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有哪些著名華商?這些人的祖籍是中國哪裏的?
其中這些都是客家人和潮汕人(5蘇宵明 6李成偉)
排名 名字 凈資產(美元) 國籍 年齡 企業
1 郭鶴年(華裔) 53億 馬來西亞 82 郭氏集團
2 阿南達 51億 馬來西亞 67 明訊通訊公司
3 郭令明(華裔) 40億 新加坡 64 豐隆集團
4 黃誌祥(華裔) 32億 新加坡 77 信和集團
5 蘇旭明(華裔) 30億 泰國 60 TCC集團
6 李成偉(華裔) 27億 新加坡 74 華僑銀行集團
7 林梧桐(華裔) 26億 馬來西亞 87 雲頂高原賭場
8 郭令燦(華裔) 24億 馬來西亞 64 豐隆集團
8 黃祖耀(華裔) 24億 新加坡 76 大華銀行集團
10 黃惠忠(華裔) 23億 印尼 64 Djarum香煙集團
壹代接壹代的華商成為東南亞的財富引擎。
上百年來,華商仿佛是永不知疲的發動機,為東南亞的繁榮起著關鍵作用。在9月發布的“《福布斯》東南亞富豪排行榜”中我們看到,上榜40人中有近30位華人,占據近3/4席位,而前十名中更是有九位都是華人。
他們中有郭鶴年這樣影響東南亞經濟走向的商界豪賈,也有他信這樣推動亞洲和諧發展的政界精英;有陳永栽這樣征戰沙場多年的老企業家,也有林愛蓮這樣年輕有創造力的新晉後輩。
華商初期進入東南亞主流社會的道路極為艱辛,能長期留存並打入國際舞臺的更是鳳毛麟角。我們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各選擇壹位有代表性的華裔富豪傳奇故事呈現給讀者,可以看到他們的成功,壹方面緣於吃苦耐勞、勤奮努力和對歷史機遇的準確把握,另壹方面也緣於嚴格家庭教育的熏陶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隨著中國經濟逐漸崛起,與中國血脈相聯、語言互通的東南亞華商也將有更大的舞臺來表演。他們也是壹支啟發中國內地企業更快、更大程度地融入全球商業社會的力量。
Robert Kuok
郭鶴年
東南亞首富
年齡:82歲
企業:郭氏集團董事長
財富:53億美元
華裔背景:
郭鶴年祖籍中國福建福州。父親郭欽鑒1909年漂洋過海來到馬來西亞白手起家。在這種家庭氛圍下成長的郭鶴年繼承了中國人刻苦耐勞、節儉簡樸、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郭鶴年多次強調:“母親對我今天的成就功勞甚大,也是影響我壹生最大的人。”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郭鶴年把投資重點放到了故土中國,同時熱心公益,向“希望工程”捐贈5000萬元。他曾表示:“我的心分成兩瓣,壹瓣是愛我生長的國家,壹瓣是愛我父母生長的家鄉。”
創富傳奇:
從25歲開始創業到現在依然“退而不休”的郭鶴年,壹手創建了壹個集白糖、酒店、房地產、船務、保險、傳媒壹體的龐大商業王國,橫跨新加坡、泰國、中國、印尼、斐濟和澳大利亞等亞太地區,擁有香格裏拉酒店和香港《南華早報》這些著名品牌。他被形容為最廣為國際社會認識的馬來西亞人。郭鶴年經歷了上世紀商界所有的風雲變幻,其間既有難得壹見的發展契機,也有全球性的經濟大蕭條。對此,郭鶴年的看法是:“危機就是機會。壹名生意人必須保持對時勢的敏感與警覺。”
上世紀40年代後期正值二戰後百廢待興的復原期。1948年郭鶴年自新加坡萊佛士學院畢業不久後,便在新加坡創辦了利克務公司,主要是經營輪船航運及壹般商務,自此他與船務業結下了終身不解之緣。
上世紀60年代是狂飆突進的時期,郭鶴年把父親時代留下來的糖貿易生意發揚光大,贏得了“亞洲糖王”的美譽。他看準時機,創辦了馬來西亞第壹家制糖廠,向政府租借到大片土地種植甘蔗,並迅速建立遍布馬來西亞全境的銷售網,形成“原料—加工—銷售”的“壹體化經營”體制。1970年,他在世界糖價上升前,大舉在國際市場收購白糖及投資白糖期貨。至此控制馬來西亞80%的原糖市場,並在世界白糖市場占有10%的份額。
