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黃圃鎮有哪些景點

黃圃鎮有哪些景點

黃圃鎮地處中山市最北部,西北與佛山市順德區為鄰,東北與廣州市番禺區隔河相望,居“珠三角”西岸都市圈發展核心板塊,與廣州、深圳、佛山、江門、東莞、珠海、香港、澳門八大城市同在壹小時生活圈內。2010年,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

景點如下:

第壹節 現存古跡

1、海蝕遺址

黃圃的海蝕遺址,位於鰲山村石嶺片,魁樓崗(東坑大岡壹帶),占地2500畝。它不僅是廣東沿海迄今為止所發現規模最大的海蝕遺址(連綿長達300米),而且更是廣東為數不多的保存最完整的海蝕遺址,有著非常獨特的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據地質專家考證,此海蝕地形主要形成於晚期至新世紀之前海蝕時的古珠江口海灣中島嶼時期(距今約7000-2000年)。島嶼與海面接觸處由於長期的海浪侵蝕,形成多處海蝕洞。海退之後,石嶺由島嶼變成了今天的丘陵,海蝕洞變成為山腳壹帶連串的巖洞。石嶺裸露的山巖由紫紅色沙質巖層構成,形成於距今壹億多年的白堊巖灰層。由於長期的風化,巖層產生裂隙和剝落,形成了玉泉洞、穿狗徑、鼻管石、蠄蟝(蟾蜍)石、滴水巖等形態各異的山體奇觀。目前該海蝕遺址出露的海蝕地形從玉泉洞開始向北延伸兩百多米,呈現出海蝕洞、海蝕崖、海蝕平臺等獨特的海蝕地貌。它是繼廣州七星崗古海蝕崖之後,廣東境內第二個作過水準測量的古海蝕崖,對研究新世紀、乃至更新世紀海蝕時是否存在高海面這壹世界級地理學難題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黃圃鎮這獨特的海蝕遺址正在大規模地保護開發,建設壹座廣東最大的海蝕遺址公園。黃圃人胡振光(飄色藝人胡柏泉之子)有七律詩壹首。詠海蝕遺址公園建設:渾濁初開歷萬年,乾坤不老鬥星遷。移山倒海驚龍殿,喚雨蕩虎淵。滴水巉巖雕瘦石,穿雲天狗走靈蜓。魁崗枕暖留仙客,日月晨昏濯玉泉。

2、鰲山古跡群

在今黃圃鎮鰲山村南約坊和北約坊壹帶,有多處古跡。其中,有三十六級古石徑道、宋代古碼頭遺址、古祠堂群、古青磚屋群、北極古殿、社學廟及北約觀音大廟等。

三十六級古石徑道位於鰲山村南陽裏門口往西途經社學廟、北極殿(北帝廟),沿飯蓋崗拾級而上至山腰,順坡而西下,與靈會後街連接而通往黃圃。全長390米,寬1.1米。是壹條始於宋代的數百年的古石徑道。

3、百齡流芳牌坊

位於黃圃鎮北頭坊(今鎮壹村北頭正街),建於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為四柱三間通天式石碑,高5米,坊額正面是石雕陽刻楷書字體“百齡流芳”,上方嵌有“聖旨”二字。石雕背面則鐫上“升平人瑞”,上方刻有“恩榮”字樣,正背兩面字體對稱,圖案統壹,氣宇軒昂。

牌坊為該村百歲老人文林朗何羽祥(享年102歲)受清代皇帝所賜,現乃屹立於其玄曾後裔何祥吉之居家門前。

何祥吉現任中山市政協委員、黃圃鎮燒臘商會常務副會長,得福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鎮壹村熱心慈善事業的知名人士。

