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我看唐朝的電視劇,從來都沒見過唐朝人穿唐裝?
告訴妳,和服模仿的是漢服。
唐裝原意指代唐代的漢服,壹種是傳統的襦,裙裝,這種風格壹般流行在初唐時期,基本上是沿襲了自東漢以來華夏婦女傳統的上衣下裳制。與現代的唐裝概念明顯不同。
絕大多數的國人都把這種源於“唐人街華人的中式著裝”的滿裝馬褂誤認為是“唐朝的服裝”。
在中國經濟處於上升時期的當前,“唐裝”的興盛似乎可以看做中華文明復興的壹種征兆。然而撇開它背後宏大的象征意義,“唐裝”本身其實是壹個頗模糊的概念,關於這個名詞的內涵?時裝界有多種表述,如“華服”、“中裝”等。很多人對“唐裝”的提法大惑不解:以中華之大,唐代以降,豈無裝可穿? 其實,真正唐代人穿的長袍大袖,甚至離人們更近的明代袍服(兩者其實是同壹事物),並非不太可能重回流行。“長袍大袖”只是現代的人們對“古裝”的模糊認識(從夏商周時期壹直到明末的傳統中國人的穿著主體款式是“交領右衽,隱扣系帶,褒襟廣袖,峨冠博帶”,其中,“褒襟廣袖,峨冠博帶”僅為禮服特征,而“交領右衽,隱扣系帶”的特征則為禮服、常服所***有),也就是說,真正的唐裝除了作為主體款式的禮服外,還有作為補充的“窄衣窄袖”的常服。 這些服裝自唐以來就有“漢服”或“漢裝”的正式稱謂(意為“漢民族的傳統服裝”或“漢族的民族服裝”),經歷將近四千年,壹直自成體系,壹脈相承,並深遠影響了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周邊國家,其中,日本的“和服”(漢服中的深衣款式),朝鮮(韓國)的“韓服”(漢服中的襦裙款式)便是漢服在這些國家的正常延續。真正的“唐裝”的“寬衣大袖”的禮服更適合於祭祀、成人禮等莊重場合,而其“窄衣窄袖”的常服則更適合於勞動耕作及日常場合。隨著自互聯網發起,以都市青年白領階層為骨幹的“漢服復興”運動的興起,真正的唐裝(漢服)在現代人們的視野中也並非“遙不可及”,源於外國人眼中的“唐人”而定義的“唐裝”壹詞,正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的置疑。
漢服,即華夏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此不能與“唐裝”、“和服”相混合。其由來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壹直到明代,連綿幾千年,華夏人民(漢族)壹直不改服飾的基本特征,這壹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自炎黃時代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代的規範制式,到了漢朝已全面完善並普及,漢人漢服由此得名。
中國又稱“華夏”,這壹名稱的由來就與漢服有關。《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比如五胡亂華之時,原先在中原地區的知識分子及各階層人民紛紛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種,而逐漸把江南開發成繁華富庶之地,這壹事件史稱“衣冠南渡”。 “漢服”壹詞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這裏的“漢”主要是指漢朝,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儀制度。所謂“漢人”的名字形成,直接與漢朝有關。正如胡人傳統服飾被叫做“胡服”,漢人傳統服飾被稱之為“漢服”。所以,後來"漢服"這個詞匯的基本內涵也固定下來,即漢族傳統服飾。在唐代樊綽的書中就明確的稱大唐的服飾為"漢服".到了宋元明時期,壹些異族執政者也明確地用“漢服”來指稱漢人服飾,如“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後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元代修《遼史》時,甚至專門為漢服開辟了壹個“漢服”條。
