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天青釉盞托
瓷質,北宋,
高4.3厘米。
凸起的小圓臺直徑6厘米、
盤徑17.6厘米、圈足底徑12.4厘米。
現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鑒
汝窯天青釉盞托,整體造型就像壹個高圈足的折沿盤,中部凸起了壹個圓臺。圓形的凸臺用於放置杯、盞、碗等,臺面邊緣有壹圈凸起,用來規範杯盞的位置,以免杯盞從圓臺上跌落。圓形凸臺下接淺曲腹平折沿盤,大而高的圈足,足墻斜直微外撇。圓凸臺的臺壁壹周裝飾雙層覆蓮瓣形紋飾,臺面上有似蓮蓬壹樣的凹陷。通體天青色釉,釉色淺淡,勻凈光潤,釉面有開片,層層開片如同冰裂,十分美麗。墊燒,胎色褐灰,胎質細膩堅致。
圖1 汝窯天青釉盞托及其線描圖
由於釉層較薄,胎體突出的部位:圓臺上的凸棱、盤沿及盤折沿處,自然就略露胎色。胎體凹陷的部位:圓臺臺面的仿蓮蓬的凹陷處、凸圓臺與折沿盤接緣處,自然就略有積釉,釉色略濃。釉色清淡含蓄,濃淡相宜,不慍不火。
宋代著名詩人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說:“故都時,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窯器有芒。”南宋人葉寘的《垣齋筆衡》中記:“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南宋人周煇的《清波雜誌》載:“又汝窯宮禁中燒,內有瑪瑙未為油,唯供禦檢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由文獻可知,汝窯瓷器在南宋時已經備受珍視,成為“近尤難得”的稀世珍品。汝瓷傳世品數量稀少,這件盞托來自於1987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對寶豐清涼寺窯址進行的考古鉆探與試掘,有確切的出土地點。[1]制作上堪稱精工細作,有古樸典雅、清雋秀美之風。
此器為承托具,上可放置杯、盞、碗等,配套使用,如圖壹清涼寺汝窯出土的天青釉汝瓷盞托,盞托上置碗,碗有蓋。?
圖2 清涼寺汝窯出土的天青釉汝瓷盞托
文化解讀
盞托,也可稱之為茶托,“盞托”的命名強調了承托的器物是盞,而不是碗、杯等,“茶托”的命名則強調了器物的功用,主要是用來飲茶時的托具,而不是喝酒、吃飯等所用。“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酒茶”等俗語告訴我們,人們日常的物質生活或者精神生活,都與茶不無關系。唐代陸羽在《茶經》中指出,茶可以治“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湖南長沙窯有壹件青釉“茶埦”,碗內底心有刻“茶埦”二字,這是此種類型的碗用作茶碗的有力證明,嶽州窯也有同類銘文的產品。
圖3?中國茶葉博物館藏長沙窯青釉“茶埦”
中國茶葉博物館藏長沙窯青釉“茶埦”,口徑14.5、底徑5、高5.1厘米。
盞,《博雅》解釋為“杯也”。壹般指容量相對小的杯子。用來盛茶水的就叫茶盞。唐代茶盞又叫“茶盞子”,“子”為後綴字,例如“黑石號”沈船出水的長沙窯瓷碗,碗內有“茶盞子”三字。再如法門寺唐代真身寶塔地宮出土的越窯青瓷盤和碟,在地宮《衣物帳》碑的銘文中分別稱為“盤子”和“疊子”,故將“茶托子”簡稱為“茶托”。宋代,茶托又有“盞托”、“托子”等名稱。由於飲茶具有多種多樣的碗、盞、甌、杯等,若托子承托的是碗,可以稱為碗托;托子上承托的是盞,可以稱為盞托;托子上承托的是杯子,也可以稱為杯托。但不管托具上承托的是什麽,都有壹個***同之處,即是飲茶之用。有的研究者據此認為,茶托無疑是最合適的統稱。[2]
圖4 “黑石號”沈船出水的長沙窯瓷碗
盞托,就是用來承茶盞的。文獻中記載有盞托的由來,唐李匡乂《資暇集》謂:“茶托子,始建中(公元780~783年),蜀相崔寧之女,以茶杯無襯,病其熨指,取楪子承之,既啜而杯傾,乃以蠟環楪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環代蠟。進於蜀相,蜀相奇之,為制名而話於賓親,人人稱便,用於代。是後傳者,更環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狀焉。”從這段記載來看,茶托子是蜀相崔寧之女,為了防止茶杯燙手而發明的。
孫機老師認為,盞托是用來承茶盞的。與現代用的碟子不同,其上有托圈,就像在盤上固定著壹只小碗。擺上茶盞後,盞腹約五分之二被納入托圈,從而使盞和托穩穩地接合在壹起。[3]酒臺子的形制則不同,它的盤心沒有小碗狀的托圈,而是突起壹小圓臺,酒盞擺在圓臺上。這時的酒僅稍稍加溫,並不太燙,故無須像喝茶那樣,要端著托子舉盞。在出土物中,酒臺子常與酒盞、酒註及套在註外的註碗(又稱溫碗)配套;而茶具中的茶瓶是絕對不加註碗的。正像茶盞和盞托可合稱“托盞”壹樣,酒盞和酒臺子也可以合稱“臺盞”。臺盞是酒具的專名。《遼史·禮誌》記“皇後生辰儀中,大臣執臺盞進酒,皇帝、皇後受盞。”?