4、夫妻古樹

黃圃鎮鎮壹村北頭崗西邊山坡(今鎮壹村北頭正街六巷尾)有壹株生長500多年樹齡的古樟樹。該古樟樹在地面處分生長成兩株兩人多方能合抱的樹幹,可能是早期主幹斷折而長出的兩個側枝。2003年經中山市林業局專家鑒定,認為該樹是中山市目前已知樹齡最長的古樟樹。保護發證編號為第14號,當時測量樹高18米。樹冠21米,中間並寄生了壹株小榕樹。2006年黃圃鎮政府進壹步對樹保護,刻意把寄生的榕樹剔除,確保古樟樹茁壯生長。

5、舊城區“社頭公”

黃圃鎮北頭坊(今鎮壹村)自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間,村民為保出入平安、常年順景,在村頭村尾和路途相隔200米左右便建壹社頭公,而社頭公壹種是建在河湧邊作喪事請水(俗稱買水給死者洗身用),稱作買水埗頭。壹般屬社頭公內之地的村民方在其社內請水。如現在的“北潮社”(三隊),還刻有“北振文壇運,潮探水部源”。“逢源社”(壹隊)“逢旺安居歌盛世,源豐樂業慶升平”。“拱北社”(二隊)對聯為“源運趨地脈,利物表神功”。還有(四隊)“匯源社”***四個。另壹種是根據村內的路、街走向而建,屬“護衛式”,如:安寧社、復興社(四隊)、豐隆社(三隊)、鎮安社(六隊)、平安社(五隊)。各社頭公的規律大部份為“坐南向北”而立,而且“無瓦遮頭”。據78歲老人李作平講述,為因“社頭公”太偏保當地人間,受到天上玉皇大帝之懲罰,所以不得有瓦遮頭,還受北風吹襲。而社頭公卻竭盡所能、不管雨淋日曬,北風襲身,盡忠職守,護衛壹方,以保平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深受各村民愛戴和崇拜,後人在初二、十六定為土地社公誕,相傳至今。除此之外,“社頭公”還遍布黃圃舊城區。

6、天主教堂

黃圃天主教原屬澳門教區,解放後屬江門教區管轄。教徒主要是清末民初到黃圃行醫的受西方教育較深的人士及其家屬,以及原黃圃大滘村壹隊的部分人家。黃圃天主教會始於清朝末期,當時有2名法籍傳教士,教徒20余人。日寇入侵黃圃後傳教士出走教務中斷。1945年日本投降後,肇慶人李磐石因畢業於澳門而受派到黃圃傳教,使黃圃天主教會得以重開。當時無固定教堂,輾轉於北頭坊農家壹帶活動為主。解放後始定居於三社坊上街(原鎮中學後面)的壹間政府土改沒收的公房改建而成。“文革”開始又因橫掃封資修牛鬼蛇神而中斷。1977年“文革”結束後得以恢復,設教堂於南邊街。以後教會信徒不斷擴大,1993年新建壹座占地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的天主教堂於南坑社市場側。每逢星期天或天主教會重大節日,教徒們都前來禮拜和聆聽教經,教徒遇重大事情如結婚等也到教堂舉行儀式。黃圃天主教會現有教徒約130人。

7、革命烈士陵園

烈士紀念碑座落於群蜞崗,建於1949年,原是解放戰爭時期的烈士墓。1963年擴建為陵墓,占地面積121平方米。1969年重建,陵墓呈圓形,直徑27.5米,為烈士骨塔龕,裝有抗日戰爭和國內革命戰爭年代及建國後犧牲的烈士遺骸。墓前碑高10米,刻有“革命烈士紀念碑”七個大字,碑座鐫有48位烈士事跡誌銘。在80年代,政府再斥資數十萬元,擴建烈士陵園,在烈士碑的西南面和後面分別建起了小亭,在登山的路上用混凝土鋪設了梯級,在路中央築起了壹個莊嚴肅穆的混凝土結構的牌樓。現在,烈士陵園已成為壹座公園,是黃圃人民憑吊烈士和休憩的去處。