上世紀70年代是開疆拓土的時期。從1971年開始,郭鶴年正式進軍酒店業,投下壹億馬幣在新加坡設立第壹家香格裏拉酒店。之後,他更分別在不少國家的首都或大城市建立據點,從吉隆坡、曼谷、香港、斐濟等壹路延伸至中國內地。“香格裏拉”酒店集團現在已成為國際著名的五星級酒店品牌。
上世紀80年代世界性經濟不景,航運業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貨輪的貨運量大減,使郭鶴年蒙受嚴重虧損。但80年代末投資中國的決定卻為他創造事業的另壹個高峰埋下了伏筆,他成為馬來西亞企業進軍中國內地的開路先鋒,今日終得以分享最豐厚的回酬。15年來他累計投入了超過50億美元,在北京投資建造最高檔的寫字樓國貿大廈、嘉裏中心和世界貿易中心,並在中國內地建了近20家香格裏拉酒店。
上世紀90年代是錦上添花的時期,郭鶴年將觸角伸及傳媒及影視業。他在香港的旗艦嘉裏集團收購了香港英文報《南華早報》,後又入主香港無線電視,使他成為當地舉足輕重的傳媒大亨。
可以說,郭鶴年的成功之道是能捕捉到各個時代的經濟增長熱點,幾乎每壹個10年,郭鶴年都進軍壹個新的領域,不斷地擴充他的商業帝國。郭鶴年過人的膽識、才能以及超強的判斷力和永不停歇的精神都使他成為了老壹輩企業家的傑出代表。
Lucio Tan
陳永栽
菲律賓首富
年齡:71歲
企業:菲律賓聯合2銀行、菲律賓航空公司的董事長
財富:19億美元
華裔背景:
陳永栽1934年出生於福建晉江,3歲跟著父母到菲律賓謀生。雖出身貧寒,但自幼秉承母訓,喜愛鉆研中華文化,從小就養成了學習中國詩詞典籍的習慣,可以整篇背誦《孫子兵法》和《論語》,並常運用這壹寶庫中的哲理去處理面對的商業疑難,為他如今成為壹名成功的儒商打下深厚的基礎。目前中國內地是陳永栽的主要投資區域,分別集中在房產、金融、啤酒三大產業。他對海外華文教育傾註無數心血,近5年來,他已資助兩千多名菲律賓華裔學生來華短期培訓。
創富傳奇:
陳永栽自小抱負非凡,立誌自己創業。壹邊在煙廠當雜役,壹邊半工半讀修完馬尼拉遠東大學化學工程系學業後,20歲就牛刀初試創辦了壹家澱粉加工廠,這次嘗試雖然失敗,但他很快又站起來,借錢開辦了壹家化學制品公司,這後來成為陳永栽龐大事業的基石。
1964年,陳永栽創建福川卷煙廠,定位在受眾廣泛的中等香煙市場,並大膽把世界最先進的制煙生產流水線引進菲律賓。70年代末,福川卷煙廠已發展成為全菲最大的煙廠。從此,陳永栽把目光投向到與國計民生有關的實業,憑著非凡的商業觸覺和縱橫捭闔的大手筆,建立起自己的煙草、啤酒、銀行、航空、地產、煉油、旅遊、建築等產業王國,在東南亞、歐美、中國等地擁有百余家企業和物業,總資產近百億美元。
陳永栽深謀遠慮,敢於承擔風險,善於在別人不註意的地方抓住商機。他常說:“勝敗乃兵家常事。機會與風險同在,危機中蘊含無數商機。”1987年,香港回歸談判之際股市暴跌,不少香港工商界人士或觀望或將資金轉移到歐美。恰逢裕景花園地皮拍賣,陳永栽毫不猶豫斥資5億港元投標中的,1994年,裕景花園價值已高達百億港元,令商界同仁嘆服。之後,他又相繼在香港投資飯店、寫字樓、商場、高級住宅、九龍城等項目,雪球越滾越大。
陳永栽個性豪爽,經常有出人意料的大決定。他常說:“人家不敢摸的老虎屁股我敢去摸。壹件事不幹則已,幹必幹好。”1995年,陳永栽收購連年虧損的菲律賓國有航空公司,他說,“菲航”代表菲律賓,不能垮,我要辦好“菲航”,為菲律賓爭光。此後陳永栽大刀闊斧地進行管理改革,註資40億美元,陸續更新了40架飛機,並開辟了多條國際新航線,菲航終於從2000年開始扭虧為盈,陳永栽此舉深受菲律賓人敬佩。
Olivia Lum
林愛蓮
年齡:45歲
企業:新加坡凱發集團總裁
財富:2.4億美元
華裔背景:
