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古代皇帝叫什麽
韓國古代皇帝只能稱王,不能稱陛下,而且必須經過中原王朝的冊封。
公元918年,王建(高麗太祖)推翻弓裔,即位為王,定國號為“高麗”。933年,王建被後唐冊封為高麗國王,此後大部分高麗國王均受中原王朝(後唐、後晉、後周、北宋、遼朝、金朝、元朝、明朝)冊封(定宗、德宗、順宗、獻宗、高宗、昌王、恭讓王則沒有接受冊封的記錄)。
高麗國王雖接受中原王朝的冊封,卻長期采用類似中原王朝的皇室制度,頗有“外王內帝”的色彩。高麗國王自稱”朕“,國王的命令稱為“詔”、“制”、“聖旨”(高麗成宗時曾壹度改詔為教);國王的繼承人被稱為“太子”;
國王的母親被稱為“太後”,首都被稱為“皇城”、“皇都”,高麗國王被尊稱為“陛下”、“皇上”、“海東天子”等,配偶有時亦尊稱“皇後”,高麗光宗等君主還有被直接稱為“皇帝”的記錄,甚至太祖和光宗曾自建年號。
在儀制方面,高麗國王穿皇帝專用的柘黃袍,並築圜丘壇以祭祀昊天上帝。從顯陵出土的高麗太祖王建銅像來看,其頭戴二十四梁通天冠,用的是唐代皇帝之制。高麗王朝中期的1140年高麗仁宗定禘禮祭服為九旒七章,高麗毅宗時定冕服為九旒十二玉。
其官制也“竊仿中朝”。不過,高麗國王雖然私下僭用大量帝制,但始終不敢公開使用帝號。高麗仁宗時期的僧侶妙清屢次主張稱帝建元,均未被接受。
擴展資料:
高麗的隕落:
1352年,王祺在元朝的扶植下繼承高麗王位,是為高麗恭湣王。
1356年,高麗恭湣王利用元末農民起義爆發之機,鏟除國內以奇轍為首的親元派,廢征東行省理問所,攻陷了元朝的雙城總管府及合蘭府,這標誌著高麗擺脫了元朝的幹涉,重新成為自主的國家,僅在形式上保留同元朝的宗藩關系。
與此同時,恭湣王著手解決高麗的積弊,他設立“田民辨正都監”,欲整飭當時非常嚴重的土地兼並和奴婢掠奪的問題。可是接二連三的外敵入侵使恭湣王的改革受挫。1359年,紅巾軍開始入侵高麗,1361年攻陷開京,恭湣王南逃福州(今韓國安東)。
1362年收復開京,1363年恭湣王才還都開京。此時又傳來元朝將入侵高麗的消息,恭湣王嚴陣以待,在1364年打敗了元軍。1365年,恭湣王失去愛妻魯國公主寶塔失裏,將政治交給壹名還俗和尚辛旽。
辛旽重啟田民推整事業,雷厲風行地加以整飭,得罪了權門勢族的利益,他與恭湣王之間也漸行漸遠,1371年恭湣王殺辛旽,改革遂陷於停滯。此時明朝已經取代元朝統治中國,恭湣王在1369年棄元歸明,次年接受明朝冊封,使用洪武年號,高麗遂成為明朝的屬國。
百度百科—高麗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