第二節 殘存古跡

1、鰲山書院

位於黃圃鎮鰲山山麓下的塘邊街松排路尾。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縣彭科倡建,為香山縣最早的書院之壹。鰲山書院的建設頗具規模,入門處為天井,天井後是二層高的樓閣,稱為講堂。樓閣外復為廣闊的天階,兩旁蓋有書房,***有八座。書院後座為文昌殿,供奉著文昌公。鰲山書院建成後,為封建科舉培育人才,如嘉慶年間的文林郎王麟五;同治年間的郎中關獻璐、武舉何在芳;光緒年間的進士何文耀、舉人孔廣霖等,皆出於此書院。清朝末年,廢科舉,興學堂,鰲山書院曾開辦過女子學校。民國期間,也曾在此開設過初級小學、高級小學。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這裏為惠正小學的校址。新中國成立後,鰲山書院成為黃圃區政府所在地。後由於不斷改建,原來鰲山書院的面貌已大為改變。

2、留春圃

原位於三社坊的私家園林。建造人為劉東序。劉東序為大黃圃三社人,是位文人,但未能考取功名,為人有骨氣,擅長賦詩,特別仰慕屈原,後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屈東序”。鹹豐四年(公元1854年),廣東天地會起義,屈東序從家鄉避難來到順德縣大良,遊覽了清暉園,產生了壹個想法,就是在自己的家鄉,也建造壹座類似清暉園的園林私邸,以作隱居。回到大黃圃後,他便在居處三社坊開始策劃經營,到了光緒年間,園林始具規模,取名“留春圃”。後經曾孫劉兆文不斷擴建,更具規模。以亭臺樓榭為重點維修、擴建對象,內部裝飾更是精心布置,書畫、詩詞,遍布各個亭臺樓榭、大屋等處,給人壹種書畫世家、長盛久遠之印象,是很多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其臨河正門兩側聯:壹橋壹溪時行時止;半耕半讀恒產恒心。門上橫額書“留春圃”三字,是黃圃第壹之名勝遊覽之地。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留春圃的景物猶存。留春圃的前門正對著壹條小河,河對岸有幾株四五人合抱的大榕樹,其中壹枝枝丫伸過河岸,罩於大門之上。大門口左右兩側有兩株10米多高的桄榔樹(假檳榔),從遠處即可望見。園內,樓亭臺榭分布有致,花草木石點綴其間,菜地蕉林,鴨寮魚堰,充滿田園野趣,園後門處,是兩口大魚塘。現輯錄留春圃園內幾組詩聯以供欣賞:綠窗聯——靜對青山尋逸趣,閑臨秋水抱中和,橫批:竹笑花嬉。橫門聯——浦澗泉聲晴若雨,板橋松影夏如秋,橫批:中通外直。中座壁聯——閑中日長靜裏天大,桐間露落柳下風來。閘門聯——聽鳥觀魚詩書余逸,耕煙解月桑麻鋪棻。閘門聯——五六月中無暑氣,二三更裏有書聲。碑亭聯——竹笑花嬉人樂,禽鳴蝶舞風和。大廳西門聯——耕讀於斯傳五代,鈞遊到處洽三春。聽泉橋聯——古木參天雲燦麗,閑花映地日光華。由此可想見當年屈東序時在園中,是效仿歸園田居的陶令淵明的情景。屈東序的後人恩、祥、生數輩,都住在該園中,也是壹個書香之族。七八十年代,由於子孫分家建房需要,園中景物逐漸消失。

