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著春天,說說楊花柳絮
上大學前,壹直生活在標準的北方,遍植著楊樹和柳樹的北方,楊樹就是當年茅盾《白楊禮贊》裏的高大筆直、不蔓不枝、不屈不撓的,壹到夏天便會隨風嘩啦嘩啦歡唱的路邊白楊;柳樹則是賀知章筆下那每到春天便“碧玉妝成壹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然後被二月春風剪出片片細葉的河邊垂柳。這實在是像常識壹樣從來不必去懷疑的事實了。於是,每次讀到《詩經·小雅·采薇》中的“楊柳依依”時,我總會想,楊樹怎麽可以用“依依”二字來形容呢;到了柳永的《雨霖鈴》,遇到“楊柳岸,曉風殘月”,我會嘆,河邊的楊樹可以長的結實麽,關鍵也沒有韻味;再到了歐陽修的《蝶戀花》,見到“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幕簾無重數”壹句,我更是無法理解了,柳如煙,尚說的過去,但壹向粗枝大葉的楊樹為何要來湊這個熱鬧?
太多的不解終於在半年前讀納蘭詞時偶然註意到的壹個小小註釋裏得到了答案,它說,楊花即為柳絮,古代“楊柳”二字所指皆為柳。之後,查閱相關資料,原來,早在《爾雅》的《釋木》篇中就有如下記載:“檉,河柳;旄,澤柳;楊,蒲柳。” 而西漢學者毛亨在《毛詩詁訓傳》,亦曰:“楊柳,蒲柳也。”清代郝懿行在其所著的訓詁學專著《爾雅義疏》壹書中也說:“《詩》言‘楊柳依依’、‘有菀者柳’、‘東門之楊’,皆壹物耳。《爾雅》檉、旄、楊通謂之柳,蒲柳又謂之楊,是皆通名矣。”由此,我便知道了,《戰國策》裏那個“百步穿楊”的典故為什麽偏偏射的是柳,還有觀音菩薩手持的 “楊枝凈水瓶”為何要插柳枝。不過後人卻將“楊柳”的由來附會給了隋煬帝,京杭大運河兩岸遍植柳樹,隋煬帝便賜予其楊姓,當然這只是後人的傳說了。
不過在我明白了“楊柳”之同與異時,我又被另壹件事情誤導了,依舊是從納蘭詞裏得到的信息,在《山花子》這首詞中,他說“風絮飄殘已化萍,泥蓮剛倩藕絲縈”,明明都是水裏的事情,為何卻要從春日的飛絮說起,壹向讀書不求甚解的自己,這壹次卻留意到了註釋,於是,更驚訝的發現,楊花入水即為浮萍。真的如此嗎?然後想起了曾經讀到的東坡先生那首有名的《水龍吟·楊花》,他說“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壹池萍碎。”後來翻看,可愛的東坡先生還在詞後自註雲:“楊花落水為萍,驗之信然”。此外,在他的《再次韻曾仲錫荔支》中有詩句:“楊花著水萬浮萍”。依舊自註:“柳至易成,飛絮落水中,經宿即為浮萍”。此後,清代的李菼繼續說:“偶經墜地時還起,直到為萍恨始休。”李漁也嘆:“楊入水即為萍,是花中第壹怪事。”他還說:“花已謝而辭樹,其命絕矣,乃又變為壹物,其生方始,殆壹物而兩現其身者乎?”這實在是壹場美麗的誤會,楊柳與萍本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生命,只因為二者的都是身不由己的代名詞,壹個隨風而逝,壹個逐水而流,所以便被賦予成了同壹種生命,古代的大詩人大學者們未必真的不知,他們只是用自己的壹顆悲憫之心想為薄命的楊花柳絮延續壹下生命吧。我也寧願去相信。
楊花柳絮紛飛的時候,最直接的聯想或許是雪吧,就好像冬日時的飛雪會讓人想起春天的柳絮壹樣,南北朝時的才女謝道韞在回答雪何所似時,就說道“未若柳絮因風氣”,從此留下了“詠絮才”之美名,同樣的,韓愈在春天時就有說“楊柳榆莢無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飛”,不過這話裏多少就含有幾分譏諷了。說起來,雪花終究冰清玉潔了許多,落雪時的清冷會讓世間變得空寂而安靜,楊花柳絮的飛舞帶來的卻是熱鬧與躁動。不過在古人的吟詠中,柳絮還是很淒迷很有朦朧美的,賀鑄的《青玉案》壹詞中有說“若問閑情都幾許,壹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三重比擬,層層遞進,終於將壹點閑情彌漫到了整個天地,甚至連無形無際的時間都不再有可以逃離的機會。到了《紅樓夢》裏的柳絮詞,那就纏綿繾綣至極了,探春要說:“空掛纖纖縷,徒垂絡絡絲。也難綰系也難羈,壹任東西南北各分離”,寶玉要嘆“鶯愁蝶倦晚芳時,縱是明春再見——隔年期”,黛玉的壹首《唐多令》更是將柳絮漂泊無依的命運哀嘆的淋漓盡致,“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本為絳珠仙草的黛玉,對草木的零落有種天生的敏感,寫下的文字也便格外的纖細感人。
不見柳絮飄飛已經很久了,在那個海濱城市裏,楊柳是很少見的,那裏的春天是用壹樹壹樹的花開來丈量的,常常會見到花落如雨的飄逸,但極少看到飛絮如雪的肆意,清靜了許多,很好,不過偶爾也有懷念,盡管在幹燥的北方內陸,常常會帶來很多麻煩的飛絮並不是壹件多麽美妙的事情。但故鄉之所以為故鄉,即便是楊花柳絮,也會在心裏生根的。
後記 :細數起來,這已是八年前的文了,後來去的地方,離故鄉越來越遠,大西南的江邊,現在的歐洲,楊花柳絮從不是春天的標配,但每個春天,都會想起。想來,故鄉就是故鄉,那麽貧瘠的自然風貌,但不管何時,念起那裏的壹草壹木,卻都有深情。又,古今的楊、柳,以及楊花、柳絮所指已大不相同,當時那篇文下,就有人留言做了區分,原封不動摘錄壹下,以供大家參考:
備註:圖片搜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