酒臺子和盞托是用途截然不同的兩種器物,外形上雖有相近之處,但相異之點也明若觀火、不容忽視。若依據孫機老師的觀點,河南博物院所藏汝窯盞托就不能稱為盞托,因為院藏盞托的形制是中部起凸臺,應該稱之為“酒臺”或“酒臺子”了。但是,古代的器物大多壹器多用,可以用來盛茶水,亦可以用來飲酒水。浙江省博物館的牟寶蕾認為由於茶托在五代至南宋時常被借作酒具,所以便有了“酒臺”之名,這實際上是古代壹種器皿、多種用途的情形,且其使用時間很短。至金元時期,茶具與酒具已能清晰區分,茶托與茶杯配套,而酒杯則與承盤搭配使用。[4]?
這種中間起高臺式的托具在宋代當然可以作為酒具,用作酒具的最明顯的例子是:1986年12月浙江省義烏縣柳青鄉遊覽亭村窖藏出土了七件鏨刻人物故事銀盞及盞托[5],現藏於浙江省義烏市博物館。
圖5 浙江省義烏縣柳青鄉遊覽亭村鏨刻人物故事
銀盞及盞托
盤托上的銀花口碗,口徑11.6厘米,底徑4.4厘米,高3.8厘米。銀碗呈六曲花瓣形,圓唇,撇口,弧腹斜收,圈足外撇。口沿內側鏨刻壹周寬約0.65厘米的鎏金珍珠地纏枝卷草紋裝飾帶。碗內底心有直徑約3.7厘米的圓形鏨刻鎏金圖案,圈足外側錘刻楷書“陳官人宅用”五字。七件銀碗碗心分別鏨刻壹幅人物圖,其中五件碗心鏨刻飲酒圖。(線圖均采自:楊之水.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卷三.中華書局.2011-1.P8-10)
第壹人(線圖壹)束發包巾,袒胸露肚,手執酒杯,背靠酒甕,旁邊置酒樽,樽中有勺。第二人(線圖二)上身裸露,斜靠酒甕,身旁有樽、勺,右手執酒盞,酒盞倒置,似飲至半酣。第三人(線圖三)束發包巾,單衫半褪,肩膀半露,身後有荷葉蓋酒甕,身旁有樽、勺、杯。第四人(線圖四)仰頭斜靠酒甕,袒胸露肚,身旁壹高足杯斜置,酣睡狀。第五人(線圖五)低頭頷首,單衫半褪,袒胸露肚,背靠酒甕,身旁壹酒盞斜置,樽、勺傾翻於地,酣睡狀。這五幅圖案,皆描繪了飲酒時的場景。酒盛在大甕之中,飲時先將酒倒入酒樽,再用勺將酒酌於酒盞或高足杯中。或描繪飲酒時場景,或描繪飲罷時的狀態,或描繪酒至半酣、醉態酣然的狀態。把飲酒的圖案鏨刻在銀器上,並且器物上錘刻“陳官人宅用”,這無疑表明了盞及盞托是“陳官人在家宅所用”的飲酒之具。
圖6盤托上的銀花口碗線圖
筆者認為,這種中間起高臺式的盞托也可以用來放置茶盞喝茶,當然也可以稱為茶托、茶盞,而不是僅僅飲酒用的酒臺。例如2008年河南省滎陽市槐西村宋墓墓室西壁畫圖[6],圖(7、8)中的夫婦對坐僧人作法圖。整個墓室壁畫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描繪行孝圖五組。下部畫面左半部分為僧人作法,其中三位僧人持鈸演奏,正在進行法事活動。畫面右半部分為夫婦二人對坐,桌案上兩副盞及盞托齊列,還有壹個香爐,爐內壹炷香,香煙馥郁,煙霧裊裊。桌後面壹位侍從手持執壺。在如此莊嚴肅穆的場合裏,夫婦二人不可能在這麽重要的法事活動中飲酒。由此可見,盞、盞托、執壺構成了壹個完整的器物組合,夫婦二人壹定是在喝茶。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這個盞托中部是起高臺的,盞托的底部很小,可以稱之為鬥笠狀。
圖7?2008年河南省滎陽市槐西村宋墓墓室西壁圖,