3、逸圃

三社下街逸圃始建於清鹹豐年間,距今已有150多年,為劉氏另壹宗支十三世祖(綽號大頭回)所建。逸圃是舊時黃圃鎮內僅次於留香圃的壹處私家園林住宅。早前建有壹座大屋,兩層木樓,大屋內二樓後面壹間大樓,前面是窗樓,兩邊有走廊,大屋後面右邊建有門廊,設有門口出入(稱後門),左有壹間大睡房,中間有壹個小花園,種有花草樹木,有壹假石山。整間大屋總面積約有400多平方。到1945年間,其子劉告訓再買入“行山祖”的地塊,約近400平方,在舊大屋左邊新建了壹座兩層樓房,新舊屋之間有壹條大通道,通道入大花園處建有壹道圓拱門。新屋約有130平方,後花園約有250多平方。花園中間建有壹座八角亭,四周種滿花草樹木,鳥語花香,十分陰涼,是宜居之地。

出“逸圃”門口,橫過石街路便是河邊,建有壹處方石徹成、約6平方米的下水埗頭。埗頭平臺臨河而立,漲潮時常高出水面幾十公分,很適宜遊泳時作跳水臺,村民習慣稱此為“大頭回埗頭”,而且此處河面較寬,岸邊有四株南洋大楹樹,春夏之交,綠葉紅花,漲潮流水,吸引無數來此遊泳消暑之人。

4、古街道閘門

鰲山村原有九個古老閘門,分布石嶺有7個,崗東有2個,以崗東“北約通津”最大。它們分別建於清代同治、光緒年間。

壹、石嶺的古老閘門

1、石嶺上街承恩社頭旁邊建有“天半朱霞”閘門,用雙隅青磚徹到頂頭墻高5米。無瓦蓋頂,中間橫放的白麻石陰刻“天半朱霞”四個大字楷書,字高20厘米,匾長2.38米,高0.36米,厚0.13米,人們稱為生閘門,入村必經之路。據風水先生說:人到村閘門擡頭壹望“天半朱霞”門匾,便知道該村大部份(75%以上)姓劉氏的。讀者可知其中的喻意嗎?

2、石嶺下街北面在興隆社頭旁邊建有“別有天魁樓”閘門,雙隅青磚到頂,墻身高5米,亦無蓋瓦頂。中間橫放著壹塊白麻石,用陰刻楷書“別有天魁樓”五個大字,字高20厘米,石長2.4米,高0.36米,厚0.13米,當地人稱為死閘門,凡是喪事必須在此門通行。

3、石嶺中街北側處建有壹個“石嶺”閘門,用雙隅青磚徹成,閘門高5米,無瓦蓋頂,中間擺放壹塊長2.33米高0.35米厚0.13米的白麻石,上面陰刻著“石嶺”二字,代表此是中心地方,經過百年的風雨所致,二字已模糊不清。此石現存放在石嶺承恩社頭旁側。1997年冬重鑿“石嶺閘門”四個字在橫邊上。

4、原石嶺下街中段(衛生站旁側)曾建有“天臺古道”閘門,是通往仙廟必由之路,用雙隅青磚徹成,閘門高5米占地10平方米,中間橫放白麻石陰雕“天臺古道”楷書四木大字,石長2.30米高0.35米厚0.13米,字高20厘米。

5、石嶺下街南,在南安社頭旁側建有“清平裏”閘門,雙隅青磚徹成,墻高5米,中間夾放壹塊白麻石,陰刻著“清平裏”三個楷書字,石長2.38米高0.35米厚0.13米,字高20厘米,閘門東面連接社頭,西面圍起壹座雙隅青磚(25厘米寬白灰路)圍墻,墻高4米把承恩社、石嶺社、興隆社連貫起來,每隔適當距離留有三到四個壹尺見方的窗口,用作防禦盜賊入村或與外村宗族械鬥時,托盛槍枝的平臺。圍墻有數百米長。

此外,在劉氏大宗祠堂南面和現泰和臘味廠腳下路旁各有壹座用糯米飯、蠔殼、鹽、泥土混合拌勻椿實的古老泥圍墻閘門。墻身高4米寬0.4米。

二、崗東建有兩個古閘門,壹個在南約,名叫“南陽裏”壹個在北約,名叫“北約通津”。

1、“南陽裏”閘門位於南約儲南潘公祠後面,占地10平方米,用雙隅青磚徹成,閘門高5米,蓋金字頂有瓦覆蓋,中間夾放白麻石壹塊,長2.33米、高0.35米、厚0.13米,上面陰刻著“南陽裏”楷書三個字,字高20厘米,人們稱它生閘門,嫁娶坐花轎必由這閘門進入。亦是由黃圃入崗東必經之路。

