後來發展到其他工業生產部門,使可靠性管理與質量管理相對分工。2.工業安全管理開始引起系統工程方法。如60年代初應用事故樹分析法(FTA)和故障類型影響分析法(FMEA)等。3.從60年代中期開始,引用了系統工程計劃的方法,對系統開發的各階段,如計劃編制、開發研究、制造標準、操作程序等進行安全評價。4.70年代以後是安全管理和工程廣泛使用系統工程方法,形成了安全系統工程學科。

安全系統工程不僅從生產現場的管理方法來預防事故,而且是從機器設備的設計、制造和研究操作方法階段就采取預防措施,並著眼於人——機系統運行的穩定性,保障系統的安全。

2、系統安全工程是20世紀60年代迅速發展起來的壹門新興工程學科,它是以系統工程的方法研究、解決生產過程中安全問題的工程技術。

系統安全工程用來識別、分析和消除系統潛在的危險,使系統的風險減少到可接受水平。它在保證工業生產和產品安全方面顯現了巨大地效果。

在國外,系統安全工程得到了廣泛地應用,成為工業生產中必須采用的安全技術。在國內,隨著我國加入WTO走向世界,系統安全工程受到極大地重視,從系統安全工程的教育、研究到工程實踐都得到長足的發展。新世紀作為從事安全技術或管理工作的安全工程師,必須具備系統安全工程的知識,掌握系統安全工程的分析方法。《系統安全工程》課程是安全工程專業的學科基礎,也就是其他工科專業的重要知識組成。價法屬於此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