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畫,書法畫鑒賞,不是真的,妳信嗎
“高仿字畫不是近幾年才出現的,而是具有源遠流長的仿真歷史。”廣東省收藏家協會副主席黎展華,從來不否認仿真字畫的存在價值。作為書畫鑒定界的泰鬥人物,黎展華的書畫辨真能力爐火純青,壹眼掃過即辨真假。但是對仿真字畫,他卻認為:“有需求就有市場,我非常贊同陳丹青的觀點。”
眾所周知,在現存的王羲之書法中,沒有壹件真跡。黎展華向記者解釋:“千年的紙,八百年的絹。繪於紙和絹上的字畫是有壹定的生命周期的,只有把它們仿制下來,那些經典的字畫藝術才能得以傳承。”唐朝的宮廷藝人遵禦旨仿制王羲之的書法絕品,或備於宮中或分賞高官,當時是作為美學鑒賞之用。但也就是當時的無心插柳,才把王羲之卓絕的書法風格流傳下來。
壹般而言,字畫的仿真有兩種形式,壹種是同代競仿,另外壹種是代代學仿。在同代競仿中,可能是壹個老師的幾個學生壹起臨摹老師的字畫,好的就流傳下來了。也可能是學生仿得逼真,然後由知名的老師簽署自己的名字,成為下壹代學習的範本,陸儼少、董其昌、吳昌碩等知名畫家,都有這樣的仿真字畫。而代代學仿,基本上也是擇優而仿。從這個角度上說,名人字畫的仿真過程本身就包括了壹個篩選過程。
所以,對於這樣的仿真現象,黎展華表示:“大家不必大驚小怪,應該尊重這種現象,不能壹刀切斷字畫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