2、“北約通津”閘門位於興東下街22號蘇添宗屋旁(見證)是鰲山村古代最大的壹個閘門,建築占地40多平方米(23塊瓦坑木樓)二層高,高度2丈2尺。上層樓滿閣樓板,樓西面放古代消防水喉管和水喉銅筆等,樓東面是“打更公”歇息地方;下擺放壹把木梯。全閘門都用三隅青磚瓦頂砌成,檐下標畫各色彩畫。下層的地面全部用白麻石鋪貼,閘門高度5米,中門上方橫放“北約通津”四個石刻大字,建於清光緒壬辰年(1892年)歲末,白麻石長2.46米,寬0.6米,高0.1米,陰刻楷書而成。每個大字高、寬均為34厘米,閘門有7個柱墩孔,與地面麻石柱墩孔對稱便於外賊入侵時套上杉柱,外人不能進入。閘門西面安放古代救火水櫃壹個寫“崗東北約坊水櫃”。櫃槓兩枝。閘門東面是男人沖涼埗頭,7米長雙隅墻青磚徹成,墻身高2.5米。閘門西面銜接用糯米飯、蠔殼、食鹽、泥土椿實堅固的圍墻,泥墻高3米,寬0.4米,長80多米,由三步塘邊至崗邊山腳。中間有兩到三個壹尺長、寬的窗孔,用以作為防外盜賊如入村或與外村宗族械鬥時駕槍的平臺。坊中人稱此閘門為“死閘門”。

上述閘門,大多不存,唯壹剩下壹塊“北約通津”牌坊,現存於觀仙路入鰲山村北約坊路口,成為黃圃閘門的唯壹見證。

5、拎雞橋

黃圃有壹座橋名叫“拎雞橋”,橫跨黃圃湧,位於黃圃湧南邊街中部舊竹織社旁邊,此地舊稱“中度”。原來對甫街的人到南邊街靠搭渡艇過河,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建成壹木橋,稱之為“拎雞橋”。“拎雞”是地方語言,指其活動支點可扭轉的意思。

拎雞橋總長約30米,南北向,貫穿南邊街和對甫街,每邊有約12米固定引橋,引橋橋面1.5米寬,用紅杉木條鋪成。中間橋孔可拎轉的橋板約6—7米長,1.2米寬,由三條40厘米寬,9厘米厚的杉木板拼成,橋墩用16條12厘米粗的坤甸木插入湧底,支撐引橋和橋墩。在靠南岸橋板下2米左右安裝壹個大轉盤,采用幾個圓鐵球作滾動盤,轉盤扣住中間橋板的四分之壹位置,末端吊上三百余斤重的大麻石,轉盤旁有壹個平臺,用來站立推動橋板的人,橋板不轉動時搭至北面橋墩上。中孔橋板轉動時只可向北面方向(即下水方向轉)。

當高大的船只(當時主要是運載稻谷的木船)通過時,站立在船頭的人用竹蒿即可把可拎轉的橋板推(拉)到西面,當船只通過後,船尾的人又用竹蒿把橋板反推轉東面,使橋面復原而讓行人過橋行走。

“拎雞橋”由於無專人管理,且構造粗糙而逐漸運轉不靈,只運行了4—5年時間便消失,代之用杉木板代替,這時過往的大木船,船家便要提前到橋上把木板托起或拉向壹邊,待船只通過後再推拉恢復原橋面讓人通行。直到1970年建成現在的水泥橋,但“拎雞橋”因其獨特的結構使用而使坊間人印象深刻,橋名也壹直沿用至今。

