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怎麽辨別普洱茶得好壞?

怎麽辨別普洱茶得好壞?

四大要訣:清、純、正、氣 第壹要訣 清聞其味 不論普洱茶品的生熟、新舊、好壞、形狀、價錢,第壹先要聞茶,在陳化發酵數十年之久後,壹定會有陳年老味,但不應該有黴味產生(有黴味代表著陳放空 間受潮或過於潮濕不通風所致)。所謂陳而不黴,陳年的老味會在醒茶時撥開通風散去,而黴味是因茶質變壞,由內而外,受潮而發黴所散發出來的味道,如此受黴 變的茶在這麽改變或加味(添加菊花沖泡)都已失去真性美了,所以聞其味是很重要的,假若50年的茶聞起來又黴又不自然,那麽即使放到100年也沒用,因此 壹定要有壹個觀念,寧願買年輕的茶可以慢慢喝,也不要買老了又難喝的茶品。 第二要訣 純辨其色 茶品未沖泡前,先聞聞看是不是幹凈清味(沒有異味或臭曝味),然後就是泡泡看,當普洱茶品在正常環境下存放,就算放個30年或50年,甚至放到100年,茶的顏色(茶湯)絕對不會變黑或產生怪異味道。 當下很多的業者或消費者大都會有的錯覺就是,普洱茶放久了,沖泡之後的茶湯顏色壹定會變黑或轉墨色,其實真理只有壹個,那就是越陳越香,普洱陳放發酵後由 淡黃轉棗紅,越久茶氣越強越濃,略帶油旋光性,不會變成黑黑的。新制成的生茶品沖泡時,就如同臺灣茶壹樣新鮮富彈性,而湯色如金黃色,入口較苦微澀,就是 需要時間來等待其發酵氧化,利用空氣中的水份及空氣環流而產生發酵氧化效應,時間越久,刺激性就越低,茶質就越醇和(當然成本就相對增加,且在喝壹餅少壹 餅的情形下,越喝越順口,越喝越好喝,珍惜者皆擁茶自重,好茶是不會寂寞的。)市面上流通的好茶會很多嗎?再次苦口婆心的告知,普洱茶的好絕非偶然,也並 非年代或標價所能知曉的,切記,喝的好喝,喝的舒服,喝的沒壓力就是真的好! 第三要訣 正存其位 所謂正,乃不偏不倚謂之正。普洱茶壹經制作成品後,最重要的就是陳放空間與時間長短,在普洱茶的廣大消費族群裏,鮮少有人會去真正地關心了解茶的陳 化環境與氧化發酵的時間年代,本人對於喝茶要喝出健康、喝出優越,壹直推廣不遺余力,所以在此又再特別強調壹些老生常談的觀念問題,因為茶品陳化時間並非 3、5年即可醇和好喝,至少得花上20~30年,才會達到好喝的境界,若要達到真正幾近完美、無與倫比的境界至少也要50年以上(在幹凈通風空間)。若是 在地下室或不通風潮濕的處所,不論是生茶品、熟茶品、新的、老的、爺爺留下的,都無濟於事。所以聰明的消費者,請用智慧反問銷售業者妳心目中的疑問,如年 代怎麽看,如何判別茶的生熟,又怎麽分幹倉、濕倉,差別在哪裏,又怎麽選等問題,相信壹些不肖業者才能自律,普洱茶的永續才能得以健康的傳承下去,後代子 孫才能體會爺爺做、孫子喝或爺爺留、孫子賣的意義。 第四要訣 氣品其湯 茶氣的氣與生氣的氣字形壹樣,但意義卻完全不同。生氣的氣有形而難看,茶氣的氣無形而感覺舒服。因為這樣的形容比較能帶入領悟,不然茶氣對多數的茶 友品茗者來說,還是很含糊的概念。茶是很會吸收附近的味道的,這點應是眾所周知的現象,所以氣的重要之處就在於判斷茶的陳化環境與氧化時間的長短,茶氣也 就代表著茶本身經長年累月陳放之環境空間與時間所表現的好壞真偽了。 好茶配好壺,加上好朋友、好心情,壹杯陳年地道、質純的老普洱入口,那股心曠神怡的茶氣進入人體內部而運行於體內之中,促進毛孔發出微汗,並且暖胃舒適地 凝聚在骨骼中,有如壹股清流,全身筋骨肌膚漸漸爽化,持續入口,飄然且安適舒服的意境,真是我這來自鄉村、出自貧寒而書讀無幾所難以筆墨、言語形容的。總 而言之,好普洱茶是時間與空間兩者互相輝映的,時間越長,空間越好,茶自然越棒,您了解、意會到了嗎? 六不政策 第壹、不以錯誤年代為標竿 因為年代往往取決於價錢高低,所以謊報年代等情形十之八九,為了就是想多賣些錢,也順便讓客人可以表面放心,自我安慰自己品茗功力及采購實力。再次 表明,50年前的壞茶在存放50年後會好喝嗎?50年前的好茶萬壹於存放過程中受潮或遭到汙染,還有價值嗎?所以在此還是苦口婆心道上壹句話:「年代只能 參考,不能盡信。」 