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望古鎮,為什麽讓人如此著迷?
“搏動的運河古鎮,流淌的吳越史詩” —— 平望 作為 歷史 人文濃郁的 “京杭古運河城鎮”, 地處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 的中心,雅稱 “中鱸” ,素有 “小楓橋” 之美譽。作為江南運河蘇州段中的壹個典型運河小鎮,平望的 歷史 、生活與人都保留有運河留下的深刻烙印,它們成為蘇州 江南水鄉 環境下另壹種具有代表性的生活風貌。
-01- 江河湖水孕育的古鎮
平望緣運河而生,取自 “天光水色,壹望皆平” 之意。
古鎮位於 蘇州,嘉興和湖州 之間,處於 錦繡江南 的 核心 位置。豐沛的水源自 天目山 而下,大部分投奔了 太湖。唐代 以前,通過 吳淞江、東江、婁江、 太湖之水通暢地排至海洋。其後三江相繼堰塞,上遊來水經湖東窪地彌漫盈溢。平望處在 地勢低窪 處, 諸水蓄積 ,造就了如今 湖泊密布 的地面景觀。
平望全境,近 40% 的面積是大大小小的水域, 鶯脰湖、草蕩、大龍蕩、長漾、莊西漾、雪落漾、長田漾、桃花漾…… 這些湖泊四散分布在全鎮,高空俯瞰,湖泊在陽光下金光閃爍,像極了壹面跌碎在地上的鏡子。
憑借 縱橫交錯的水網 ,平望在江南這片廣闊的富庶之地找到了自己的獨特位置。 市河、太浦河、頔塘河、京杭大運河 四條水路大動脈穿平望而過,並將全鎮大小湖蕩連成龐大的水網,讓平望的 交通樞紐 位置突顯。從平望出發, 北上蘇州、南至杭州、東去上海、西往湖州, 四通八達,平望的 興盛之源 也從溝通江南四方向更廣闊的腹地縱深。
-02- 運河植入的商業基因
進入現代,平望鎮新的 歷史 篇章,也是依著運河開始的。
平望 紡織業 憑借這最天然的地理優勢,在 蹣跚中起步 。不僅如此,大運河河畔的人們,血液裏似乎就帶著 商業基因。 平望人做紡織的那壹套商業邏輯,嚴絲合縫,總結出來的 生意經, 平望人說起來頭頭是道。
想把生意做大做強,要關照的不僅是長江和京杭大運河沿岸的市場行情,還要放眼全球, 做世界的生意。從巴西到巴黎,從越南到孟買, 瞬息萬變的全球紡織行情,浪潮般匯攏到平望。而紡織時代的平望,也壹如當年, “服業者重” , 生產與貿易 並舉, 主業與配套 並重,在危機中找尋機遇。 可以說,在今天運籌帷幄的 長三角壹體化 戰略中, 平望是先行者,更是最早的獲益者。
如今,平望的發展依然 與時代同頻***振 ,其便利的交通,不僅可以更加便捷地借助 上海 等地的 技術優勢 ,還成為很多 產業轉移 的首選之地,也由此開啟了 鄉鎮企業蓬勃發展 的新時代。
-03- 南來北往中的溫情
四通八達的水網是過去平望興盛繁榮的 關鍵因素。 運河上的來往船只載著南來北往的 商賈過客、米糧、絲綢, 也承載著平望作為水上交通要道的 小鎮驕傲。
在當地人的成長歲月裏,運河人家的生活是 清貧 的。但 逢年過節或農忙節氣, 家家戶戶都做 青團、糕餅、麥芽塌 餅等點心,互相贈送。青團的青,可能是勤勞的主婦在前壹年酷暑時節打下 絲瓜葉、南瓜葉 用 石灰蒸爛 所得。而 麥芽塌餅 ,壹定是家裏的孩子放學後 挑遍整條田埂, 才湊攏了足夠分量的 佛耳草… 。我們可以從過去的運河與現在的產業讀懂這座小鎮的 歷史 興衰,更能從 風土人情 的每壹個細節中感受運河給平望人遺留下的 精神氣質。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如果說運河是平望的來路,那運河也將是平望人精神的歸途。
文 孫躍勤
編輯 張瑜
原文取自《地道風物·蘇州》有增減、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