6、通裏橋

通裏橋約建於乾隆年間,距今300年左右,是黃圃地區歷史最悠久最壯觀的石橋。原址在黃圃永直街口,橫跨對河新基北街口。壹直以來,通裏橋是黃圃人出行順德容奇的必經之路。該橋於1996年黃圃鎮復蓋新基湧作道路通行時被拆除,現僅余路旁牌坊,石塊為私人所收藏。

該橋為石橋。水下至橋底用長方形石塊砌成石基,在石基上放壹大橫石條承托橋面,橋面由五條石並攏而成,橋面長有六米多,寬有兩米。橋邊條石兩側面都刻有“通裏橋”三個大字。通裏橋位於永直街壹邊有壹牌坊,高有四米左右,寬有兩米六十分左右,破敗不堪,後由側鄰住戶劉伯康先生耗資五千多元修復壹新。門樓上方正面寫有“通裏橋”字樣,背面寫有“萬裏通行”四字,基本保留了通裏橋牌坊的舊貌,也保留了黃圃人對通裏橋的留戀。

通裏橋所在的張沙咀(地名)壹帶,是清末民初黃圃靠泊船艇最多的岸灘,其岸邊壹帶是農貿集散地,農歷逢三、六、九設圩市於此。附近有“天上天”旅店,“六藝林”藥材鋪,有米機、雜貨鋪等商鋪。通裏橋成為舊日黃圃鎮的壹個地標,雖已拆除,其印象仍存在老黃圃人心中。

7、水運碼頭

建國前,黃圃還沒有築圍堤建水閘,鎮內的槍海湧張沙咀地方乃四河交匯之處,水路交通非常發達,槍海湧往東可出新沙海,往西可達南頭將軍村和大滘,北至鎮壹村。1920年前的江門渡和大小客貨運船只都停泊在此,故此張沙咀是解放前中山最繁忙的水運碼頭之壹。

當時貨物運輸靠人力搖擺漿櫓、借助風勢吹張風帆作動力。至民國期間始有火船動力驅動。人們短途出外則要乘坐“經濟艇”。艇家壹前壹後劃,客人可躺在有蓬的艇中,近則壹日半朝,遠則兩日三朝方可到達。艇家還要為客人做飯菜,價錢實惠,故稱為“經濟艇”。

1930年,由潘錫、梁正、梁自帶等人組成“文利公司”,擁有絞關船壹只及帆船數艘,絞關船由六人腳踏絞關,帶動輪盤撥水作動力。每兩日客貨混載往江門。此江門渡僅行走了兩年多,就改為“火船”燒柴作動力,船的中部有兩個大煙囪,1935年又改為燒煤,當時稱這種發動機為“十寸半”,船上只有壹個煙囪。1940年有燒汽油的“電船”。“電船”動力大,船拖十多只滿載甘蔗的船,當時的石歧渡,江門渡很大,可載客壹百多人,船艙底還可裝貨物,但這種叫“花尾渡”的船沒有動力,全靠“電船”拖著行使。

1950年,黃圃成立民船服務社,組織流散船只入社。1956年成立港務站,客貨運碼頭也因1953年築圍建閘而遷到黃圃槍海湧口三河匯合點即龍安街海邊。建站初期,只有以杉木樁及木板造成的木碼頭壹個,專供來往客貨船舶停泊之用,另建有倉庫壹座,及大黃圃港務站,該站自成立以後,黃圃附近地區包括民眾、浪網、三角、阜沙等地的水上交通營運工作都歸屬黃圃港務站統壹管理。1960年體制下放,又恢復港務站建制,轉隸中山航運公司管轄。這時候,黃圃港務站將原來有的木碼頭改建為水泥鋼筋混凝土碼頭,全長50米,並將碼頭劃分為客運和貨運兩個部分,客運碼頭水深2米,貨運碼頭水深1.5米。因龍安街位於黃圃文明圍水閘外,每遇大潮期間街道便水浸,此時到碼頭的客人和貨物便要在閘頭處乘小艇擺渡至碼頭方可上船。此現象直至六十年代初期才結束。