1961年生於馬來西亞的林愛蓮是個華裔孤兒,壹位好心的華裔老婦人收養並用愛培養出熱愛生活、堅強好學的她。直到今天,林愛蓮仍保持著簡樸的生活,最大的開銷,是在資助退休老人、兒童和教育方面的慈善事業。她領導的凱發集團也在不斷推進中國內地資源型缺水城市的水資源再生項目。從最初讓婆婆住上大房子單純的願望到如今推動“水資源再生”的宏景,齊家濟世的華人企業家情結在林愛蓮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創富傳奇:
出身貧苦、富有遠見、以2.4億美元資產總額被《福布斯》評為東南亞第壹女富豪……這壹系列的關鍵詞使林愛蓮的故事迅速在全球華人圈子裏被演繹成勵誌傳奇。扭轉逆境、把握機遇、刻苦專註成就了她生命中的壹次又壹次轉機。
隨著世界多個地區對水處理解決方案擁有的強勁需求,如今,林愛蓮親手構築的“水處理”公司凱發(Hyflux)已成為新加坡最大的水處理公司之壹,自2000年在新加坡交易所掛牌上市以來,壹直成為股市熱捧股。其實,所有的成功,在林愛蓮看來,全然是壹次“遠見”賭未來的孤註壹擲。
半工半讀從新加坡國立大學畢業後,林愛蓮進入當地壹家荷蘭藥劑公司當藥劑師,拿著優厚的薪水也有著可以預見的職業未來。工作3年後,眼光敏銳的林愛蓮認定廢水再生市場具有龐大的發展空間。毅然放棄了年薪4萬美元的穩定工作,賣掉房子和汽車,以1.2萬美元創立了以提供凈化廢水系統為主要業務的凱發集團。“我當時並沒有什麽商業計劃,但我知道水是壹個好生意。”或許是童年儲蓄雨水的艱難記憶更堅定了她的行動決心。
公司成立之初只有3人,而當時在新加坡該行業有20家公司。為了突圍,林愛蓮決定專註於利用膜技術的廢水凈化。她親自騎著摩托車,頂著炎炎烈日,奔波於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之間,挨家挨戶、逐個工廠推銷自己公司的過濾器和水處理柔化劑。
1992年,林愛蓮意識到公司需要壹個更廣闊的市場以謀求發展,憑借自身作為華裔的背景和出色的中文,她聰明地開始進軍中國內地市場。當時,包括大學讀書時候的導師的10位朋友都向她投了無比堅定的信任票,每人約出資10萬新幣支持她的開拓。而事實再次證明了林愛蓮的卓越遠見,公司於1998年開始贏利。在過去8年裏,集團公司的營業收入以55%的平均速度增長,今年,他們的預計收入將翻4倍達到1.8億美元。而公司股票也壹路看漲,每股報價從2001年的19美分上升到最近的2美元。
如今,公司的業務已經擴展到了中國、印度、中東以及非洲等地,而凱發更憑借獨到的眼光成為業內唯壹壹家提供完整的適用水解決方案的企業。“未來5年以30%的速度持續發展,2010年公司營業收入將達到7億美元。”這是林愛蓮的目標承諾,也是她專註把公司發展成為液體處理專家的夢想,成就壹個不僅是東南亞,乃至整個亞洲的“水王國”。
Thaksin Shinawatra
他信
泰國連任總理
年齡:56歲
企業:創立西那瓦電腦公司,擁有泰國最大電信企業
財富:13億美元
華裔背景:
他信中文名叫丘達新,是泰國第四代華裔。曾祖父1908年從潮州遷徙而來,母親是梅州客家人,幼年到泰國。談到自己成功的原因,他說:“其中靠的就是客家人經商的良好品德,靠誠信發家。這是客家上祖傳下的最寶貴遺產。”他還說自己崇尚儒家的忠和孝,忠於國家、人民,孝敬父母祖宗。作為華裔,他信非常重視對華關系,近幾年來,他信壹直致力於推動地區合作,並希望加快東盟—中國自貿區談判進程等。
創富傳奇:
泰國人喜歡用“溫文爾雅”、“學識豐富”、“能謀善斷”、“長於交際”等詞匯形容總理他信·西那瓦。
巨大的個人財富對於他信構築壹個全國政治網絡是個關鍵的優勢,那麽他雄厚的資金從何而來?在他信剛從政時,很多人猜測他出身名門富豪之家,實際上他白手創業,10年間實現了從壹個優秀警官到電信大亨,再到運籌帷幄的政治家的三步跳。
他信1949年出生在泰北清邁壹個普通家庭,從小受到良好教育,1966年考入曼谷警官學校,4年後以全校第壹的成績畢業,並獲政府獎學金,赴美攻讀,並獲犯罪學博士學位,30歲那年回到泰國警察廳工作。