漢服影響
·中國北魏鮮卑族:改穿漢服 漢服
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鮮卑服裝,壹律改著漢服。495年1月13日(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了壹系列漢化政策,主要內容有: 禁止穿鮮卑服裝,壹律改著漢服; 禁止說鮮卑話,以漢語為唯壹通行語言; 凡遷到洛陽的鮮卑人,壹律以洛陽為籍貫,死後葬在洛陽,不準歸葬平城; 改鮮卑姓氏為漢姓。首先從皇室做起,把拓跋氏改為元氏,“其余所改,不可勝紀(記)”。還規定鮮卑族的八個大姓與漢人頭等貴族崔、盧、李、鄭四姓門第相當,鮮卑八個大姓以外的貴族也規定了品級。使鮮卑貴族也和漢族壹樣實行門閥制度; 禁止鮮卑族同姓通婚,鼓勵鮮卑族按門第與漢人結婚。孝文帝還率先做起,納漢族大姓的女子做後妃並為他的五個皇弟娶漢族大姓的女子作正妻,同時把公主們嫁給漢族大姓。盡管遭到壹部分鮮卑貴族的阻撓和反對,孝文帝的改革最終得以成功,極大的促進了民族融合。此後僅經過數十年時間,中原的鮮卑等各少數民族就基本上和漢族人民融為壹體了。 ·日本服裝:和服 和服,在日本稱為“著物”或者“吳服”,意為從中國的吳地(今江浙壹帶)傳來的服裝。在日本的奈良時代,也即中國的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當時他們還模仿唐制頒布了“衣服令”。初期和服為唐服翻版,之後的盛裝十二單的外套華服也被稱為“唐衣”(李氏朝鮮禮服長上衣也稱為唐衣,雖然兩者已經有了更多的民族特色)。和服雖由漢服發展而來,但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已經發展岀自己的民族特色。如男服的褲子,江戶時期之後女服腰帶逐漸增寬到比較大的尺度,腰帶鼓節移到後背並發展出種種樣式,也是區別和服與漢服的主要標誌。和服衣料上的紋飾等往往也具有鮮明的日本民族特色。 ·朝鮮服裝:朝服 唐代時期,新羅與唐朝交往甚密,服飾特點幾乎與唐朝無異,李氏朝鮮中期之後朝服吸收了明朝服裝式樣,特別是女服朝高腰襦裙發展,而官服、朝服、宮廷重要禮服亦壹直保留漢服制度,並隨漢服變化而變化,如唐朝時官員的烏紗襆頭的後系帶為下垂帶樣式,新羅官員襆頭同為此樣式,而明代之後改為展角樣式,李朝也改為短展角;如李朝王後大禮服壹直都為中國皇後翟衣樣式。而現代朝服和漢服的主要不同之處:漢服壹般是交領右衽,也有對襟的(V字領),而朝鮮服裝的交領不明顯,近似小v領;女服裙子束的特別高,而且下襬十分寬大、蓬松。 ·越南服裝:越服 越南古稱交趾(中國稱作「安南」),西元968年,丁部領(丁環)建立丁朝(大瞿越國),開始成為獨立的封建王朝,兩年後(970年)自稱皇帝。在服飾上,尤其是宮廷禮服,皇帝、大臣的朝服,幾乎就是中國漢族王朝宮廷禮服,皇帝、大臣朝服的翻版,試以越南末代皇帝保大所著之弁冠、兗服來看,與明朝宗藩服飾如出壹轍,不過比之明朝皇帝,其造型顯得小壹號而已。以漢族帝王的正式禮服——冕旒兗服為例,明代皇帝的冕旒是十二旒的,越南是六旒的。滿清占據中國之後的兩百多年間,與中國南疆山水相連的越南,仍然完好的保存著明式衣冠,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殖民者在越南存留下來的許多珍貴照片和大量的歷史資料可以明確的反映出這壹點,有壹個典型的例子就是,1898年駐雲南府(今昆明)的法國領事方蘇雅(AugusteFrancois,1857年8月20日—1935年7月4日)所著龍袍的照片,被許多人誤認為是古代皇帝的龍袍或者中國戲曲中的裝束,實際上,方蘇雅所著之服,乃是越南皇帝的朝服,從造型看,和明代宗藩、大臣的朝服壹般無二。
滿族人做的混賬事,我也不想多說了。
剃發易服——是愚昧、野蠻的統治者造成的文化災難,是中華文明史上的汙垢,也是漢族人的奇恥大辱,被奴役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