客運方面,曾辟有下面航線:

1、黃圃——廣州線。每隔壹天往返營運壹次。上世紀40年代開辦,1986年停航。

2、石岐——黃圃——大崗線。每天往返營運壹次。1975年開辦,1980年停航。

3、黃圃——大崗線。每天往返營運壹次。1980年開辦,1983年停航。

4、石岐——黃圃線。每天往返營運壹次。50年代中期開辦。1985年停航。

5、石岐——黃圃——太平線。每天往返營運壹次。1985年開辦,至1990年後停航。

8、小瀝湧

位於黃圃鎮北頭坊西橋堡(今鎮壹村四隊)。東南直至靈會坊黃坭坑山腳。據鎮上老人黎世友(89歲)、黎耀玲(72歲)講述:傳說明朝時期(距今約600余年),當時由海水沖擊的大量淤泥順著山腳逐漸向四周澱積,形成低窪土地,每年春夏之雨季、細崗仔、大崗山、北頭崗以及東面的蘇家崗、飯蓋崗近4000余畝的壹帶山脈聚集之雨水順山體而下流,形成河道、匯聚到西橋堡之西橋大湧,這條黃坭坑至西橋堡的彎曲河湧,稱小瀝湧。後河湧兩邊種有水松樹,全長近壹公裏。由於當時黃圃最早的農貿集市在走馬崗金錢地,人們所需之日常用品、食品等,便用船只順著小瀝湧裝運到當時的黃坭坑松坑口壹帶上岸,再沿山路搬運至市場出售。古代之墳墓用石、磚、灰等用材,亦必經此水道再轉山路搬運。因此,小瀝湧曾發揮過重要的水運作用。後來因山坭淤塞,海潮漸退,小瀝湧逐漸萎縮至西橋堡北頭湧而終止。

9、西橋古道

明末清初時期,黃圃北頭坊為防範外來盜賊,坊前西橋堡(今鎮壹四隊)建有“西橋古道”閘門,坊後建有北溪堡的“天樞門”閘門,兩大閘門均有人按時關啟。

而“西橋古道”的由來據老人黎世友(今89歲)回憶:傳說當時此地有壹河道,名叫“小瀝湧”,約有6米多寬,船只來往甚多,是往松坑口碼頭再往金錢地市集的必經水道。為方便本坊民眾來往,在橫跨小瀝湧之南北架起壹座木橋,因在此湧之西,號稱西橋。此後又在湧和橋的北旁建起北頭坊向外的唯壹壹道閘門。閘門寬有2米、高3米多,上方有壹白石橫跨正中,刻有“西橋古道”四字,金字脊青瓦蓋上,四隅青磚到頂。至今近400余年。閘門以北即現鎮壹村市場壹帶,便是舊稱之西橋古道。閘門於文革初被毀、僅留下“西橋古道”此石刻為鑒。

10、利濟門

利濟門在原黃圃中學邊,利濟門大街是用大長條麻石鋪徹,街面約兩丈多寬,平直寬敞,街邊種有木棉樹、桄榔樹,街面幹凈,街南邊還有壹條用於流通東面山坑水和三社上街民居水的大水渠。利濟門大街是三社上下街貫通的主要大街巷。利濟門大街兩頭設有閘門。閘門是用大麻石徹成,高約壹丈多,寬有八尺多,厚度壹尺多,兩個閘門均稱為利濟門。

西利濟門靠邊有個利濟社,利濟社邊有座文閣廟,樓三層。東利濟門對著天後廟。附近方園不到百米地方有幾個廟社,可見當時這地方十分繁華。利濟社對開河邊,種有壹棵大榕樹,據說是由壹個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