對普洱茶來說,年代越久越好(因為普洱越陳越香),但越久指的是要放在倉儲地點合適才好,避免喝到是在潮濕空間存放的「老」普洱,因為切記壹句話,老的普 洱茶要老了還有性(茶性),老了還有氣(茶氣),老了還有韻(茶韻),老了還有質(茶質),如果普洱茶有了性、氣、韻、質,那年輕壹點又何妨,就怕老了什 麽也沒有,只有苦、澀、難以下咽的臭黴味,所以說年代只能做為參考的條件之壹。 第二、不以偽造包裝為依據 據說坊間偽鈔至少有上億元在市面上流通,那麽茶的包裝是不是就不能完全當作依據呢?肯定是的!因為科學進步,印刷技術加上人為有意造假等情形,茶的生產工序及生產包裝依據要如何追根究底呢? 先聽價錢、年代與包裝三因素套套看是否合理,50年代的老茶有很多;紅印要多少有多少;批發更便宜;紅印壹餅幾百元或幾千元而已,量多另議?!年代、價錢、包裝沒有邏輯觀念與報價不合乎市場行情,試問聰明的您還會買嗎?況且賣的人素質參差不齊,又是打代跑或「走街」,想發普洱財又不懂普洱學的不肖業者, 包裝包裝,包了就「裝」,中國字義不錯,也是壹種有趣的意象! 第三、不以深淺湯色為借口 基本上,只要生茶品在幹凈、通風佳的陳放空間所發酵的茶品,就算放上50年或100年,茶的湯色依然不可能變黑或變深棗紅色,絕對是油光氣十足、色 金黃轉棗紅才對。有些茶商此時就會在沖泡上用些小技巧來彌補壹下,例如置茶量少壹點,出水時間快壹點,如此壹來即能多少「蓋」過去壹些。切記真理只有壹 點,就是越陳越香,越泡越好喝,茶的湯色是極富生命力之感,而不是聞之雜味久久不退,喝之喉頭不悅之怪現象,有道是,好茶壹杯入口心曠神怡,二杯入口人生 何求,您能體會到如此絕妙的境界嗎? 第四、不以添加味道為假象 談到這裏,當然就要特別強調味道,所謂味道,顧名思義就是用聞香的方式體會判斷,而感覺出來的香氣頻率即是所謂的味道。所以在毫無準則之下,公說有 樟香氣味,婆說有參香陳味,而業者「雜味十足」。其實生茶品唯壹的味道就是樟香味,陳年老味老韻。熟茶品就可能因人為發酵的輕重而有所謂的幾分熟幾分生的 爭議存在,分辨最好的方法就是渥堆發酵越少的茶品及在拼配蒸壓時間越短越佳(因為渥堆太久,茶性全軟化死性了,失去越陳越香的意義。)拼配蒸壓時間太久就 好像食物蒸過頭擔心不熟,又多蒸了壹下,試問,如此壹來茶品放再久還有意義嗎?所以生茶品在未經渥堆方式之下,陳放發酵的陳年味道直接散發出樟香味,就看 其散發出的味道強弱與否,聰明的消費者如何去體會並選擇自己的最愛了。 第五、不以黴味倉別為號召 倉別是決定普洱茶好壞最重要的壹環,所謂倉別就是指普洱茶經采收、制作成形後陳放的空間,謂之倉別,那麽有哪些區分呢?如上圖 貨比三家不吃虧,用同質比價、同價比質的理論定標準,相信普洱茶的世界及未來壹定美好無比,個中好壞冷暖是沒有僥幸的這是老愛聽愛編故事的業者及消費者所無法體會的。 第六、不以樹齡葉種為考慮 當下眾多的消費者大多以為大葉就是野生,不然就是喬木種,而眾多業者依然迷信大葉才有市場。仔細觀察葉子如果是大大、平平、薄薄的,壹定不可能是喬木種,更不可能是野生種(因為正統普洱茶地處中國雲南,位於雲貴高原,生長條件極為適合,歷經數千年之久)。 特別強調,傳統的普洱茶品是不用化學肥料,更不需要農藥的,那些新鮮大葉種,葉子大大、平平、薄薄的茶品就是在商業利益需求下種出來的,壹年四季皆 可采收,只要有土壤、水份、空氣、養分、陽光,自然生產的快,在農人細心照顧下,不像小時候印象中的農產品那麽的純,那麽的真,如土番石榴入口後那股番石 榴香微苦微澀,馬上轉甘轉甜。因為都是有機,沒有農藥及化學肥料。 人為栽種的灌木種普洱茶之所以會大大、平平、薄薄的是因為在有陽光、養份、水份照射下,經充足的光合作用,生長速度自然很快,就像「悶」豆芽菜壹樣 的意思,真正雲南野生普洱茶是沒有施放化學肥料及農藥的。在傣族人采收之後,經日光萎雕,制作後再陳放,等待其發酵,將新制成的生普洱茶品中的苦、澀與茶 堿經由不能密封原理,由空氣中的水份流動來催化(陳化發酵),時間越久,茶的刺激性越低,發酵也就越完整。正因如此,陳放成本、儲存倉別空間、管理技術等 問題是既得利益之經銷商所不願承受的,相形之下,造假、熟化、浮報年代等情形就層出不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