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管理創新與智慧城市的關系?創新社會管理、社會建設為什麽需要建設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與社會管理創新”圓桌會議由孟慶國教授主持,圍繞創新2.0時代的城市形態、社會管理形態變革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信息通訊技術的融合和發展消融了信息和知識分享的壁壘,消融了創新的邊界,推動了創新2.0形態的形成,並進壹步推動各類社會組織及活動邊界的“消融”。信息時代知識社會下創新形態的轉變也推動了科技創新動力從”產學研“向”政產學研用“,再向”政用產學研“協同發展的轉變。創新形態由生產範式向服務範式轉變,也帶動了產業形態、政府管理形態、城市形態由生產範式向服務範式的轉變。如果說創新1.0是工業時代沿襲的面向生產、以生產者為中心、以技術為出發點的相對封閉的創新形態,創新2.0則是與信息時代、知識社會相適應的面向服務、以用戶為中心、以人為本的開放的創新形態。
當我們說創新1.0對應的是工業時代的傳統城市、數字城市,創新2.0對應的就是信息時代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設不僅需要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工具的應用,也需要微博、維基等社會工具的應用,更需要Living Lab等用戶參與的方法論及實踐來推動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智慧城市在社會建設與管理方面的實踐正是對創新2.0時代社會管理創新的生動詮釋。
孟慶國教授在“智慧城市與社會管理創新”圓桌會議中強調,創新2.0不僅推動了政府2.0、企業2.0等政府管理、產業運行的新形態,也在更深刻的改變著當今社會的方方面面,我們必須準確認識和把握這個機遇,而社會管理創新也正是要在社會管理領域實現從創新1.0向創新2.0模式的轉變。他對北京城管基於創新2.0的智慧城管探索進行了肯定,認為北京的智慧城管建設是壹個很好的社會管理創新案例,並指出智慧城市建設必須以人為本、以用戶為中心,通過開放創新、用戶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推動城市可持續創新。
楊冰之教授認為,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用戶在整個生產服務體系中的位置,智慧城市的建設要強化群眾滿意的目標、強化社會需求的導向,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四化融合中,要高度重視信息化和城鎮化的互動關系,並以此為切入準確定位智慧城市建設。
童雲海教授認為,北京城管基於創新2.0的公***服務模式和感知數據驅動的高峰勤務模式是對智慧城市管理的創新探索,他提出要通過數據驅動的社會需求挖掘使得政府服務更加貼近百姓需求,並強調社會管理創新就是要通過溝通互動、協同創新、市民參與,讓從政府自身出發的管理過程變為從服務對象、市民出發的服務設計和提供過程。
宋剛博士在討論中指出,智慧中的“智”是技術、“慧”是人,要註重“人機結合、人網結合、以人為主”,做到“集大成、成智慧”,註重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市民的參與,做到城市管理依靠人、為了人、服務人,北京城管正依托基於物聯網和創新2.0的智慧城管建設積極探索創新2.0時代的社會管理創新。
孟慶國教授在總結圓桌討論時強調,泛在不僅僅是指網絡、技術方面的泛在,更是指創新和服務的泛在,新壹代信息技術和創新2.0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兩大基因,缺壹不可。
參考資料:
/complexity/info1212.htm
http://unpan1.un.org/intradoc/groups/public/documents/unpan/unpan05004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