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財經資訊 - 《戰國策 魏策》翻譯

《戰國策 魏策》翻譯

翻譯:

魏王準備攻打邯鄲,季梁聽到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來,來不及管衣著不整,顧不得洗頭上的塵土,就忙著去謁見魏王,說:“今天我回來的時候,在大路上遇見壹個人,正在向北面趕他的車,他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

我說:‘您既然要到楚國去,為什麽往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馬雖然不錯,但是這也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路費多。’我說:‘路費即使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方向啊。’他又說:‘我的車夫善於趕車。’

我最後說:‘這幾樣越好,反而會使您離楚國越遠!’如今大王的每壹個行動都想建立霸業,每壹個行動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國的強大,軍隊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鄲,以使土地擴展,名分尊貴,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那麽距離大王的事業無疑是越來越遠。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國去的人壹樣了嗎?

原文:

魏王(魏惠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

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禦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此文出自戰國時期·劉向《戰國策·魏策》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戰國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壹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西漢末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所擬定。

宋時已有缺失,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註,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註。吳原師道作《校註》,近代人金正煒有《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註》。

根據戰國時期的史料編訂,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壹些活動情況和社會面貌。總***三十三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壹、西周壹、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衛合為壹、中山壹。

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壹。以策士的遊說活動為中心,反映出這壹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系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戰國策》的思想內容比較復雜,主體上體現了縱橫家的思想傾向,同時也反映出了戰國時期思想活躍,文化多元的歷史特點。《戰國策》的政治觀比較進步,最突出的是體現了重視人才的政治思想。

《戰國策》壹書是遊說辭總集,幾乎所有縱橫家謀士的言行都在此書。有三大特點:壹智謀細,二虛實間,三文辭妙。

《戰國策》壹書對司馬遷的《史記》的紀傳體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史記》有九十卷的史料直接取自於《戰國策》的史料。但《戰國策》許多記載並不可靠,司馬遷在《蘇秦傳》後曰“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

《戰國策》歷來為研究者稱贊其文學價值,但是對它的思想卻是眾說紛紜。這是由於該書與後世的儒家思想不符,過於追逐名利。而且過於誇大縱橫家的歷史作用,降低了史學價值。

作者簡介:

劉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稱劉中壘,世居漢代楚國彭城,仕於京師長安,祖籍沛郡豐邑(今屬江蘇徐州),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年),去世於漢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劉邦異母弟劉交的後代,劉歆之父。

其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敘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初元元年(前48年)元帝初即位,以宗室忠直,明經有行,擢為散騎、宗正給事中,任宗正,後因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免為庶人。

建始元年(前32年)成帝即位,以故九卿召拜為中郎,使領護三輔都水。數奏封事,遷光祿大夫。領校中《五經》秘書。陽朔二年(前23年)任中壘校尉,致終,典校工作由其子劉歆續成。

劉向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我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榖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

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戰國策》等書,其著作《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山海經》系其與其子劉歆***同編訂。原有文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