1983年,他信在妻子協助下開創了自己的“西那瓦電腦服務和投資公司”。1986年,泰國政府允許私人經營電信業,公司成為最先取得執照的私營電信企業。他信決定辭去警察中校的公職,專心經商。利用他在警察局的關系,他信辭職前就為自己的公司聯系好了第壹筆大生意—為泰國警察系統信息化改造提供電腦和軟件。
隨後,從傳呼機到手機再到通信衛星,他信的西那瓦公司越做越大。公司1990年上市,幾年後便基本壟斷了泰國的電視衛星天線和移動電話行業。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他已擁有4家上市公司中超過50%的股份,成為泰國首富,也是《財富》雜誌評出的世界500位“大亨”中唯壹的泰國人。
受父親影響,他信自幼抱負宏大,讀小學時就曾問老師“有沒有專修當總理的學校”。商界的巨大成功並沒有使他滿足,反而增強了他從政的信心。1994年到期年,他信歷任外交部長、副總理等職務。為在政壇有更牢固的根基,他信於1998年7月14日創立了泰愛泰黨,以優惠條件將其他政黨的許多骨幹和議員吸納到自己旗下,使泰愛泰黨的影響迅速擴大。2001年初,他信當選總理,並於2005年獲得連任,創造了1932年泰國制定第壹部憲法後首位民選總理順利完成4年任期及同壹政黨連續執政兩項紀錄。
在第壹屆總理任期內,他信用商業辦法處理復雜的政治問題,推出了壹系列外交政策方面的大膽舉措,其中包括“亞洲合作對話”、“東南亞大陸發展經濟合作戰略”,及美國指定泰國為其“非北約主要盟國”,這些使他信成為了全球矚目的亮點。他在任期內還有很多與壹般政治家不同的驚人之舉,比如率領4萬多民眾創造了集體健身操世界紀錄;為平息南部的暴力事件,在全國範圍內發起了壹項折紙鶴的祈求和平活動;在雞肉宴上率先吃雞肉幫助民眾建立戰勝禽流感的信心;為加快曼谷新國際機場的建設速度,在建設工地親自為工人們下廚炒菜等等。這些身先士卒、形式新穎的親民作風贏得了泰國民眾推崇。
由於之前成功的商界經驗,他信還建立了壹套自己的發展戰略,稱為“他信經濟學”。在他信領導下,泰國經濟走出了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後的蕭條狀態,正以年增長率6%的速度穩步增長。還提前兩年還清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43億美元的債務。
在他信主政期間,泰中兩國在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的友好合作關系全面、順利發展,並取得顯著成果。
東南亞華商的“贏”精神
1.善觀時變,把握機會。他們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善於在時代變革中預測發展方向,掌握住發展先機,並能將危機變成轉機,努力地拓展賺錢的機會。從而能夠在異常激烈的商業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並借機來發展和壯大自己。
2.誠信為本,信義為先。東南亞華商多由閩南、潮汕遷徙而來,當地風俗提倡“利從誠中來,譽從信中來”。以誠為本,才能獲得信用;在信任他人的同時,自己也會得到別人的信任,這是華商能夠在商場中長久發展的重要因素。
3.敢拼愛贏,永不滿足。華商在遷徙地初期往往壹無所有,他們有著永不滿足的強烈的致富觀念,具有百折不撓的創業精神。並且敢於冒險犯禁、勇於進取和積極開拓。從而能夠開疆拓土,進入常人不敢涉足的高利潤領域。
4.穩紮穩打,重視理財。華商多是白手起家,往往從小本生意做起,壹點壹滴地賺錢,故能勤儉節約,有了壹定積蓄,就及時擴大再生產,滾動發展建立起龐大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