原址保存。
圖8 2008年河南省滎陽市槐西村宋墓墓室西壁圖,
原址保存。
比較研究
壹、“百狀”盞托
圖9 唐代素面淡黃色帶碗琉璃茶托
唐代素面淡黃色帶碗琉璃茶托,1987年陜西扶風法門寺真身寶塔地宮出土,法門寺博物館藏。碗口徑12.6厘米,高5.2厘米,托盤徑13.8厘米,高3.9厘米。
圖10浙江臨安晚唐水邱氏墓出土的白瓷帶把杯茶托
浙江臨安晚唐水邱氏墓出土的白瓷帶把杯茶托,口徑8.2厘米,托徑16.6厘米,中央為凸起的圓形托座,座面邊沿凸起,可以防止杯子傾倒。
圖11 耀州窯博物館藏五代耀州窯青瓷帶盞茶托
耀州窯博物館藏五代耀州窯青瓷帶盞茶托。
圖12 ?清涼寺汝窯出土北宋圓盤形覆碗盞托
清涼寺汝窯出土北宋圓盤形覆碗盞托,高5.8厘米、托徑5.4厘米、盤徑19.2厘米、圈足徑11.2厘米。寬平折沿式圓盤中部凸起壹似覆碗形臺,高圈足外撇呈喇叭狀。
圖13 清涼寺汝窯出土北宋圓盤形盞托
清涼寺汝窯出土北宋圓盤形盞托,高5.8厘米、托徑8厘米、盤徑16.3厘米、圈足徑7.6厘米。圓盤式托盤上起壹碗,下部接較矮的外撇圈足。
圖14?清涼寺汝窯出土北宋五曲葵花形盞托
(側視圖、底部視圖)
清涼寺汝窯出土北宋五曲葵花形盞托,高6.8厘米、托口徑7.3厘米、盤徑16.4厘米、圈足徑7.2厘米。五曲花瓣式盤中部起壹碗,下接外撇的高圈足。盞或碗放在這種盞托上,盞或碗的腹部以下可以穩穩當當的坐在裏面,上半部分露在外面。
圖15 清涼寺汝窯出土北宋盤形盞托
清涼寺汝窯出土北宋盤形盞托,高2厘米、托徑6.6厘米、盤徑18.4厘米、底徑17厘米。敞口式淺盤,平底,盤中心有壹個凸起的圓環,用來承托碗盞。
圖16 汝州張公巷窯金代盞托
汝州張公巷窯金代盞托,高2厘米、口徑15.8厘米、底徑13.1厘米。折沿式圓盤中部起壹個矮外撇口式托,托口的沿面為澀胎。
二、《資暇集》裏,自從防止燙手的盞托出現之後,“後傳者,更環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狀焉”。“百狀”是指唐以後茶托造型的各式各樣,這是由配套的飲茶具的造型決定的。前文列出各種各樣的盞托,托盤為普通圓盤式、葵花口式、花瓣式等,托臺有凹下去的,有凸出來的,凸臺也有不同,有普通的周圍略起棱式、覆碗式、蓮蓬式等。
材質也有不同,有銀質、瓷質、琉璃質地,也有漆質地等,不同質地有貴賤之別。玉、金銀材料珍貴稀有,價格昂貴,這類茶酒器的擁有者和使用者往往比較尊貴富有,而漆木、陶瓷材質相對容易得到,價格也相對低廉。從古到今,人們對奢華多少有所貪戀,對權勢多少有所傾慕,這種心理造成了金銀器質地的造型成為陶瓷質地造型追捧模仿的典範。陶瓷器的起棱分瓣等不管是造型或是刻花印花裝飾,都是在表達對金銀質地同類器物的移植和取法,雖效果不及金銀器的細致到位,但在壹定程度上成就了陶瓷質地的智慧和才華。
三、這種茶盞作為器物在普通生活或儀式中社會功用的延續。
宋代的墓葬壁畫中,夫妻對坐或王武子行孝圖中,茶盞是重要的媒介。在當下的生活中,拜師學藝時、結婚的新人在改口稱呼對方的父母雙親為“爸爸、媽媽”時,都要有個儀式——端茶。?若有人問,“問什麽要端茶?”妳肯定會這樣說:“這沒什麽呀,很平常的,端茶是應該的,為什麽不端茶?”很少有人問這樣的問題,這是不是古老的習俗、儀式在我們生活中留下的影子呢?
法國小說《小王子》裏說,“儀式感就是使某壹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壹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端茶,這種具有強烈儀式感的風俗習慣,為壹個看似普通的日子和動作,標定了其背後的精神內涵,使平凡的生活散發出愛與尊敬的光芒。傳統文化就像樹根壹樣植於我們內心及周圍,成為我們司空見慣的日常。有壹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區別於美國人、歐洲人甚至是日本人、韓國人等其他各個民族使我們成為現在這個群體,自遠古壹路走來,我們就像是時間在這片土地上的作品,帶著自己悠久歷史積累而來的風俗、儀式、習慣等等,如同基因壹般,生而具來,難以更改。
趣味猜想
現在的生活中,您會用到帶托具的器皿嗎?除了瓷器,玻璃器,還有哪些材質??有什麽具體功用?
相關鏈接
壹、河南博物院藏的七件清涼寺汝窯瓷器
(1)1987年10~12月,經報請國家文物局批準,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對寶豐清涼寺窯址進行了考古鉆探與試掘(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寶豐清涼寺汝窯址的調查與試掘》載於《文物》1989年第11期),確認寶豐清涼寺窯址規模在25萬平方米以上,發掘區在清涼寺村南的河旁臺地上。在200平方米的試掘範圍內,出土了大批窯具、瓷片和各類較為完整瓷器300余件,這次發掘雖沒有找到汝窯遺址中心燒造區,但在壹個直徑不到1米的灰坑中,意外挖出了較為完整的瓷器30件,內有10件較為完整的宋代汝窯器,河南博物院輾轉收藏了其中的五件。除了本文介紹的盞托,還有鵝頸瓶、盤口瓶、洗、盤各壹件(圖17)。
圖17 1987年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大營鎮
清涼寺村汝窯址出土
(2)1989年3月29日,寶豐縣大營鎮蠻子營村農民歐陣廷、歐國政和李本顧等人在村東取土時發現壹窖藏瓷器,報告了縣文化部門,窖藏***計出土了47件汝瓷(趙青雲,王黎明《河南寶豐發現窖藏汝瓷珍品》載於《華夏考古》1990年第4期)。其中有兩件汝瓷於1997年由寶豐縣文管所調撥河南博物院。 ?
圖18 1989年寶豐縣大營鎮蠻子營村出土
二、汝窯的發現及研究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寶豐清涼寺汝窯》,大象出版社2008年;
(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汝窯與張公巷窯出土瓷器》,科學出版社2008年;
(3)故宮博物院編:《汝瓷雅集——故宮博物院珍藏及出土汝窯瓷器薈萃》,故宮出版社2015年;
(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編著:《夢韻天青:寶豐清涼寺汝窯最新出土瓷器集粹》,大象出版社2017年;該書記載了最近的新發現。
為了配合汝窯遺址展示館的建設和遺址展示的需要,自2011~2016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汝窯進行的六次考古發掘,取得的新發現和重要收獲。新發現主要包括:大型瑪瑙石的出土,素燒器堆積和素燒器的出土,素燒窯爐的發現以及“類汝瓷”的出土,元明窯爐及器物的出土等等。
(5)郜現營?呂成龍主編《中國汝窯學術論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該書收錄了1949年以來文博、考古等方面專家學者以及汝瓷愛好者、研究者發表的論文83篇。包括汝窯窯址發現與傳世汝瓷,相關研究成果和科學技術測試研究等,較為全面、客觀的反映了汝窯研究的相關情況。
三、汝窯遺址的展示
寶豐縣清涼寺汝官窯遺址展示館,主要對第六至第十四次考古發掘的主要遺跡進行保護和展示,於2017年10月19日正式開館,集中展出了千余件在此發掘出土的文物,有利於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文物本體保護和展示利用,使公眾能夠近距離走近汝窯,觸摸歷史,感受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
四、現在藏於日本京都大德寺的《五百羅漢圖》, 是南宋明州(今天的浙江寧波)惠安院僧人義紹,從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開始,化緣十年,委托畫家林庭珪、周季常兩人繪制,並舍入寺院的畫作,總數達100幅,其中《備茶圖》與《吃茶圖》兩幅畫作生動反映了南宋時期江南地區寺院僧人備茶、飲茶的情形。
審安老人《茶具圖贊》作於南宋鹹淳五年(1269年),線描了宋代飲團餅茶常用的茶具,並以官職相稱,加以贊文。這12種茶具即茶焙、砧椎、茶碾、茶磨、茶杓、茶羅、茶帚、茶托、茶盞、湯瓶、茶筅和茶巾。